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水浒:后周遗孤,开局撕诏书 > 第90章 韩氏家族的显赫权势,由此可见!

譬如西军,本是大宋最强战力,面对西夏时敢打敢拼,只因身后便是家乡父老。

可当年随童贯征讨幽州辽国,即便西军参战,仍两度溃败!

为何?

只因远离陕西故土,西军将士深知朝廷秉性,再无死战之志!

柴皓麾下不乏曾效力朝廷的将士,甚至包括西军旧部,他们对大宋重文轻武、士大夫肆意欺压武将的行径早已心灰意冷。

如今柴皓诛杀梁中书,并发表那番慷慨陈词,更让将士们确信——

未来的大周新朝,绝不会重文轻武,武将终能挺直脊梁!

因此,除梁中书及大名府一众 污吏外,城中军民无论出身,皆欢呼雀跃,高呼周王之名,声震云霄!

这是一个只有梁中书与士大夫败类受伤的世界!

在震天欢呼声中,梁中书于惊恐中被处决,终结其罪恶一生。

此事连同柴皓痛斥士大夫的言论,迅速传遍汴梁,震动天下!

汴梁,文德殿。

新帝赵桓端坐龙椅,正与群臣朝议,面色阴沉。

太上皇赵佶垂坐帘后,神色难辨。

不过赵佶的态度已无足轻重。

这位太上皇,如今早已大权旁落。

朝中重臣尽属赵桓 。

赵桓让父皇列席,不过借其名分安定人心罢了。

赵桓坐在龙椅上,咬牙切齿地叹息道:柴皓攻占了大名府,还杀了知府梁中书!他竟扬言要杀光我大宋的士大夫,如此残暴,实在可恨!恐怕不日就要打到黄河边,威胁汴梁了。诸位爱卿,可有良策对付这个逆贼?

这番话半真半假。大名府失守、梁中书被杀是事实,赵桓的恐惧与愤怒也是真的。但柴皓所谓诛尽士大夫之说,却是赵桓故意歪曲。柴皓在大名府发布的檄文明明是说只惩处祸国殃民的 污吏,要废除士大夫的特权,到了赵桓口中却变成要杀光所有士大夫。

赵桓这么做,是想激起全体士大夫的同仇敌忾之心,防止有人投靠柴皓。毕竟改朝换代时,变节者总比殉国者多。士大夫们向来最会审时度势。

这招果然奏效。除了宗泽、李若水等少数明理之人觉得不合常理,怀疑是谣言外,大多数朝臣都信以为真,个个义愤填膺。一位白发老臣激动地嚷道:柴贼实在可恶!我大宋最重文教,优待士大夫,乃是历代最仁厚的王朝。这逆贼却污蔑我们都是 污吏,竟要赶尽杀绝,简直丧尽天良!

在这位老臣看来,大宋确实是最仁爱的朝代——至少对读书人是这样。科举取士容易,子孙还能蒙荫得官。朝廷给的俸禄优厚,各种补贴名目繁多,就算不 也能过得滋润。更何况只要不卷入党争,就算 也不会被追究,做一任官就能让几代人享福。

以这位朝廷重臣为例,他身居高位,几个不成器的儿孙都靠着恩荫获得官职。稍有些才干的子孙,只需读些诗书,再在科场稍加打点,便能金榜题名,谋个清贵出身。假以时日,最出众的后辈自然能接替他现在的位子。待他致仕归乡,韩家子侄依旧能稳坐朝堂。这般世代簪缨的富贵,怎不教他衷心拥护大宋的国策?

至于那些供养韩家的黎民百姓,纵然卖儿鬻女、典田卖屋,又与这位大人何干?他大发慈悲将同乡子女买作奴婢,低价收购乡亲田宅助其渡过难关,已是莫大的仁德。如此世代享受士大夫优待,岂非天经地义?即便听闻柴皓只诛杀害民的士大夫,这位老臣仍将柴皓视若仇雠,与赵桓联手污蔑——他心知肚明,若让柴皓得势,自己这等蠹虫必在诛除之列。

当年柴贼先祖周 灭佛悖逆,终致国祚中断。我大宋顺天承运取而代之。如今柴皓欲诛尽士大夫,儒门子弟岂能坐视?另一位面红耳赤的韩姓大臣厉声喝道。其祖上正是仁宗朝名相韩琦,那个宣称东华门外唱名方为好男儿的权臣。韩氏一族显赫非常:祖父官至太子中允,追赠三公;父亲任谏议大夫,追封国公;韩琦本人更是位极人臣,官拜 ,生前即封魏国公;长子韩忠彦亦位列宰执,获封仪国公。这般世代公卿的世家,自然视柴皓如寇仇。

韩琦的次子担任右赞善大夫一职。

其余三子、四子、五子均在朝中担任要职。

韩琦的幼子迎娶宋神宗之女齐国公主,获封驸马都尉。

这意味着韩琦最不成器的小儿子,既是太上皇赵佶的姐夫,又是当今圣上赵桓的姑父!

韩氏家族的显赫权势,由此可见!

南宋时期,韩琦曾孙韩侂胄更成为权倾朝野的 。

在韩氏祖籍相州,数百万亩良田尽归其所有。

当地十之七八的百姓,皆为韩家佃农。

就连岳飞从军之前,也曾是韩家佃户!

韩琦当年在故乡修建宅邸,亲题昼锦堂匾额。

此名取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之意。

韩琦以为名,正是彰显韩氏荣华如白昼锦衣,世人皆知!

如此显赫的韩氏家族,听闻柴皓欲废除士大夫特权,朝中韩氏官员岂能不怒?

于是纷纷对柴皓恶语相向。

甚至翻出柴皓先祖周 柴荣灭佛旧事加以攻讦。

在世代为官的权贵带动下,满朝文武几乎都加入声讨柴皓的行列。

这些骂得最凶之人,往往自身最不清白!

赵桓原本对群臣痛骂柴皓颇感欣慰。

但见众人骂了半晌,他突然想起关键问题:柴贼势大,众卿可有良策?

此言一出,整个文德殿顿时鸦雀无声......

死寂。

令人窒息的沉默。

方才还慷慨激昂的大臣们,此刻全都噤若寒蝉。

龙椅上的赵桓面色铁青。

此刻他真想痛骂这群大臣——方才骂贼时个个义愤填膺,问到实际对策却都成了哑巴!

真是一群废物!

察觉到殿内气氛微妙,少宰李邦彦当即出列奏道:官家不必忧虑,汴梁城北有黄河天堑,眼下正值七月汛期,只要我朝守军扼住南岸渡口,必教柴皓贼军插翅难渡!

这位历经两朝不倒的权相,自太上皇赵佶时便深得圣眷。如今王黼、蔡京等皆已失势,唯独李邦彦仍稳居相位,足见其长袖善舞的本事。前番他欲抢功监斩霹雳炮手王三郎,反被几个士卒戏耍激怒金人,本已惹得赵桓不悦,却仍能立足朝堂,其钻营之术可见一斑。

此刻他主动进言,实则是要学那秦桧——当初秦桧正是在紧要关头与吴敏唱反调,才得以拜相。可惜这次李邦彦又弄巧成拙。

赵桓拍案怒斥,七月水势湍急,待到九十冬月又当如何?届时黄河冰封,贼军踏冰如履平地,天堑反成我朝死穴!莫非要让数十万大军常年驻守河岸,眼睁睁看着柴皓几万兵马耀武扬威?他耗得起,朕的国库耗得起吗?

官家越说越怒:为筹建河防,秦相已竭泽而渔,逼得流民投奔柴皓,反给了那逆贼吊民伐罪的口实!若数十万大军常年空耗,莫说剿贼,怕是大宋先要油尽灯枯!这等坐以待毙的蠢计,也敢拿来献媚!

这番雷霆之怒吓得李邦彦面如土色,灰溜溜退回班列。倒是这番斥骂让赵桓神智清明起来——柴皓仅率四万孤军南下,正是以寡敌众的险招。数十万宋军若把握战机,未必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经此变故,满朝文武愈发噤若寒蝉。

群臣怒斥柴皓之际,唯有吏部侍郎李若水始终沉默。此刻他上前进言:陛下圣明,江山稳固在于仁德而非天险。黄河虽为屏障,却非万全之策。即便终年不冻,亦有被破之虞。

臣观柴皓虽与朝廷为敌,然其行事尚有道义。此番起兵,实因秦桧擅筑河防,横征暴敛致使民怨沸腾。臣请陛下减免赋税,严惩秦桧此等祸国殃民之徒。朝廷重拾道义,柴皓即便兵临黄河,亦无由进犯。陛下若能勤政爱民,施行仁政,天下民心自当归附。

李若水内心对柴皓怀有敬意,但深受忠君思想束缚,仍欲挽救大宋而非背主求荣。这番谏言确是为赵桓与社稷着想。

赵桓却难以接纳。仁政虽美,然减赋则军饷匮乏,官吏俸薄则无人效忠。若无人扞卫江山,柴皓岂不更加猖獗?但又不愿自认昏聩,遂道:此策虽善,然收效迟缓,不合时宜。断然否决。

殿侧忽传轻咳,太上皇赵佶开言:童贯久历行伍,精通兵法,可任元帅。若统数十万大军,破柴贼数万之众当非难事。

此言令赵桓心头一紧。先前确曾考虑启用童贯,但转念虑及其乃太上皇心腹,恐兵权在握助太上皇复辟。且童贯近年畏战怯敌,屡战屡败,面对柴皓必无胆略。加之秦桧已得重用,更无起用童贯之意。

赵桓遂摆手道:非是朕拂太上皇颜面,童贯名不副实,屡战屡败,不堪大用。若非良将,太上皇与众卿可另荐贤能。

西军统帅种师道与雄州都总管王渊,不得列入举荐名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