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作、独处、相处:心流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很多人觉得,心流只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时出现,但其实不是。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到心流的影子。
只要我们愿意,工作、独处、和别人相处,都能变成心流的“修炼场”。
1. 工作:把“谋生”变成“修行”
我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很多人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盼着下班、盼着放假、盼着退休。
但米哈里的研究发现,心流在工作中出现的频率,其实比在休闲时还高。
因为工作有明确的目标、有反馈、有挑战,这些都是心流出现的绝佳条件。
我以前在一家公司做行政,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文件、安排会议、对接各个部门,琐碎又重复。
一开始我特别反感,觉得这份工作没意义,做得敷衍了事,每天都过得很煎熬。
后来我读了《心流》,试着改变自己的心态,把工作当成“修炼专注力”的机会。
我给自己设定了很多小目标:整理文件时,不仅要分类整齐,还要做到“找文件不超过30秒”;
安排会议时,不仅要订好会议室、发好通知,还要提前考虑到参会人员的需求,准备好投影、茶水;
对接工作时,不仅要把事情传达清楚,还要尽量减少沟通成本,提高效率。
为了完成这些小目标,我开始琢磨优化流程:给文件做详细的标签,按项目和时间分类;
做一个会议准备清单,把需要准备的东西一一列出来;对接工作时,提前把重点整理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慢慢的,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专注,工作效率提高了,出错的次数少了,同事和领导也对我越来越认可。
更重要的是,我不再觉得工作是负担,反而在完成这些小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成就感。
书里有个叫里柯的装配线工人,他的故事让我特别有感触。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把相同的零件组装在一起,在别人看来枯燥至极。
但里柯不这么想,他给自己设定了各种挑战:今天能不能比昨天快10秒完成一个组装周期?
能不能保持更高的精度?他还会观察流水线的节奏,调整自己的动作,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流畅。
对他来说,工作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场挑战自我的游戏,他在工作中找到了心流,也找到了乐趣。
其实不管是什么工作,都能找到可以专注的点。
如果你是做销售的,可以挑战自己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提高成交率;
如果你是做老师的,可以挑战自己把课讲得更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如果你是做程序员的,可以挑战自己写出更简洁、更高效的代码。
当你把工作当成“修炼”,而不是“谋生”的工具时,就会发现工作里的乐趣,也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2. 独处:和自己相处,才是最踏实的修行
很多人害怕独处,觉得一个人待着会无聊、会孤单,所以总想着用刷手机、看电视来填满时间。
但独处其实是心流的“最佳培养皿”,一个人待着时,没有外界的干扰,更容易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找到心流。
我以前也害怕独处,一一个人就忍不住刷手机。
后来我试着给自己安排“独处时间”,每天晚上留一个小时,不看手机,不看电视,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我喜欢读书,就找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慢慢读;
有时候也会写日记,把一天的想法、感受写下来;
偶尔还会练练字,练习写字建议大家可以抄写经书,一笔一划地写,让自己静下心来。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点不适应,总想着拿起手机。
但我强迫自己坚持下来,慢慢就发现,独处其实很美好。
读书时,我会沉浸在书的世界里,跟着主人公的经历喜怒哀乐;
写日记时,我会梳理自己的思绪,慢慢想清楚很多平时想不明白的事;
练字时,我会专注于笔画的走势,心里特别平静。
这些时刻,我都进入了心流状态,不仅不觉得无聊,反而觉得特别充实。
米哈里在书里提到,有些身处极端环境的人,比如南极的科考队员、监狱里的囚徒,他们长时间独处,却没有陷入绝望,反而在独处中找到了内心的力量。
有一位囚徒,被关押在狭小的牢房里,没有书籍,没有娱乐。
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开始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庞大的虚拟世界:他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细节到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对话;
他构思小说,设计人物、情节,在脑海中一遍遍地演绎;
他还会进行哲学思考,探索生命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意识完全沉浸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进入了深度的心流状态。
独处不仅没有摧毁他的精神,反而让他的内心变得更加丰盈和强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