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垒的市集,曾经是“守望者”内部活力与混乱并存的最佳缩影。清晨时分,这里便人头攒动,喧闹声不绝于耳。人们带着自己生产的蔬菜、手工制作的工具、狩猎获得的肉食毛皮,或者提供某项服务(如修理、缝补),在这里进行着最原始的交易。
“三斤土豆换你这一块鹿肉,怎么样?”
“我这把精铁匕首,至少要换你二十个鸡蛋外加那捆麻线!”
“帮我修好这个水泵,付给你……嗯,五斤玉米面?”
声音嘈杂,讨价还价声、争执声、确认交易声混作一团。以物易物,在末世初期物资极度匮乏时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堡垒生产力恢复、物品种类增多、居民分工细化,其弊端日益凸显。
价值衡量困难: 一把匕首到底值多少粮食?一次医疗服务的报酬该如何计算?缺乏统一标准,全凭双方即时博弈,效率低下,纠纷频发。
交易极不方便:想要换到心仪物品,常常需要经过多次、复杂的“三角贸易”甚至“多角贸易”,耗时耗力。
储蓄与借贷难以实现:粮食会腐烂,工具会折旧,服务无法储存,居民难以积累财富,更谈不上规划未来。
这团经济上的乱麻,严重制约着堡垒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也与“守望者”日益正规化的制度格格不入。解决这个问题,被内政总署列为了头等大事之一。
经过数轮由陈建国主持,召集了各行业代表、资深居民和经济方面有见解者(甚至包括几位前银行职员和商人)的激烈讨论,方案终于确定——发行属于“守望者”自己的货币。
这一日,堡垒中央广场再次聚集了大量居民,但气氛与欢迎英雄回归或庆祝丰收时截然不同,充满了好奇、期待,也夹杂着一丝疑虑。一座临时搭建的木台上,陈建国站在中央,身旁放着几个密封的金属箱。
“安静!”负责维护秩序的护卫队员高喊,广场渐渐安静下来。
陈建国没有过多铺垫,声音通过扩音器沉稳地传开:“各位同胞!为了结束市集上的混乱,为了让我们的劳动和价值得到更公平、更便捷的衡量,为了‘守望者’能够更好地发展,经内政总署决议,并报指挥官批准,自即日起,正式发行我们自己的货币——‘家园币’!”
话音刚落,他亲手打开了身旁的金属箱。
在秋日阳光下,一片温润而沉稳的金属光泽流淌而出。箱内整齐地码放着一枚枚崭新的钱币。它们并非圆形,而是采用了八边形设计,边缘进行了防刮手处理,拿在手中颇有分量。
陈建国拿起几枚,向众人展示。
钱币分为三种面值。
壹元币体积最小,由耐磨的青铜合金铸造,正面是堡垒的简化轮廓浮雕,下方刻着“家园”二字,背面是交叉的麦穗图案,象征着粮食这一根本。
伍元币体积稍大,材质为色泽偏白的镍钢,正面图案与壹元币相同,背面则刻着齿轮与锤子的交叉图案,代表工业与劳动。
拾元币体积最大,材质是一种加入了特殊微量元素、呈现出淡淡银灰色的合金,触感冰凉,正面同样是堡垒图案,背面则是一本打开的书与一把剑交叉的图案,寓意知识与武力并存,守护家园。
所有钱币的边缘,都刻有精细的防滑齿纹,并且在特定角度下,能看到内嵌的、极其细微的“守望者”徽记暗影,这是陈浩带领技术团队利用现有设备能做到的最复杂的防伪技术之一。
“这就是‘家园币’!”陈建国高声道,“它不由黄金白银决定价值,它的价值基石,是我们堡垒粮仓里实实在在的粮食,是我们脚下这片用血汗开拓的土地,是我们每一个‘守望者’成员的信仰与劳动!”
他宣布了最核心的规则:“内政总署下设‘金库’(实际是大型战略粮仓和重要物资库),确保‘家园币’的价值稳定。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凭一定数量的‘家园币’,到指定地点兑换等值的、由内政总署保障的基础粮食(如玉米、土豆)!同时,堡垒内所有官方服务、物资分配、任务报酬,将逐步改用‘家园币’进行结算!私人之间的交易,我们鼓励使用‘家园币’!”
这意味着,“家园币”是一种 “粮食本位”兼“信用本位” 的货币。它有坚实的物资基础(粮食)作为锚定,又有“守望者”政权的信用作为背书。
台下顿时议论纷纷,许多人眼中露出了恍然和兴奋的神色。他们受够了以物易物的麻烦,一种统一、便捷、能储存的货币,无疑是他们迫切需要的。
“现在,开始首次发放!”陈建国宣布,“依据过去三个月各位登记的劳动贡献记录,内政总署已经核算出每位居民应得的初始‘家园币’份额!叫到名字者,依次上台领取!”
工作人员开始拿着名册点名。被叫到名字的居民,怀着激动和些许忐忑的心情走上台,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用小巧布袋装好的、沉甸甸的“家园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