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计委大楼里,政策研究室和综合处的关系有点微妙。
说近不近,说远不远。
政策研究室,顾名思义,更偏重宏观政策的研究、起草和论证,是计委的“智囊团”和“笔杆子”,眼光盯着全国大局和未来趋势。
而综合处,则更像是一个“枢纽”和“处理器”,负责协调各专业处室,汇总分析经济数据,起草综合性报告,处理日常事务,更具体、更繁杂。
两个部门业务有交叉,但又各有侧重。
政策研究室的人偶尔会觉得综合处的人“陷于事务,缺乏高度”;而综合处的人有时也会嘀咕研究室的人“纸上谈兵,不接地气”。
但王明远处长是个例外。
他虽是政策研究室的处长,但因其思路开阔、务实肯干,经常参与综合处牵头的跨部门项目,加上与综合处处长张建国私交不错,两个处室合作颇多。
因此,他会经常出现在综合处的处务会上,这些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明远处长是我们计委的‘快脑壳’,思路活,点子多,这次‘经济信息网’项目,司里特意让他来协助我们把把关,提供政策层面的指导。”张建国处长在介绍王明远时这样说道。
王明远笑着摆手:“老张你就别给我戴高帽了,这次项目技术性强,我也是来学习的,主要还是靠综合处的同志们,特别是年轻同志,冲锋陷阵。”、
他说着,目光有意无意地扫过陈默。
角落里的赵国庆副处长脸上挂着标准的微笑,心里却在疯狂吐槽:“学习?怕是来给陈默这小子站台的吧!”
陈默内心OS:“王处这眼神…是鼓励呢还是‘小子你给我好好干别丢脸’呢?压力山大啊感觉。”
项目组正式运转起来,陈默如同掉进米缸的老鼠,快乐地徜徉在大量内部资料和国际技术文献中。
这些对当下来说极为前沿的资料,在他眼中却带着一种“复古的未来感”。
讨论会上,专家们争论着采用何种型号的大型机,如何布设专线网络。
陈默听着听着,一时没忍住,脱口而出:“长远来看,我们或许可以考虑构建一条覆盖全国的‘信息高速公路’,采用TCP/IP协议簇作为基础,实现不同网络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包交换...”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几位老专家推了推眼镜,面露困惑。
“小陈同志,这个‘高速公路’...是比喻吗?还是国外有什么新的筑路技术可以传输信号?”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虚心求教。
“还有这个‘踢西屁...爱屁’协议,是哪个国际组织的新标准吗?怎么没听说过?”
陈默心里“咯噔”一下,暗骂自己嘴快。
TCP/IP?这玩意儿虽然已经存在,但在国内,尤其是在高层级的规划讨论中,绝对是个超前的陌生词汇。
他赶紧找补:“啊,对不起,各位老师,这是我看到国外一些文献里打的比方,就是说未来的网络应该像高速公路一样四通八达,快速高效,至于协议,是我口误,是想说OSI参考模型,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推进的那个...”
王明远处长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他轻轻敲了敲桌子,接过话头:“小陈这个比喻很形象嘛,我们搞信息化建设,就是要有点前瞻性思维,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几步路,要看到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趋势。
当然,具体技术路径的选择还是要慎重论证。”他巧妙地为陈默解了围,同时也引导了讨论方向。
陈默投去感激的一瞥,内心狂汗:“好险好险,差点就成‘穿越者嫌疑犯’了,下次得把嘴缝上!”
这时,张建国处长补充道:“对了,考虑到项目工作量很大,处里决定增派李卫东同志加入项目组,主要负责前期资料的整理归类和数据核对工作。
卫东同志是清华计算机系的高材生,做事认真细致,正好可以弥补我们一些老同志在新技术细节上的不足。”
李卫东站了起来,依旧是那副微微低着头的样子,声音不大但清晰:“谢谢处长信任,我一定认真做好分内工作。”
他的表情看不出喜怒,但紧握的拳头却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终于接触到了核心项目,虽然只是最基础的边缘工作。
赵国庆副处长闻言,嘴角撇了撇,在小本子上又记了一笔:“张处这是搞平衡?塞个闷葫芦进来,能顶什么用?”
李卫东确实像一颗螺丝钉,牢牢地钉在了资料堆里。
他办公桌的一角迅速被各种技术手册、数据报表和国外文献复印件占据。
他几乎是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每天来得比谁都早,走得比谁都晚。
他的严谨几近偏执,每一份经过他手的资料都被分门别类,贴上详细的标签;每一个数据,他都要用计算器反复核算三遍以上。
这种工作态度,让项目组里一些老同志都暗自点头:“清华出来的,就是不一样,踏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