陷阱阵列的阴损与电网的致命相互交织,构成了“方舟”外围令人望而生畏的死亡地带。火力点如同蛰伏的毒牙,随时准备撕咬任何突破防线的入侵者。然而,陈家人深知,再强大的爪牙,也需要一个冷静、高效、能够统筹全局的大脑来指挥。这个大脑,就是位于“方舟”最核心、最安全区域的——指挥中心。
在陈默的规划中,指挥中心不仅仅是“防御阵列”的控制枢纽,更是整个“方舟”基地的心脏和神经中枢。它将集成监控、通讯、能源、生命维持、防御武器等所有关键系统的控制终端,是家族在末世中决策、生存、反击的真正核心。
选址在中央广场旁一个经过特别加固、拥有独立应急通道和能源备份的岩洞内。这里的建设标准,远超其他任何区域。陈默亲自负责核心结构的二次加固,使用了库存中最顶级的合金和复合材料,确保即使外部发生剧烈爆炸或坍塌,指挥中心也能维持基本运作。
建设过程,是全家人协同作战的典范。
陈浩负责所有技术设备的安装与集成。指挥中心内部,环形布置着数十块大小不一的显示屏,连接着遍布基地内外的数百个监控探头和传感器。下方是复杂的控制台,集成了能源调配、防御武器控制、内部环境监测、通讯系统管理等诸多模块。大量的服务器机柜被安置在相邻的、带有独立冷却系统的设备间内,用于处理海量数据和运行“天网”智能系统。
陈默利用空间能力,将那些精密而昂贵的设备,如同对待易碎的古董般,精准而平稳地“放置”在预定位置,避免了任何搬运中的震动损伤。陈浩则带领他的小团队,进行着极其繁琐的线路连接、系统调试和软件灌装工作,确保每一个信号都能准确传达,每一个指令都能被迅速执行。
陈雪负责通讯和情报系统的构建。她在指挥中心的一角,建立了自己的“情报战位”。这里拥有功率可调的远程无线电收发装置、卫星通讯终端(尝试修复和利用)、以及一套独立的信号拦截和分析系统。她的任务,不仅是保持与外部可能存在的盟友的联系,更重要的是监听、破译所有可能指向威胁的无线电信号,为家族提供最关键的情报预警。陈默协助她架设了隐藏在山体各处的、经过伪装的通讯天线阵列。
陈锋则从实战角度,对指挥中心的布局和人机工程学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控制台的高度、座椅的舒适度、关键按钮的位置和防护盖设计、紧急情况下指挥权的无缝切换流程、甚至是指挥中心内部的自卫武器配备点……他都一一规划,确保在任何突发情况下,指挥系统都能保持高效和稳定。他还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指挥中心被渗透或失去联系时的备用指挥节点和联络方案。
李秀娟和陈建国负责后勤保障和内部环境。他们确保指挥中心内有充足的食物、饮水、医疗用品,以及舒适的休息区。良好的内部环境,对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指挥人员至关重要。
当最后一条主干光缆接通,主控屏上首次同时显示出能源、监控、防御、生命维持等所有系统的实时状态全景图时,指挥中心内灯火通明,各种设备发出低沉悦耳的运行声,充满了未来科技感。
“指挥中心,上线试运行。”陈默站在环形控制区的中央,沉声宣布。
第一次全系统联动测试随即开始。
“启动‘天网’全域扫描模式。”陈雪下令。
大屏幕上,代表监控探头的图标依次亮起,周边数公里的地形、植被、甚至野生动物活动,都以惊人的细节呈现出来。
“模拟外部电网遭遇攻击,三号区域失效。”陈浩模拟故障。
系统瞬间响应,屏幕上三号区域电网变成红色,同时自动调整了相邻区域的电网功率进行补偿,并调用了附近的两个火力点和三处陷阱进入高度警戒状态。
“能源系统,模拟主太阳能阵列失效,切换至柴油供电。”陈默测试能源冗余。
低沉的柴油机轰鸣声隐约传来(通过隔音系统削弱),指挥中心内灯光没有丝毫闪烁,所有系统运行如常。
“通讯测试,尝试连接‘老兵’前哨站(老周所在的早期外围据点)。”陈雪启动远程无线电。
短暂的静电噪音后,老周沉稳的声音传来:“前哨站收到,信号清晰。over。”
测试一项项进行,指挥中心如同一个精密的生命体,对各项指令和模拟状况做出了迅速而准确的响应。它成功地将原本相对独立的防御、生存模块,整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然而,就在指挥中心初步展现其强大效能的同时,陈雪面前的信号分析屏幕上,一个特殊的警报标识突然闪烁起来,并伴随着低沉的提示音。
“那个加密信号……又出现了!”陈雪声音一紧,双手在控制台上飞快操作,“信号源依旧模糊,但强度比之前任何一次都高!正在尝试捕捉和定位……内容加密等级极高,初步分析……似乎包含某种……坐标信息?还有……倒计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