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察团带来的震撼与赞誉,如同在平静的李家沟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其影响远超李卫国最初的预料。
考察团离开的第二天,县广播站的大喇叭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播报了省领导高度肯定李家沟个体经济试点的消息。浑厚的男中音将“李卫国”这个名字与“改革先锋”、“致富能手”、“带动集体增收”等词汇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电波,传遍了全县的每一个角落。紧接着,市级的报纸也派来了记者,一篇题为《深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记个体经营者李卫国》的长篇通讯,带着油墨的清香,出现在了千家万户的饭桌上。
李卫国,这个不久前还只是李家沟及周边村落熟知的名字,一夜之间,响彻了整个县城,甚至引起了市里相关部门的注意。
名声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李家沟收购点的门庭若市。
以往,来这里的主要是周边村落的猎户和采药人。而现在,形形色色的人都开始往这里涌。有纯粹来看稀罕、想亲眼看看“报纸上的能人”长什么样的附近村民;有揣着山货、土产,从几十里外慕名而来,希望李卫国也能收购他们东西的陌生面孔;更有一些心思活络的“二道贩子”,嗅着商机而来,试探着能否从李卫国这里批量拿货,转卖到更远的地方。
收购点前那块空地上,从早到晚都聚着人,比公社赶集还热闹。赵老实和几个队员忙得脚不沾地,维持秩序,解释政策,筛选货物,嗓子都哑了几分。李卫国更是成了核心,被各种各样的人围着,问东问西,应付着各种或真诚或试探的交谈。
“卫国同志,你这皮子真收吗?我这张狼皮咋样?”
“李老板,听说你路子广,我这有点干蘑菇,你看能给个啥价?”
“卫国兄弟,我是王家坳的,我们那也有不少山货,你能不能去我们那也设个点?”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关注和汹涌的人流,李卫国保持了惊人的冷静。他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也更加注重规范和秩序。他明确宣布,收购标准不变,优先保证本村和原有合作村落社员的利益,对于远道而来的陌生货主,需严格验货,按质论价,绝不因名气而扰乱原有的价格体系。
同时,他也敏锐地从中看到了新的机遇。他将那些信誉较好、货物质量稳定的外围货源信息记录下来,开始构思一个以李家沟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的松散收购网络雏形。
王福根现在是痛并快乐着。快乐的是,李家沟和他本人都跟着李卫国水涨船高,去公社开会,书记镇长见了他都主动打招呼,亲切地拍他肩膀。痛苦的是,接待任务陡然加重,县里各局委、兄弟公社,甚至邻县的考察学习团络绎不绝,他都得陪着笑脸接待,介绍经验。他私下里跟李卫国感叹:“卫国啊,这出名也累人啊!咱这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李卫国只是笑笑:“支书,这是好事。关注多了,机会也就多了。”
果然,更大的机会很快上门。县里工商局和供销社的领导联袂而至。这次不再是考察,而是带着明确的合作意向。
在大队部,烟雾缭绕中,供销社的孙主任开门见山:“卫国同志,你的能力和发展势头,县里都看到了。我们供销社呢,在一些偏远的村寨网点覆盖不足,收购力量也弱。我们研究了一下,想跟你搞个‘联营代办点’。”
李卫国心中一动,面上不动声色:“孙主任,您具体说说。”
“就是依托你这个点,挂上供销社代办的牌子。一部分日常的农副产品、山货收购,由你负责,按照我们定的标准和质量要求,我们按统一价格从你这里调拨。这样,我们能扩大收购覆盖面,你呢,也有了更稳定、更大量的出货渠道,算是双赢。”孙主任解释道,“当然,你原有的自主经营部分,我们不加干涉。”
工商局的领导也补充道:“这是县里支持个体经济与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尝试,政策上会给予支持。你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也可以相应扩大。”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意味着李卫国的个体经营,开始被纳入官方的正式流通渠道的一部分,虽然只是“代办”,但其象征意义和带来的稳定性是巨大的。这等于给他的事业加上了一道官方的“保险”。
李卫国没有立即答应,他沉思片刻,问出了几个关键问题:“收购资金如何结算?质量标准由谁最终核定?损耗和次品如何处理?我的自主经营权限,包括定价权和寻找其他渠道的权利,是否在协议中明确保障?”
他问得专业而犀利,让两位领导再次刮目相看。他们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仅敢想敢干,心思更是缜密,完全不像个没出过山沟的农民。接下来的谈判,变成了一场平等的商业磋商。李卫国据理力争,在确保自身核心利益和灵活性的前提下,最终与供销社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送走县里的领导,李卫国站在收购点门口,看着依旧熙攘的人群。他的目光越过人群,投向远方层峦叠嶂的山脉,心中豪情激荡。供销社的联营,只是一个开始。他知道,有了省里的肯定和县里的具体支持,他这只“深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终于拥有了更坚硬的翅膀,可以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名声、渠道、政策支持……这一切,都在将他和他的事业,推向一个全新的、更高的平台。然而,他也清晰地感受到,越是登高,风越大,暗处的目光也越多。未来的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他转身回到屋内,拿起那份与供销社合作的意向草案,开始逐字逐句地推敲起来。机遇与挑战,总是并蒂而生。他需要做的,就是握紧手中的筹码,步步为营。
与此同时,一封贴着省城邮票的信件,正安静地躺在收购点新置办的办公桌抽屉里,等待着忙碌的主人闲暇时开启。那是苏晚晴的回信,字里行间,除了为他的成功感到高兴外,似乎也透露着省城那边,一些新的、微妙的变化。
喜欢穿越79在东北打猎人生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穿越79在东北打猎人生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