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垒外围,第二道防御墙的扩建工地上尘土飞扬,反坦克壕的轮廓在无数人的挥汗如雨中正一点点变得清晰。然而,陈浩的目光却越过了这些正在强化的大地壁垒,投向了那片看似毫无阻碍、却可能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天空。
“鹰巢”可能拥有的空中力量,像一根无形的尖刺,悬在“守望者”的头顶。兵工厂的“破甲獠牙”和“穿山甲”是针对地面钢铁洪流的回应,而现在,陈浩必须为这片天空,编织一张属于“守望者”的、虽然简陋却必须有效的防护网。
一、“眼睛”的难题:对空侦测的困境
陈浩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提前发现来自空中的威胁。依赖肉眼了望哨和普通的光学设备,在复杂山区环境和恶劣天气下,效率低下且预警时间极短。
在他的紧急要求下,堡垒仓库里所有与“电”和“波”相关的设备都被翻找出来,集中在技术研发中心的一个新划分区域——“空防项目组”。
“我们需要自己的‘眼睛’,”陈浩对着一群包括原电子工程师、无线电爱好者和聪明好学的年轻学徒在内的组员说道,他指着拆解开的几台老旧车载雷达部件、气象雷达终端显示器,以及一堆乱七八糟的电子元件,“指望不了末世前的军用雷达,我们就自己拼凑一个‘山寨’版对空侦测系统!”
思路是整合与创新。利用现有的一些探测模块基础,结合堡垒自身架设在高处的监控摄像头(部分被改装增加了热成像功能),以及……陈浩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无人机!我们的侦察无人机!”他拿起一架经过改装、加装了小型摄像头的无人机,“它们不仅是我们的眼睛,也可以成为移动的探测节点!我们需要编写一套简单的识别算法,让无人机在巡逻时,能自动识别、跟踪并上报非己方的飞行器信号!多架无人机组成一个移动监测网络,弥补固定探测点的盲区!”
这个想法点燃了项目组的热情。软件组的成员立刻开始啃噬那些残存的编程手册和数据库里能找到的简单模式识别代码;硬件组则忙着改造无人机,增加信号强度和续航能力,尝试集成小型的被动声学探测装置(通过捕捉发动机声音进行辅助判断)。
同时,在堡垒周边几个至高点,原本用于监控地面的摄像头被重新调整角度,部分被替换为视野更开阔的广角镜头,构成了第一道粗糙的固定对空观察网。虽然探测距离和精度远不如正规雷达,但至少提供了基础的全天候、多方向监视能力,不再完全依赖肉眼。
二、“毒刺”的铸造:简易防空火力的部署
发现了敌人,接下来就需要能将敌人从天上打下来的“毒刺”。
“守望者”库存有限的高射机枪(主要是12.7mm和14.5mm口径)被全部清点出来,进行了紧急检修和保养。这些昔日战场上的老兵,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陈浩和陈锋亲自带队,勘察了堡垒周边所有适合部署防空火力的地点。最终选定了六个主要阵地和四个预备阵地。这些阵地并非随意选择,而是经过了精心计算:
· 覆盖性: 确保火力能覆盖堡垒核心区、主要能源设施(太阳能农场、柴油发电机组)、指挥中心以及兵工厂上空的大部分空域。
· 隐蔽性与射界: 阵地尽可能利用天然地形(如岩石凹陷、茂密树丛)进行伪装,同时清除射界内的障碍物,保证机枪拥有良好的对空仰角和旋转范围。
· 抗打击能力: 每个主要阵地都进行了土木加固,挖掘了防炮洞和弹药储存坑,确保在遭受第一波攻击时能有生存和反击的能力。
· 联动性: 阵地之间通过埋设的有线电话和加密无线电连接,确保能快速共享目标信息,形成交叉火力网。
架设这些沉重的铁家伙并非易事。没有重型吊装设备,士兵和工人们就用滑轮组、撬棍和血肉之躯,喊着号子,将这些钢铁巨兽一点点拖上陡峭的山坡,固定在预设的基座上。每一挺高射机枪的到位,都引来周围人们一阵小小的、充满希望的欢呼。
但陈浩知道,仅靠这些数量有限的高射机枪,防御纵深远远不够。他想到了更灵活、也更危险的补充。
“我们需要单兵防空武器!”他在项目组会议上提出,“哪怕是最简单的!”
灵感来源于兵工厂正在攻关的“破甲獠牙”-1型火箭筒。陈浩带领一个小团队,开始了紧急衍生设计。
“去掉破甲战斗部,改用预置破片套筒和近炸引信(尝试利用简单的无线电测距原理触发,难度极高,最终大部分改为碰撞引信和延时引信)……或者,直接加大装药,依靠爆炸冲击波和破片进行面杀伤!”陈浩在图纸上飞快地勾勒着,“目标是低速、低空的无人机和直升机!我们称之为‘惊鸟弩炮’!”
这是一种介于火箭筒和原始防空导弹之间的产物,追求极致的生产简便性和成本。由于技术难度和稳定性问题,初期注定效果有限且风险巨大,但这是在没有选择下的选择。至少,它能迫使敌方空中单位不敢轻易低空盘旋,为高射机枪创造更好的射击条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