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的判断像一块沉重的巨石投入水面,在堡垒核心成员间激起了层层涟漪。晚餐时分,家庭餐桌上的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简单的三菜一汤(得益于种植层的新鲜产出和李秀娟的巧手)冒着热气,但众人的食欲似乎都受到了影响。
陈默没有浪费时间,他言简意赅地向全家通报了下午监控到的情况以及自己的判断:“……情况就是这样。城市正在崩溃,幸存者外流是必然趋势。枫林度假村作为前沿据点,很快就会吸引更多目光。我们必须假设,最快几天,最迟一两周,就会有人类幸存者团体,带着敌意或仅仅是绝望,摸到我们的家门口。”
他目光扫过家人:“丧尸的威胁是恒定的,但人类的威胁是变量,且更具破坏性。我们之前的防御体系,主要针对丧尸和中小型野兽,对于有组织、有智慧、可能携带武器的人类团体,还不够。”
陈建国放下筷子,眉头紧锁,作为前期的质疑者到现在的内务总管,他思考问题更趋务实:“默娃说得对。堡垒主体固若金汤,但外围不能轻易让人摸进来。真到了被围困那一步,就算打不进来,我们也成了笼中鸟,太被动了。”
陈锋眼神锐利,接口道:“军事上讲,纵深防御是关键。我们需要扩大预警范围,建立多道防线,延缓、消耗、并最终瓦解任何入侵企图。现有的摄像头和电网是明的,还需要更多暗哨和陷阱。”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投向了正用筷子无意识戳着米饭的陈浩。他是家族的技术核心,堡垒的很多自动化防御都出自他的手笔。
陈浩感受到目光,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并不存在的眼镜(一个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眼中闪烁着技术狂人特有的光芒:“哥,爸,大哥,我明白了。现有的监控网络覆盖了堡垒周边一公里,主要是光学和热成像。针对人类威胁,我们需要更隐蔽、更多样化的感知层。”
他饭也不吃了,直接跑到旁边拿起他的电子绘图板,一边快速勾勒一边解释:
“第一,扩大震动传感器网络。我之前在电网外围埋设了一些,但密度和范围都不够。人类脚步、车辆震动频率和丧尸的拖沓行走差异很大,我们可以通过算法优化进行区分。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向外延伸五百米,重点布设在所有可能通行的路径、山谷入口、以及度假村朝向我们的山坡上。采用太阳能供电和低功耗无线传输,埋设深度和伪装需要精心设计。”
他快速画出了一张传感器布点示意图。
“第二,增加被动式红外和声音监测桩。这些东西不主动发射信号,极难被探测到,只能通过特定频段被动接收热源和异常声波。可以伪装成枯木、石块,布设在震动传感器网络的间隙,形成交叉验证。”
“第三,”陈浩越说越兴奋,“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无人机巢穴网络,部署一批超低功耗的‘仿生监控探头’。”
他在绘图板上画出了一个类似小鸟或大号昆虫的草图。
“外壳用3D打印,模仿本地常见的鸟类或大型昆虫形态,内部集成微型摄像头和信号发射器。它们可以停留在树枝、岩石上,进行定点监视,或者由无人机进行短距离投送,实现机动布控。电量有限,但作为特定区域的补充监视手段,隐蔽性极高。”
陈默认真听着,不时点头。陈浩的思路清晰且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不仅考虑了技术实现,更兼顾了隐蔽性和生存能力。
“需要什么资源?”陈默直接问道。
“材料库里大部分都有,震动传感器和红外监测桩的核心元件我们囤积了很多。仿生探头的外壳打印材料和微型摄像头需要消耗一些库存,但完全可以承受。主要是人手和时间。”陈浩回答。
“人手不是问题。”陈建国立刻表态,“非核心的搬运、挖坑、伪装工作,我可以组织前哨站信得过的居民参与,严格按照划定的区域和规程操作,不会泄露堡垒核心位置。”
陈锋也点头:“我和老周可以带护卫队负责警戒和掩护,确保施工安全。”
“好。”陈默一锤定音,“浩子,你立刻完善设计方案和布防图,列出所需物料清单。爸,你负责协调前哨站人力,组织可靠的施工队。哥,安全就交给你。小雪,你需要提供最新的高精度地图支持,并确保所有新布设的传感器能无缝接入我们的监控网络,建立独立的预警分级和触发机制。”
“明白!”
“没问题!”
“交给我!”
家庭会议迅速转化为战时动员。刚刚因陈金花事件带来的些许阴霾,被紧迫的危机感和一致对外的决心所取代。
接下来的两天,堡垒及其外围前哨站如同精密的机器般高效运转起来。
陈浩几乎住在了他的技术工坊和指挥中心,双眼熬得通红,最终拿出了一份极其详尽的《外围预警防御系统升级方案》,包含了数百个传感器节点的精确坐标、埋设深度、伪装要求以及复杂的信号融合判断逻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