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赞赏:如何夸到孩子心坎里,激发内在动力
“你真棒!”
“你真聪明!”
这类随口而出的赞赏,是很多家长的习惯,但其实这类评价式赞赏,不仅无法真正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反而可能带来潜在危害。
真正有效的赞赏,是能让孩子建立扎实自我认知的描述性赞赏。
1. 赞赏的陷阱:评价式赞赏的潜在危害
评价式赞赏聚焦于对孩子的人格、能力下判断,看似积极,实则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让孩子依附外部评价。
如果孩子总被夸“聪明”,会认为自己的价值在于“聪明”,一旦遇到做不好的事情,就会怀疑自己“不聪明”,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为了维持“聪明”的标签而回避挑战。
其次,加剧对失败的恐惧。
为了不打破“真棒”“真聪明”的正面评价,孩子会不敢尝试有难度的事情,害怕失败让自己的“标签”失效,逐渐变得畏缩不前。
再次,导致功利化行为。
孩子会为了得到赞赏而做事,而非出于自身兴趣。
比如原本喜欢画画的孩子,若每次画画都被夸“真乖”,可能会觉得画画是为了获得“乖”的评价,而非享受过程,一旦没有赞赏,就会失去兴趣。
最后,评价过于笼统。
“你真棒”没有明确指出孩子哪里做得好,无法给孩子具体的反馈,也不能帮助孩子清晰认识自己的优点,赞赏的效果大打折扣。
2. 描述性赞赏:三步夸到孩子心坎里
描述性赞赏不评价孩子的人格或能力,而是具体描述孩子的行为、努力和成果,让孩子自己得出“我做得不错”的结论,从而建立内在的自我肯定。
这种赞赏分为三个核心步骤:
(1)描述你所看到的事实
这是赞赏的基础,要具体、客观地描述孩子的行为或成果,不添加主观评判。
比如孩子收拾了书桌,不说“你真棒”,而是说“我看到你把彩笔分类放回了笔盒,书本摆放整齐,书桌变得很干净”;
孩子帮助了同学,不说“你真善良”,而是说“我看到你主动帮同学捡起了掉落的文具,还耐心帮他讲解了不会的题目”。
描述事实时要包含具体细节,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得到了认可,明白努力的方向。
(2)表达你的真实感受
在描述事实后,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了积极影响。
比如孩子收拾好书桌后,可说“走进整洁的房间,我感觉特别舒服、清爽”;
孩子帮助同学后,可说“看到你主动帮助别人,妈妈觉得特别欣慰、骄傲”。
真实的感受表达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是有价值的,增强成就感,同时也能拉近亲子距离,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真情实感。
(3)提炼行为背后的品质
将孩子的行为总结为一个积极的品质词汇,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体现了什么优秀特质。
比如孩子收拾书桌后,可说“你这叫做‘有条理’”;
孩子帮助同学后,可说“你这叫做‘乐于助人’”;
孩子坚持完成一件难事,可说“你这叫做‘坚持不懈’”。
提炼品质词汇能让孩子快速抓住自己的优点,并且容易记住和模仿,逐渐将这些优秀品质内化为自身的特质,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
描述性赞赏的核心,是让孩子从“被别人夸好”变成“自己知道自己好”,这种内在的自我肯定,比任何外部评价都更能激发持续的动力。
孩子会明白,自己的价值不在于家长的一句“真棒”,而在于自身的努力、坚持和良好行为,从而更愿意主动保持优点,不断进步。
让孩子焕然一新:帮助他摆脱负面标签的束缚
“你怎么这么胆小?”
“你就是个马虎蛋!”
“你太内向了!”
家长不经意间的一句评价,可能会变成贴在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
这些标签看似是客观描述,实则像无形的枷锁,限制孩子的成长,让他们不自觉地按照标签塑造自己。
1. 负面标签的危害:自我实现的消极预言
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果孩子长期被赋予某种负面标签,他们会逐渐相信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并且按照标签的描述去行动,最终让预言成真。
家长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家长的评价直接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
被贴上“胆小”标签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天生胆小,遇到挑战时会主动退缩,不敢尝试;
被贴上“马虎”标签的孩子,会接受自己“马虎”的设定,做事不再认真检查,出错越来越多;
被贴上“内向”标签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擅长社交,刻意回避与人交往,变得更加孤僻。
负面标签不仅会限制孩子的潜能,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孩子变得自卑、敏感、叛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