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病症:我们为何越来越不懂爱?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诊断的现代性病症,在今天不仅没有痊愈,反而愈发严重。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裕、通讯发达的时代,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爱的危机”,我们越来越渴望爱,却越来越不懂爱;
越来越容易建立关系,却越来越难维持深度联结。
这背后,是现代性带来的三大核心病症。
1、对象优先论:只找“可爱的人”,不练“爱的能力”
“对象优先论”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爱的病症,人们普遍认为,爱的问题是“找到一个可爱的对象”,而不是“自己有能力去爱”。
就像很多人说的:“我之所以没有遇到爱情,是因为我还没有找到对的人。”
这种观念的本质,是将爱当成了一种被动的体验,而不是一种主动的能力。
它让人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寻找对象”上。
相亲、交友、刷社交软件,试图找到一个“完美的人”,却从未想过,自己是否具备了爱的能力。
但弗洛姆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没有爱的能力,即使他找到了世界上最完美的对象,也无法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
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即使他找到了最美丽的湖泊,也无法在里面畅游;
一个不会绘画的人,即使他找到了最优质的画笔和颜料,也无法画出动人的作品。
爱的关键,不是找到一个“可爱的人”,而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去爱的人”。
当你具备了爱的能力,懂得关怀、懂得责任、懂得尊重、懂得了解,你自然会吸引到同样有爱的能力的人,你也自然能与他人建立起深度的联结。
2、激情混淆论:误将荷尔蒙冲动当作永恒爱意!
“激情混淆论”是另一种普遍的爱的病症,人们将生理上的激情、荷尔蒙的冲动,当成了永恒的爱意。
很多人在恋爱初期,被强烈的激情所迷惑,认为这种“心跳加速”“茶饭不思”的感觉就是真爱,于是迅速投入一段关系,甚至结婚生子。
但当激情褪去,他们才发现,彼此之间除了生理的吸引,没有任何精神上的共鸣,最终只能走向分离。
弗洛姆说:“激情是爱的起点,但不是爱的全部。”
激情是一种短暂的、生理的反应,它源于对陌生对象的好奇与吸引。
而真正的爱,是一种长久的、精神的联结,它需要建立在了解、尊重、关怀、责任的基础上。
激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去,但真正的爱会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愈发深厚。
如果我们只把激情当成真爱,那么我们永远无法获得长久的亲密关系,我们会在一段关系中耗尽激情,然后又去寻找下一段激情,陷入“寻找—投入—失望—分离”的循环。
3、公平交易悖论:关系沦为“情感证券交易所”!
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很多人将亲密关系当成了一场“公平交易”,我为你付出多少,你就必须为我回报多少;
我给你多少爱,你就必须给我多少爱。
这种“公平交易”的观念,让关系沦为了“情感证券交易所”,每个人都在计算自己的“付出”与“回报”,生怕自己“吃亏”。
比如,有些人会在恋爱中记账:“我为你花了多少钱”“我为你付出了多少时间”“我为你做了多少事”,然后要求对方给予同等的回报;
如果对方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就会抱怨“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这样对我”。
这种“公平交易”的关系,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功利的交换。
它缺乏真诚的关怀与付出,缺乏无私的包容与理解,充满了算计与计较。
在这样的关系中,没有人能真正感受到爱的温暖,每个人都活得很累、很压抑。
弗洛姆说:“真正的爱,是不计回报的给予,是发自内心的关怀。”
它不是一场交易,不需要计算付出与回报;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力量,能让彼此在给予与接受**同成长。
这三大现代性病症,让我们在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沉迷于寻找对象、追逐激情、计较回报,却忘记了爱的本质是“去爱”的能力,是无私的给予,是深度的联结。
思想遗产:跨越半个世纪的爱的启示
《爱的艺术》出版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
但这本书的影响力,却丝毫没有减弱——全球32种语言译本,豆瓣8.8分的高分口碑,广州图书馆年借阅量超300次,这些数据都印证了它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弗洛姆的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更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了诸多重要启示。
跨学科的思想辐射
弗洛姆的“人道主义精神分析”,将精神分析与社会批判相结合,为多个学科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在心理学领域,他的思想启发现代依恋理论,依恋理论强调早期亲密关系对个体人格发展的影响,这与弗洛姆强调“爱的能力源于成熟人格”的观点一脉相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