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窝棚村的匪患暂平,缴获的粮食和物资缓解了支队的燃眉之急。队伍凯旋而归,宁安支队临时驻地里多了几分胜利后的轻松气氛。但林锋知道,另一场无声的“战斗”即将开始。
果然,刚安顿下来不久,通信兵就来到侦察连临时分配的地窨子,通知林锋:“林连长,指导员请你过去一趟。”
林锋整理了一下略显褶皱的军装,深吸了一口气,对水生等人点头示意了一下,便跟着通信兵走向支队指挥部所在的那间最大的地洼子。
指挥部里,王向阳指导员正伏在一张简陋的木桌上,就着马灯的光芒看着一份文件。看到林锋进来,他抬起头,脸上带着温和但不容置疑的严肃。
“林锋同志来了,坐。”王指导员指了指对面的一截树墩。
林锋端正地坐下,腰板挺直,目光平静地看向王指导员。地窨子里很安静,只有马灯灯芯偶尔发出的噼啪声和外面隐约传来的战士操练声。
王指导员没有立刻说话,而是拿起桌上的一个粗瓷碗,给林锋倒了一碗热水,推到他面前。这个细微的动作稍稍缓解了空气中的正式感。
“林锋同志,”王指导员终于开口,声音平稳而清晰,“这次叫你来,是按照组织的程序,进行一次正式的谈话。你们从南到北,历经千难万险来到东北,找到了组织,这份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决心,组织上是充分肯定的,李支队长和我都非常欢迎你们的到来。”
林锋点了点头:“谢谢组织信任,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但是,”王指导员话锋一转,推了推眼镜,眼神变得更为锐利,“正因为你们经历了复杂的斗争环境,尤其是你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过重要职务,组织上需要对你的历史情况、思想转变过程以及北上细节有一个更全面清晰的了解。这不仅是对支队负责,也是对你们每一位同志的政治生命负责。希望你能理解,并如实向组织说明。”
“我完全理解,并坚决配合组织的审查。”林锋语气坚定地回答。他知道,这是必经之路,也是取得真正信任的关键。
“好。”王指导员拿起一支铅笔和一个粗糙的笔记本,“那么,我们开始。首先,请再详细谈谈你的家庭出身和参军前的经历。”
这个问题在林锋初到时已经简单谈过,此刻需要更详尽的阐述。林锋早已打好腹稿,他将原主“林二狗”那模糊破碎的记忆与自己精心编织的背景融合:“我出身湘西一个贫苦农家,父母早亡,吃百家饭长大。后来被国民党抓壮丁入伍,分到了第74军。参军前没读过什么书,就在老家跟着一个走镖回来的老拳师学过几手把式,认得几个字。”
王指导员认真地记录着,偶尔追问一两个细节,比如老拳师的名字、家乡的具体位置,林锋都以年代久远、记忆模糊或老拳师已故为由谨慎地带过。这些细节经不起深挖,但他赌的是战乱年代,很多底层人物的信息本就难以查证。
“谈谈你在国民党部队的经历,尤其是思想上的变化。据我们了解,你后来担任了重要的职务,甚至获得了勋章,为什么最终会选择离开,冒险北上?”王指导员的问题进入了核心。
林锋沉默了片刻,眼中流露出恰到好处的沉重和决然:“一开始当兵,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活下来。在74军,从湘西会战开始,和小鬼子真刀真枪地干,看着身边的弟兄一个个倒下,像王大锤班长、李石头老哥他们……就想着多杀鬼子,给他们报仇。”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来:“后来……确实因为一些战功,得到提拔。但也正因为职位高了,看到的黑暗面就越多。派系倾轧,克扣军饷,欺压百姓,上层官员贪污**,接收变‘劫收’……特别是日本人投降后,上面不是想着和平建国,而是急着调兵遣将,准备打内战,把枪口对准自己人。这和我当初当兵打鬼子的初衷完全背离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一些渠道,”林锋在这里措辞非常小心,“接触到了关于**、八路军、新四军真正抗日救国的宣传,也私下看到过一些进步书籍。两相对比,越来越觉得只有跟着**走,中国才有希望。继续留在那边,要么成为内战的炮灰,要么变成欺压百姓的帮凶,这是我绝不能接受的。”
“所以,你就下定了决心,并成功带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北上?”王指导员追问。
“是!”林锋抬起头,目光坦诚,“过程很艰难,需要精密策划,避开耳目,甚至不得不制造一些假象。能带出来的,都是深知我心、同样不愿打内战的铁杆弟兄。我们一路上穿越封锁,遭遇土匪、敌军,很多同志牺牲了……能到达这里,找到组织,是我们最大的幸运。”
关于北上细节,林锋依旧用“精心策划、利用矛盾、寻找缝隙、遭遇战斗”等概括性语言描述,避免涉及太多无法解释的细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