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老朋友”爸爸本:根源的温度
本是布鲁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两人在一个安静的小镇上度过了童年:一起爬树掏鸟窝,一起下河抓蝌蚪,一起在田埂上追着跑,一起分享偷偷藏起来的糖果。
那些简单又纯粹的时光,成了布鲁斯心里最温暖的回忆。
长大后,布鲁斯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去了大城市求学、工作,而本选择留在小镇,守着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开了一家小小的书店。
这家书店不大,摆满了新旧书籍,一进门就能闻到纸张的清香,是小镇上所有人的精神角落。
老人们在这里看书、下棋、聊天,孩子们在这里读童话、问作业,本总是笑眯眯地招待每个人,耐心地给孩子们推荐书,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
在布鲁斯眼里,本就像小镇的象征,代表着不变的情谊、温暖的回忆,还有无论走多远都能回去的根。
布鲁斯把本放进“爸爸军团”,是因为他知道,现在的孩子总被鼓励“往前冲”“去大城市”“别回头”,却慢慢忘了自己从哪里来。
没有根的孩子,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飞得再高也容易迷茫。
而本的存在,就是让女儿们记住自己的根,知道无论走多远,都有一个地方等着她们,有一群人牵挂着她们。
本总给孩子们寄小镇的东西:奶奶亲手做的饼干,自己种的苹果,还有一张简单的纸条,上面写着“小镇的果子熟了,给你们寄点尝尝”“想你们了,有空回来看看”。
放假的时候,他会邀请孩子们回小镇,带她们去河边抓蝌蚪,去山上摘野果,去书店里读老书,就像当年带布鲁斯一样。
他不怎么讲大道理,却总在不经意间传递温暖。
和孩子们坐在河边钓鱼时,他会说:“你爸爸小时候可调皮了,偷偷拿邻居家的鱼竿来钓鱼,被发现后躲在树后面不敢出来,还是我替他认的错呢。”
给孩子们讲故事时,他会说:“咱们小镇每年秋天都有丰收节,你爷爷以前还是丰收节的主持人呢,站在台上讲话可威风了。”
这些带着温度的回忆,像种子一样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后来,大女儿去国外读书,一开始因为语言不通、文化不一样,常常觉得孤独,甚至想过放弃。
本知道后,给她写了一封信,没说什么大道理,只描述了小镇的近况:“你小时候爬过的老树又开花了,香味飘满了整条街;
书店里新来的几个小朋友,像你当年一样,喜欢趴在地上看童话书;
河边的柳树又长高了,傍晚的时候,老人们还是坐在那里聊天。”
信的最后,本写道:“孩子,不管在外面遇到什么难事儿,都别忘了,小镇永远是你的家,我们都在等你回来。”
这封信让大女儿哭了好久,她想起了小镇的温暖,想起了本叔叔的笑容,想起了自己从哪里来。
这份来自根脉的力量,让她重新鼓起勇气,慢慢适应了国外的生活,顺利完成了学业。
布鲁斯说:“本给女儿们的,是一份踏实的安全感。知道自己有地方可回,有人牵挂,孩子才能更勇敢地去闯世界。”
这份根脉的温度,是成长里最坚实的支撑,让孩子们无论走多远,心里都有牵挂,都有底气。
(五)“好奇”爸爸舍伍德:思想的深度
舍伍德是一位大学教授,也是布鲁斯认识的最“爱问问题”的人。
和他在一起,很少听到绝对的答案,反而总被他一连串的问题引导着思考:
“这件事儿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换个角度看会不会不一样?”
“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儿,真的是对的吗?”
他从不满足于表面的答案,总喜欢追着真相问下去,这份爱思考的特质,也深深影响了布鲁斯。
在教育孩子方面,舍伍德从不用生硬的方式灌输知识,而是喜欢用“提问”引导孩子自己思考。
不管遇到什么事儿,他都会让孩子们试着说:
“我觉得是这样,因为……”
“还有一种可能是……”
“如果这么做,会有什么结果呢?”
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布鲁斯把他纳入“爸爸军团”,就是希望女儿们能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跟风。
现在的世界,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涌来,真假难辨,很容易让人跟着别人的想法走,失去自己的判断。
舍伍德教会孩子们的,是“不轻易相信,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
他带孩子们读书时,从不让她们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提出各种问题。
读《灰姑娘》时,他会问:“灰姑娘的继母真的是坏人吗?如果站在她的角度,想让自己的女儿过得好一点,是不是也能理解呢?”
“王子凭着一只水晶鞋就找灰姑娘,只看外在的东西,这样的爱情靠谱吗?”
读历史故事时,他会问:“这件事儿真的是表面看起来那样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