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3T原则深化:充分交流
让语言成为孩子认知的丰富养料,平行谈话,描述孩子的当下。
“充分交流(Talk more)”是3T原则的核心环节,它要求父母在共情关注的基础上,用丰富、具体的语言与孩子交流,为孩子提供充足的语言养料。
而“平行谈话”,是充分交流中最基础、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平行谈话”:就是父母用语言描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正在经历的感受,就像一位“现场解说员”。
这种方式不需要孩子回应,只是父母单方面的语言输入,但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认知能力培养却有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孩子正在搭积木,父母可以说“宝宝正在搭积木呢,你先拿了一块红色的积木放在下面,又拿了一块黄色的积木放在上面,现在要搭第三块了”;
孩子正在吃饭,父母可以说“你在用勺子舀米饭,舀了一大勺,慢慢放进嘴里,嚼一嚼,真好吃”。
大胆的阐述现象和过程,不要认为孩子没回应你,自己在那里絮叨是个疯子般模样!
平行谈话的价值在于,它能让孩子将自己的行为与语言对应起来,帮助孩子理解事物的名称、动作的描述、过程的逻辑。
同时,这种持续的语言输入,能丰富孩子的词汇量,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
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孩子来说,平行谈话是语言启蒙的重要方式;
对于已经会说话的孩子来说,平行谈话能帮助他们规范语言表达,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进行平行谈话时,父母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具体,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子和生僻的词汇。
同时,要保持语气的温柔、亲切,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接收语言信息。
不需要刻意追求语言的“教育意义”,只要真实、自然地描述孩子的当下即可。
脱离语境的语言:是打开想象的大门。
如果说平行谈话关注的是孩子的“当下”,那么“脱离语境的语言”关注的就是孩子的“过去”与“未来”。
它指的是父母与孩子谈论与当前场景无关的话题,比如昨天发生的事情、明天的计划、想象中的场景等。
这种交流方式,能有效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很多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往往局限于当下的场景,比如“现在要吃饭了”“我们在公园玩”。
但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需要更广阔的语言环境来拓展思维。
脱离语境的语言,就能满足这一需求。
比如和孩子散步时,可以说“昨天我们去奶奶家,奶奶给我们做了好吃的饺子,你还记得吗”;
睡前可以说“明天我们要去动物园,我们可以看到大象、老虎、熊猫,你想先看什么呀”;
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象“如果我们有一双翅膀,能飞到天上,你想飞到哪里去呢”。
脱离语境的语言,要求孩子调动大脑的记忆、想象与逻辑思维能力,去理解、回应父母的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词汇量会不断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会不断提高,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也会不断拓展。
同时,这种交流方式还能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注不仅限于“照顾”,更在于“心灵的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与孩子进行脱离语境的交流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与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话题。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话题可以简单、具体。
比如“昨天玩的滑梯好不好玩”;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话题可以更复杂、更有想象力。
比如“你觉得宇宙中有没有外星人”。
同时,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回应,哪怕他的表达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谨,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
言语的拓展与扩充:从“单词”到“句子”
孩子刚开始学说话时,往往只能用简单的单词或叠词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抱抱”“饭饭”“车车”。
这时,父母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孩子的语言进行拓展与扩充,将简单的词汇转化为完整、规范的句子,帮助孩子丰富语言表达,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语言的拓展,就是在孩子现有词汇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修饰词、动词或状语,让表达更具体、更生动。
比如孩子说“抱抱”,父母可以说“宝宝累了,想让妈妈抱抱,对不对?妈妈现在就抱你”;
孩子说“车车”,父母可以说“这是一辆红色的小汽车,它跑得很快”。
语言的扩充,就是将孩子的单词或短句,扩展成结构完整的句子,帮助孩子理解语法规则,学会完整表达。
比如孩子说“吃苹果”,父母可以说“宝宝想吃苹果,妈妈给你洗一个甜甜的苹果”;
孩子说“下雨了”,父母可以说“外面下雨了,雨点滴滴答答地落在地上,我们需要打伞才能出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