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十一月,北风已经开始呼啸,计委大院里的梧桐树叶几乎落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指向灰蒙蒙的天空。
机关里却暖意融融——供暖开始了,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温暖而慵懒的气息。
“好家伙,这暖气烧得比前世互联网公司的空调还足!”陈默一边整理着文件,一边内心吐槽,“就是这老式铸铁暖气片时不时发出‘砰砰’的响声,第一次听还以为是枪战片现场。”
办公室的收音机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播放重要新闻——**十四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发布。
王师傅一边听一边摇头:“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俩能搁一块吗?听着就别扭。”
刘芳大姐则兴奋地跟同事讨论着《决定》中提到的工资改革:“听说以后要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了!说不定能涨点工资呢!”
陈默听着这些讨论,内心感慨:“这就是历史的关键节点啊!谁能想到这个《决定》将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道路?”
他注意到处室里的气氛最近有些微妙。
张处长和赵副处长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看不见的张力,处里的同事也隐约分成了两派——一派围着张处长,一派跟着赵副处长。
“好嘛,办公室政治这就开始了?”陈默内心os,“前世在互联网公司都没这么明显的派系斗争,果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啊。”
这天上午,处里召开处务会,讨论下一个季度的研究课题方向。
张处长主持会议,赵副处长率先发言。
“我认为,当前经济过热现象明显,通货膨胀压力增大,我们应该重点研究如何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赵副处长语气坚定,“建议课题方向定为《关于加强宏观调控,抑制经济过热的对策研究》。”
几位支持赵副处长的同事纷纷点头附和:“赵处说得对,现在确实需要收紧政策了。”“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再不管就出问题了!”
张处长不置可否,转向其他同事:“大家还有什么其他建议吗?”
支持张处长的王师傅谨慎地地说:“我觉得调控是必要的,但也要注意保护改革开放的成果,不能一刀切,是否可以研究如何在调控中保持经济活力?”
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陈默默默听着,内心分析:“赵副处长代表的是保守派,担心改革过快失控;张处长那边是稳健派,希望平衡发展与稳定。但他们都没想到更深层的问题...”
突然,赵副处长看向陈默:“小陈啊,你是年轻人,思维活跃,说说你的看法?”
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陈默身上。
赵副处长眼神中带着明显的期待——显然希望这个“新人”能站在自己这边。
陈默内心os:“这就开始逼站队了?我才不上当呢!站队是最低级的政治策略,真正的强者是让别人来站你的队。”
他清了清嗓子,不卑不亢地说:“感谢赵处给我发言的机会,我认为两位处长的观点都有道理,但或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更加全面、前瞻的视角。”
赵副处长的脸色微微沉了下来,张处长却露出感兴趣的表情:“哦?小陈详细说说。”
陈默打开笔记本——那里有他提前准备好的资料和数据:“当前经济确实存在过热现象,但根源不在于发展太快,而在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单纯地收紧政策可能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错失发展机遇。”
他引用了一些数据和案例,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课题可以定为《转轨时期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对策研究》,既研究如何应对当前过热问题,更着眼于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
陈默详细阐述了这个方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引用了大量国内外经验和数据支撑——其中一些数据来自他前世的记忆,但在当下听起来格外有说服力。
“比如,我们可以研究如何运用利率、准备金率等经济手段替代行政命令,如何建立宏观调控的预警机制,如何在保持经济活力的同时防范风险...”
陈默越说越投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路中。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个年轻人的见解震惊了。
他提出的既不是张处长的稳健派观点,也不是赵副处长的保守派路线,而是一条更加综合、前瞻的第三道路。
张处长眼中闪着兴奋的光:“好!小陈这个思路很好!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既着眼当前又面向未来!我认为可以以此为基础确定课题方向。”
赵副处长脸色难看,但无法直接反驳陈默有理有据的论述,只能勉强点头:“年轻人想法是活跃,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
“正因为有困难才需要研究嘛!”张处长一锤定音,“这个课题就按小陈提出的方向来准备,小陈你也加入课题组,负责前期调研和框架设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