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春秋自在心
光阴 似箭,日月 如梭。转眼之间,五年 时光 悄然 流逝。
这 五年,对于 深居 宫禁的 嘉慧县主 林黛玉 而言,是 一段 看似 平静、实则 波澜 暗涌的 岁月。当年 那道 赋予 她 婚姻 自主权的 诏书,如同 一块 巨大的 磁石,在 最初的 一段时间里,为她 吸引了 无数 或 明或暗的 目光 与 试探。
皇后娘娘 为她 挡去了 许多 不必要的 骚扰,但 仍有 不少 自诩 家世 显赫、才貌 出众的 世家 公子、青年 才俊,乃至 一些 宗室 子弟,通过各种 渠道,或 递送 诗文,或 请求 “偶遇”,或 托 宫中 关系 说项,希望 能 获得 这位 独特 县主的 青睐。
然而,面对 这一切,黛玉 始终 保持着 一种 令人 惊叹的 冷静 与 疏离。她 深居简出,将 绝大部分 精力 都 投入 到了 女史 的 职责 之中。她 不仅 将 内廷 书库 打理得 井井有条,还 协助 皇后 整理 编纂 了不少 有利于 公主 郡主 们 读书 的 教材 和 读物。她 教导 公主 们 也 极有 耐心,不仅 传授 诗文,更 注重 引导 她们 明事理、辨是非,深得 几位 小公主 的 喜爱 和 依赖。皇后 对她 愈发 信任 和 倚重,许多 涉及 文书 典籍的 宫内 事务,都 交由 她 来 掌管。
对于 那些 追求者,黛玉 的处理 方式 简单 而 明确:所有 递进来 的 书信 诗文,一律 原封不动 地 退回;所有 试图 安排的 “偶遇”,她 总能 巧妙地 避开;所有 说媒 的 请求,她 都 以 “五年之期 未满,不敢 有违 圣意” 为 由,礼貌 而 坚定地 回绝。她 的 态度 始终 如一,不 给 任何人 以 遐想 的 空间。
渐渐地,人们 开始 明白,这位 嘉慧县主,并非 是 那种 待价而沽 的 寻常 闺秀。她 的 “自主之权”,似乎 并非 是 用来 挑选 夫婿,而是 … 用来 拒绝 所有 她 不想要的 婚姻。她的 心,仿佛 一口 古井,深不见底,波澜不惊。外界 的 喧嚣,最终 在 她 这种 近乎 固执的 沉寂 中,慢慢** 平息了下来。
五年间,她 也 并非 完全 与 外界 隔绝。她 与 远在 海疆的 探春 一直 保持着 书信 往来。从 探春 的 信中,她 得知 贾政 在 海疆 安度 晚年,最终 于 三年前 安然 离世;探春 与 周琼 感情 和睦,又 生了一女,日子 虽 清苦,却 充实 安乐。这些 消息,让 黛玉 感到 欣慰,也 让她 更加 珍惜 自己 眼前 的 平静。
她 还 通过 北静王 水溶 暗中 安排的 渠道(水溶 始终 对她 抱有 一份 难以言喻的 关切 与 保护欲),得知了 一些 京中 故人的 零星 消息:薛宝钗 在 被休 后,随 薛姨妈 和 薛蝌 回了 金陵 老宅,深居简出,吃斋念佛,了此 残生;史湘云 嫁与 卫若兰 后,夫妻 恩爱,但 卫若兰 体弱多病,日子 也 并不 轻松;至于 宝玉 … 依旧 是 杳无音信,仿佛 真的 从 这人世间 彻底 蒸发 了一般。听到 这些,黛玉 的心中 已 无 太多 波澜,仿佛** 在 听 一段 与 自己 无关的 遥远 故事。
这 五年,黛玉 的 变化 是 巨大的。她 的 容颜 褪去了 少女时代的 青涩 与 脆弱,增添了几分 成熟 女子 的 风韵 与 沉静。长年 的 宫中 生活,让她 的 举止 更加 端庄 得体,眉宇间 那份 天生的 孤高 也 被 一种 不怒自威的 从容 所 取代。她 的 身体,在 宫廷 太医 的 悉心 调理 和 自身 有意识的 锻炼下(她 每日 坚持 在 院中 散步 或 练习 一些 舒缓的 导引术),竟 比 从前 好了 许多,虽 仍 算不上 强健,但 已 很少 再 缠绵病榻。她 的 内心,更是 经历了一场 彻底的 蜕变。她 不再 是 那个 只 会 对月 伤怀、见花 落泪的 潇湘妃子,而是 一个 能够 独立 面对 风雨、掌控 自己 生活的 嘉慧县主。
终于,第五年 的 秋天,悄然 来临。皇后 赐下的 “五年之期”,即将 届满。
这一日,秋高气爽。皇后 在 自己的 寝宫 召见 了 黛玉。皇后 看着 眼前 这个 气质 愈发 沉静 雍容的 女子,眼中 满是 赞赏 与 一丝 不易察觉的 感慨。
“黛玉,” 皇后 摒退了 左右,语气 亲切 地 唤着 她的 名字,“五年之期 将至。这 五年来,你 恪尽职守,品行 端方,本宫 都 看在眼里。如今,你 … 可 有 什么 打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