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军前指会议上的蓝图,暂时还只是地图上的线条与指挥员心中的构想。而将这幅蓝图变为现实的第一步,便是“雪狼”这把尖刀自身必须完成最后的淬炼,达到真正的浑然一体。周司令员那句“砍向敌人最疼的地方”的期望,如同一道无形的鞭子,抽打在林锋和每一位“雪狼”队员的心头。
光有高昂的士气和先进的理念还不够,必须经过最接近实战的检验,将新老队员、不同分队彻底熔铸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林锋决定,在接到具体作战命令前,进行一场高强度的连级规模实兵对抗演练。
演练场地选在靠山屯外一片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复杂山林,模拟的是敌军一个前伸的、得到加强的警戒据点。由周大海率领的老兵骨干(加强了一个排)扮演“蓝军”守敌,他们依托几个废弃的猎屋和天然岩洞,构筑了简易工事,设置了明暗哨和模拟雷区(用石灰粉标记)。而由林锋亲自指挥,混编了新老队员和各个专业分队的“红军”进攻集群,任务是在规定时间内,无声渗透,端掉这个据点。
战斗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打响。
初期渗透还算顺利。“夜莺”带领的侦察组成功标记了“蓝军”的哨兵位置,赵小川的狙击小组悄然进入制高点。然而,当爆破组试图前出开辟通路时,问题出现了。
新补充的爆破手急于表现,没有完全按照训练中强调的“观察-等待-确认”流程,在未能完全确定侧翼一个暗哨是否被清除的情况下,就贸然前进,触发了周大海精心设置的“警报装置”——几串挂在树枝上的空罐头。
“叮铃哐啷”的响声在寂静的山林中格外刺耳。
“蓝军”瞬间被惊动,模拟的枪声(哨音代替)和呐喊声四起。周大海反应极快,立刻指挥“蓝军”收缩防线,依托工事进行反击,火力配置层次分明,一下子将“红军”的突击组压制在了开阔的雪地里。
“火力掩护!突击组,从左翼洼地迂回!爆破组,跟上!”林锋在临时指挥位置冷静下令,但他的眉头已经皱起。新老队员之间的配合生涩暴露无遗:突击组听到命令开始机动,但负责掩护的机枪手(一名新兵)因为紧张,弹着点散布过大,未能有效压制“蓝军”火力点;爆破组则因为开局受挫,显得有些慌乱,动作迟疑。
扮演“红军”突击组长的胡老疙瘩,凭借丰富的山林经验,带着几个人真的从左侧洼地摸了过去,动作迅捷如狸猫。但他们与后方失去了有效的协同。赵小川在狙击点看到了胡老疙瘩小组的成功渗透,也看到了“蓝军”一个机枪哨位因此暴露了侧翼,他立刻通过简易信号(一声特定的鸟鸣)向林锋报告。
然而,信号传递出现了偏差。林锋听到了鸟鸣,但负责解读信号的通讯兵(小陈的徒弟,也是新人)一时紧张,未能立刻准确判断出目标和方位,耽误了宝贵的十几秒钟。
就是这十几秒,周大海已经察觉到了侧翼威胁,迅速调整了部署,加强了那一侧的防御。胡老疙瘩小组刚冒头,就遭到了迎头痛击,“伤亡”惨重,被迫退了回来。
演练陷入了僵局。“红军”进攻受挫,暴露了通讯协同不畅、新兵战场心理素质不稳定、分队间信任与默契不足等诸多问题。
“停!”林锋果断叫停了演练。
所有参与演练的队员,无论是“红军”还是“蓝军”,都气喘吁吁地停了下来,许多人脸上带着沮丧,尤其是那些新人。刺骨的寒风仿佛吹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林锋没有立刻发火。他命令全体集合,就在这冰冷的雪地里,就在这失败的“战场”上,进行现场复盘。
“都看到了?”林锋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个人本事都不差!胡老疙瘩的渗透,赵小川的观察,周大海的防御,都很漂亮!但为什么打成了夹生饭?”
他走到那名冒进的爆破手面前:“告诉我,训练时强调渗透作战的第一要求是什么?”
爆破手低着头,声音几乎听不见:“…隐蔽,无声。”
“那你做到了吗?”林锋追问,语气严厉。
“…没有。”
“因为你一个人的失误,导致整个行动暴露,所有战友陷入被动!这个责任,你担得起吗?”
他又看向那名紧张的机枪手和信号兵,逐一指出他们的失误。没有辱骂,只有冰冷的事实和沉重的诘问。
最后,他面向全体队员:“我们‘雪狼’,不是靠个人英雄主义吃饭的!我们是一个整体,是狼群!一头狼再厉害,也斗不过群狮。但一群配合默契的狼,可以撕裂任何强大的猎物!今天的失败,不是败在敌人有多强,而是败在我们自己身上,败在我们的纪律、我们的协同、我们的信任还不够!”
“我知道,很多新同志想证明自己,很多老同志觉得新同志拖后腿。但我告诉你们,上了战场,子弹不会分辨你是新兵还是老兵!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后背放心地交给身边的战友,无论他来自哪里,入伍多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