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小队成立的誓词言犹在耳,五名成员甚至来不及多做休整,便立刻被投入到了堪称地狱般的高强度针对性训练中。时间,是他们最奢侈也最匮乏的资源。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须用在刀刃上,将这支本就精锐的小队,锻造得更快、更强、更致命,以适应“鹰巢”那龙潭虎穴般的环境。
训练场不再局限于堡垒周围的熟悉区域,而是扩展到了控制区内最复杂、最险峻的地带。总教官由陈锋和老周共同担任,陈浩和陈雪则作为技术和情报顾问,随时提供支持并收集训练数据。
一、 山地攀爬:垂直的生死线
“鹰巢”依托险峻山脉而建,陡峭的岩壁是其天然屏障,也可能成为潜入的捷径。
小队被带往一处近乎垂直的百米绝壁下。冰冷的岩石散发着寒意。
“装备自检!记住你们的每一个支点,信任你的队友,更要信任你自己的力量!”陈锋的声音在岩壁下回荡,他亲自示范,如同灵敏的岩羊,利用岩石的细微凸起和裂缝,快速向上攀爬,动作简洁高效,充满了力量感。
老周则更注重技巧和隐蔽:“寻找阴影处的落脚点,避免反光。利用绳索时,减少金属锁扣的碰撞声。记住,你们不是来攀登的,是来潜入的,无声无息比速度更重要。”
陈默没有依赖空间能力,而是凭借强化后的身体素质和平衡感,紧跟陈锋的脚步。他需要适应纯粹的物理攀登,因为能力的使用必须留在最关键的时刻。
赵铁柱体型相对魁梧,攀爬起初颇为吃力,粗重的喘息声在寂静的崖壁间格外清晰。但他有一股蛮牛般的韧劲,手指哪怕被岩石磨破也死死抠住缝隙,一步步向上挪动。
林婉儿则展现出了惊人的轻盈和冷静,她像一只壁虎,对身体的掌控达到了极致,总能找到最省力、最稳定的路径,甚至还能在固定自身的同时,为下方的赵铁柱指出几个可行的借力点。
一次次坠落(有安全绳保护),一次次重来。手掌磨破,膝盖淤青,汗水浸透了厚重的作战服。当五个人最终都能在规定时间内,以相对隐蔽的方式攀上这处绝壁时,彼此对视间,已多了一份基于实力的信任。
二、 长途奔袭:耐力与意志的熔炉
潜入和撤离,都需要极强的机动性和耐力。训练计划中加入了极端条件下的长途奔袭。
负重超过三十公斤,在复杂崎岖的山林间,进行五十公里以上的强行军。没有明确的路径,只有目标坐标。老周负责领航,考验着小队在疲惫状态下的方向感和决策能力。
林婉儿在这方面展现了绝对的优势,她仿佛天生就属于山林,总能找到最快捷、最隐蔽的路线,并且能通过观察植被、星象甚至动物痕迹来校正方向。
陈默和陈锋凭借过人体能紧紧跟随。赵铁柱则再次陷入苦战,沉重的爆破装备和自身体重让他气喘如牛,但他从未掉队,嘴里不干不净地咒骂着崎岖的山路,脚步却一步未停。
最严峻的考验是在奔袭途中,会遭遇陈锋和老周设置的各种突发情况——模拟的敌军巡逻队、需要快速通过的染毒(模拟)区域、甚至是小范围的“遭遇战”,要求小队在极度疲惫下立刻进入战斗状态并做出正确战术选择。
每一次奔袭结束,五个人都如同从水里捞出来一般,瘫倒在地,连手指都不想动弹。但就是在这一次次突破生理极限的过程中,他们的耐力被锤炼得如同钢铁,意志也愈发坚韧。
三、 伪装潜伏:与环境的融合
潜入的核心在于隐蔽。老周将他毕生积累的潜伏经验倾囊相授。
他们学习如何利用植被、泥土、甚至动物粪便来制作伪装,消除人体轮廓和气味。学习如何在灌木丛中、在岩石阴影下、在泥泞的水洼里,保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一动不动,连呼吸都要控制到最微弱的程度。
林婉儿和老周是这方面的天才。林婉儿能轻易地将自己融入一片枯黄的草丛,即使近在咫尺也难以察觉。老周则能利用环境声音(如风声、鸟鸣)的掩护,进行极其缓慢而隐蔽的移动。
陈默尝试将空间感知与潜伏结合,他能更清晰地“看”到周围的环境细节,从而选择最完美的潜伏点,并提前感知可能的威胁。赵铁柱则是最痛苦的,他庞大的体型和习惯性的大动作成了最大的挑战,没少挨老周的训斥,但他学得极其认真,一次次趴在水坑里、蜷缩在狭小的石缝中,努力将自己变成环境的一部分。
训练中,陈雪会动用堡垒所有的监控和侦察手段(包括热成像)来搜寻他们,任何被发现的成员都将面临加练。在这种高压下,小队的整体潜伏能力飞速提升。
四、 爆破物使用:毁灭的艺术与精准
赵铁柱的专长,但他需要将个人的爆破艺术,转化为契合小队战术的精准工具。
训练场设在偏僻的山谷。赵铁柱需要根据陈默或陈锋提出的战术需求(如无声爆破门锁、制造定向坍塌阻断通道、瞬间瘫痪电力设备等),利用有限的、甚至是就地取材的材料,快速制作出符合要求的爆炸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