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与智慧 - 迈向本真的生活
良知的呼唤:听见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在被“常人”统治的沉沦状态中,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这时,海德格尔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良知”,它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向我们发出呼唤,提醒我们回归本真的自我。
这种良知的呼唤,不是来自外部的道德谴责,也不是社会规范的约束,而是“此在”对自身可能性的觉醒。
它可能出现在深夜独处时,当我们卸下一天的伪装,直面自己的内心;
也可能出现在经历重大挫折后,当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
我至今记得,在我从事化工行业的第三年,一个加班到深夜的夜晚,我看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报表,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厌恶感。
内心有一个声音在不断追问:“这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你难道要一辈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吗?”
当时,我试图忽略这个声音,告诉自己“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稳定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可这个声音却越来越清晰,让我无法安宁。
后来我才明白,这就是“良知”的呼唤,它在提醒我不要继续沉沦,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回应良知的呼唤,就是拥有“决心”。
这种决心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对自己生命责任的主动承担。
它意味着我们要打破“常人”的束缚,摆脱对他人认可的依赖,坚定地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我花了两年年时间,一边工作一边准备文学类的,阅读推广类的,职业讲书的,国学、心理学方面的考试,过程充满了艰辛和不确定性。
身边的人都不理解我的选择,认为我放弃稳定的工作是“自寻死路”。
但我知道,这是我对良知呼唤的回应,是我迈向本真生活的第一步。
当我收到一本本证书时,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满足,这种感觉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替代的。
时间性的启迪: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织中活成整体
很多人都把时间理解为一条从过去流向现在、再通向未来的直线,我们被时间推着向前走,无法回头。
但海德格尔告诉我们,真正的时间性是“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的统一缠绕,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存在。
本真的时间性,是以未来为导向的。
我们不是被过去的经历所束缚,也不是沉溺于当下的快感,而是从未来的可能性出发,来理解过去、把握现在。
未来就像一座灯塔,为我们的人生指明方向。
比如,我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大作家,这个目标影响着我当下的选择。
我会坚持阅读和写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它也让我重新理解了过去的经历——那些曾经让我痛苦的挫折,都成了我写作的素材;
那些看似无用的文学积累,都在为我的未来铺路。
而非本真的时间性,则是被当下所奴役。
很多人活在“当下的快感”中,刷短视频、玩游戏、沉迷于物质享受,忽略了未来的可能性。
他们把过去当成负担,对未来充满迷茫,最终在时间的流逝中一事无成。
还有一些人被过去的阴影所束缚,沉浸在失败的痛苦或曾经的辉煌中,无法正视现在,更不敢展望未来。
理解了时间性的真谛,我们就能以更从容、更理性的态度面对生活。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可以从未来的目标中汲取力量,明白这些经历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当我们享受成功时,我们也不会忘记未来的方向,保持谦逊和进取的心态。
同时,我们也会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因为当下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
海德格尔的思想虽然深刻,但最终的落脚点是指导我们的生活。
结合《存在与时间》的核心观点,我总结了几条可操作的实践智慧,希望能帮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迈向本真的生活。
一、我们要清醒地接纳“被抛”的牌。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天赋禀异和身体条件,这些都是“被抛”给我们的人生底牌。
很多人会因为自己的底牌不好而怨天尤人,放弃努力;也有人会因为底牌太好而骄傲自满,停滞不前。
但本真的生活,是从接纳自己的底牌开始的。
接纳“被抛”的牌,不是认命,而是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你的家庭条件不好,不要抱怨父母,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如果你的天赋有限,不要自卑,而是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做到极致。
我的一个姐妹曾经因为自己的内向性格而自卑,觉得自己不适合社交,更不适合从事需要沟通的工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