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把“不够好”的焦虑,活成向上的动力
亲爱的看官们,你们是否与我一样?
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小孩呢?
刷朋友圈时,总会刷到有人晒出升职加薪的喜报、说走就走的旅行、家庭和睦的温馨瞬间,指尖划过屏幕的瞬间,心里难免泛起一丝酸楚。
为什么别人的人生总能顺风顺水,而自己却总在原地打转?
小时候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孩子”比较,明明已经拼尽全力,却还是换不来一句“你真棒”;
长大后进入职场,开会时脑子里明明有清晰的想法,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怕自己说不好被嘲笑,怕观点不成熟被否定;
就连在亲密关系里,也会忍不住患得患失,觉得自己不够优秀,配不上对方的偏爱。
这种“我不够好”的感觉,像一根细细的刺,藏在每个人的心底,悄悄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情绪。
但其实,这种感觉一点都不可怕,它不是你的“缺陷”,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更是推动我们不断进步的底层动力。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给出了最通透的答案:自卑感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看待它、应对它,才真正决定了人生的走向。
如果处理不当,它会变成“自卑情结”,让你在逃避中自我否定,在攻击中消耗他人;
但如果用对了方式,它就会成为一剂“成长催化剂”,推着你突破舒适区,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就像一张精准的地图,带着我们看清自卑的本质,教我们把这根扎在心头的“刺”,变成照亮前路的“燃料”。
接下来,我们会从这本智慧书里面一起来拆解三个核心问题:
一、自卑到底从哪里来?
二、它和我们拼命追求的“优越感”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超越自卑的“唯一道路”又是什么?
最后,我们还会把这些理论落地到家庭、工作、爱情等具体场景中,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超越心法”,在日常里一点点摆脱自卑的束缚。
首先:我们来搞清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看清自卑和优越感的真面目。
1. 自卑感:生命的发动机,用对了是宝,用错了是坑。
自卑感的种子,其实从我们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埋下了。
婴儿时期的我们,弱小无助,连基本的吃喝拉撒都需要依赖他人,这种“无力感”是人类最初的自卑来源。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开始走进学校、步入社会,不可避免地会和身边人比较——比成绩、比外貌、比家境、比工作、比收入。
当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时,心里就会生出“我不如他”的落差感,这就是自卑感的具象化。
但阿德勒告诉我们,自卑感本身并不可耻,甚至是正常且有益的。
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健康的自卑感”,这种感觉会让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主动付出努力去弥补差距,就像发动机一样,给你前进的动力;
另一种是“自卑情结”,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状态,当一个人无法承受自卑感时,不会想着如何改变,反而会陷入“我就是不行”的自我否定,进而选择逃避现实,或者通过攻击他人来掩盖自己的无力。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两个同样身材瘦弱的孩子,面对“可能被欺负”的处境,一个选择每天早起跑步、学习格斗,用半年时间练出了强健的体魄,不仅不再被欺负,还成了保护同学的小勇士——这就是健康自卑感的驱动;
而另一个孩子,却选择偷偷带刀上学,通过炫耀刀具、霸凌比自己更弱小的同学来彰显“强大”,看似赢得了表面的优越感,实则陷入了自卑情结的陷阱。
职场中也是如此,同样面对“能力不如同事”的差距,有人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技能、请教前辈,一步步提升自己;
而有人却总在背后贬低同事、抢功推过,用这种虚假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最终只会被团队排斥。
2. 优越感: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白日梦”
从本质上来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对优越感的追求。
这种追求源于我们对“自我价值”的渴望——我们都想证明自己是有用的、有能力的,都想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他人的认可。
这种追求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于你追求优越感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你选择用什么方式去实现它。
阿德勒认为,真正的优越感,是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成长,同时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而虚假的优越感,只是为了掩盖内心的自卑,通过逃避问题、伤害他人来获得暂时的心理满足。
就像两个在学校的孩子,同样是想获得老师的关注,一个孩子选择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努力完成作业,用扎实的知识和良好的表现赢得老师的认可,这种优越感建立在真实的能力之上,能让他更有动力继续进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