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水浒:后周遗孤,开局撕诏书 > 第58章

水浒:后周遗孤,开局撕诏书 第58章

作者:想要给0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5 12:22:49

守城将士见百姓如牛羊般被驱策,或弃城逃命,或战栗投降。河东路烽火连天,哀鸿遍野,俨然人间炼狱。此番金国倾巢而出,兵力三倍于靖康之役,致使惨状更甚史书所载。

未及一月,太原已成河东孤岛。汴京朝堂闻讯惊惶,雪片般的告急文书与逃难百姓涌入河北,将血淋淋的 昭示天下。这些幸存者多是听从幽州王柴皓预警提前撤离的百姓,其余漠视警讯者尽遭灭顶之灾。

被掳百姓被迫攻城时,咒骂声响彻云霄。太原城头,知府张孝纯与统制王禀相视苦笑——他们曾依柴皓密报迁徙城外百姓,却遭同僚诬告勾结反王。如今那些弹劾者非逃即降,更有甚者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河东全境唯太原等寥寥数城屹立不倒。当血火 经难民之口传至汴梁,整个京畿为之震颤。那些曾将忠言当作谋逆证据的蠹虫,此刻正跪在金人帐前摇尾乞怜。

天下震动!

京畿与河北的百姓惊恐万状,纷纷逃往汴梁。在他们看来,敌国来犯时,天子脚下的都城定是最安全的所在。

然而,也有明眼人看出大宋的颓势,非但不南逃,反而北上投奔幽州王柴皓。这些百姓坚信,唯有柴皓这般豪杰,方能抵御金军,护佑苍生。

汴梁城内早已乱作一团。就在河北百姓涌向都城之际,城中富户与士大夫却纷纷南逃。赵佶与蔡攸等掌权者更是惊惶失措,方知柴皓当初的警告并非虚言——金国果然包藏祸心,将大宋视作待宰肥羊。

九月三十日,十七骑女真探马闯入河北磁州。守将李侃率两千禁军出城迎战,自恃兵强马壮。谁知金军以七骑正面冲锋,十骑侧翼包抄,竟杀得宋军溃不成军。女真人箭无虚发,又以钝器破甲,最终以零伤亡斩杀上千宋军。此战过后,河北各州闻风丧胆。

完颜宗望与完颜宗翰见宋军如此不堪,当即挥师南下,直取汴梁。消息传来,赵佶竟吓得中风昏厥。

雄州边陲,柴皓听闻战报后,双目赤红,长叹道:原以为提醒赵宋加强河东防务,便能避免这场灾祸。可这腐朽的朝廷,从汴京到地方,早已病入膏肓!

他们知道调兵雄州防备我柴皓,却不知派兵驻守河东防范金人。昏君佞臣当道,害得黎民百姓血泪横流!这朗朗乾坤,是时候改天换日了!

柴皓字字铿锵地说完,纵身跃上战马,苍龙曜日枪在握:全军听令!南下讨逆!

凡阻我诛灭金寇、匡扶社稷者,无论宋金,格杀勿论!

(急报!磁州失守!

金兵十七骑击溃两千禁军,守将李侃战死,官军折损逾千!

急报!邢州沦陷!

数百金兵逼近城下,守军望风逃窜,知州开城请降!

急报!许州陷落!

金兵驱百姓围城,知州与都监出城救援,全军覆没!

急报!金军前锋已抵滑州!

滑州、汝州、颖州三地告急,请求速发援兵!

汴梁皇城内,龙榻上的赵佶面如金纸。

一道道败报如惊雷炸响,令他肝胆俱裂。

当初力主联金伐柴的豪言壮语,此刻再不敢提。

若能早听柴皓谏言,在河东布防,何至于此?

可恨满朝文武只知防备雄州,却让河东门户洞开。

十八万金兵自云州南下,月余便横扫河东三千里!

更可怕的是,金军发现宋军不堪一击后,竟以十七骑破磁州,继而横扫河北西路、京西路。

邢州、许州接连陷落,如今兵锋已直指滑州!

金军推进迅猛,不出半月便能兵临汴梁城下!

宋徽宗赵佶接连收到战败急报,惊惧交加之下当场昏厥。为掩人耳目,他对外宣称因忧心国事而中风发作。

这出戏码实则是宠臣蔡攸献的计策。此刻赵佶满脑子想的不是调兵遣将,而是如何在金军抵达前逃离汴梁。身为一国之君若弃城而逃,必将背负千古骂名。

蔡攸献策让赵佶以病重为由禅位太子赵桓,再借南下养病之名金蝉脱壳。如此既可保全名声,又能将 罪责推给继位的儿子——横竖史书上的 骂名都由赵桓来背。

这荒唐计策在赵佶眼中却是妙计。然而计划遭遇阻碍:太子赵桓坚决不肯接印。

太子还是不肯受玺?躺在龙榻上装病的赵佶猛地扯下额头的毛巾。蔡攸捧着玉玺托盘摇头:太子说陛下正值盛年,小恙无碍。他若此时继位,恐遭天下非议,重演玄武门之变的猜疑。

逆子!莫非非要等朕驾崩才甘心?赵佶怒斥。他全然不想自己将江山祸害至此,却要儿子收拾烂摊子。而太子赵桓心知肚明——这些年父皇偏爱 倜傥的郓王赵楷,嫌他平庸木讷。如今危难关头才想起他这个太子,世上哪有这般好事?

若非大宋突遭巨变,皇位怎会落到赵桓这个不得宠的太子头上?

金兵压境,他父皇赵佶竟想临阵脱逃,将这烂摊子甩给赵桓。

天下岂有这般好事!

赵佶欲禅位避祸,不敢直面金人。

难道赵桓就敢?

皇家子弟,谁又是痴傻之辈?

父亲欲坑儿子,赵桓却想反将一军——让赵佶留守汴梁,再下一道诏书,准他这太子南渡长江,以图后路。

古往今来,危难之际,父母不都该舍己护子?

偏这赵佶自私至极,连亲骨肉都要算计!

赵桓岂会顺从?

可他终究低估了父皇的 。

东宫内,赵桓正苦思对策,忽闻一声高喝:“陛下驾到!”

纵有万般厌恶,赵桓仍得跪迎:“儿臣恭迎父皇!”

行礼时他暗自冷笑:既亲至东宫,看这老儿还如何装病?

抬头却见赵佶歪躺在御辇上,口眼歪斜,活似中风。

蔡京、蔡攸、王黼、张邦昌、李邦彦、宿太尉、李若水等重臣尽数列于两侧。

蔡攸手捧玉玺,疾声道:“太子,陛下病体沉疴,需即刻赴江南调养!

大宋社稷,今日便托付于您。

您已是大宋新君!

万勿辜负太上皇苦心啊!”

话音未落,玉玺已硬塞入赵桓手中。

王黼等人当即伏地高呼:“陛下 万 !”

山呼未歇,这群人已簇拥御辇狂奔出宫。

宫门外,羽林军与满载家当的车马早已候着。

东宫内,赵桓如遭雷击。

宿太尉、李若水等臣子亦目瞪口呆——原以为是共商勤王大计,岂料竟目睹一场传位闹剧!

连在太庙和朝堂举行禅位大典的时间都没有!

逃得比兔子还快!

太…陛下,现在该如何是好?

赵桓身旁的东宫太子少傅吴敏一脸茫然地问道。

赵桓脸色阴沉,几乎要哭出来:老三郓王赵楷和老九康王赵构呢?

郓王和康王都跟着陛下…不,太上皇一起走了!

老三和老九都跑了!

其他兄弟都没什么主见。

我的儿子才八岁,难道要我传位给他,自己南逃吗?

自古以来,哪有这么坑儿子的爹!

赵桓看似在反问,实则是在暗骂他的父亲赵佶。

但事已至此,赵桓只能硬着头皮顶上。

于是,大宋的皇权更迭,在宣和六年十月底,以一种近乎儿戏的方式完成了。

太子赵桓在汴梁留守群臣的见证下登基,成为大宋新帝。

赵桓任命自己的老师吴敏为 ,东宫属官耿南仲、宇文虚中为副相和枢密使。

经过几人商议,决定将新帝的年号定为,寓意天下太平、安靖安康。

从明年正月初一开始,即为靖康元年。

然而,这个靖康元年比历史上提前了一年。

宣和六年之后,没有宣和七年,直接跳到了靖康元年。

这个靖康元年,与历史上的靖康元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就在汴梁城内的新帝赵桓君臣确定年号的同时,金国的十万铁骑仍在继续南下。

而幽州王柴皓率领的一万五千步骑,也在南下!

如同两股来自不同方向的飓风,即将席卷天下!

轰隆隆!

雄州以北,大 颤。

雄州城头,大宋雄州都总管王渊神色凝重,心情复杂。

远远望去,只见一万多骑兵,每人配备三匹马,高举字大旗,浩浩荡荡而来。

这正是柴皓率领的三千羽林骁骑、七千天羽军精骑,以及鲁智深部下的五千虎捷军步卒。

总计一万五千人,骑兵每人三马,步卒每人双马代步。

仅战马就有四万匹!

此刻,望着那支打着字大旗、携四万匹战马而来的大军,王渊心中既欣喜又为难。

他可是柴皓的老熟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