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计委的某间会议室里,烟雾缭绕,这浓郁程度快赶上老北京的茶馆了。
关于“国家经济信息网”技术路线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好几天,气氛从最初的学术探讨逐渐变得有些火药味。
“大型机系统稳定可靠,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我们这么重大的项目,必须求稳!”一位资历颇老、戴着深度眼镜的专家敲着桌子,唾沫星子差点溅到对面的年轻技术员脸上。
“王工,求稳没错,但不能固步自封啊!分布式系统是国际趋势,扩展性、灵活性优势明显!我们现在不跟上,将来就要被人家卡脖子!”年轻技术员也不甘示弱,脸涨得通红。
“趋势?趋势能当饭吃吗?出了问题谁负责?你负责吗?”
“那我们也不能因为怕出错就不前进吧?这是因噎废食!”
两边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
支持集中式的多是年龄偏大、经验丰富的专家,而支持分布式的则以年轻技术骨干为主。王明远和张建国两位处长坐在中间,眉头紧锁,显然也对这个僵局感到棘手。
陈默坐在靠后的位置,心里跟猫抓似的难受。
他太清楚未来的走向了,集中式架构在未来互联网浪潮冲击下会显得多么笨重和昂贵,而分布式、网络化的思想才是未来的主流。
可他没法拍着桌子说:“信我的!二十年后都这么玩!”
那估计下一秒就会被送去精神病院或者纪委喝茶。
他只能干着急,偶尔插几句话,试图用一些“或许”、“可能”、“国际上隐约有种提法”这样模糊的词语来引导,但收效甚微。
内心OS:“啊啊啊!知道答案却不能抄的感觉太痛苦了!比前世知道双十一打折却没钱还难受!”
他的目光不经意扫过会议室角落,李卫东依旧像影子一样坐在那里,低着头,面前摊开着厚厚的笔记本和一堆稿纸,手指上还沾着墨水渍,对周围的争吵似乎充耳不闻。
陈默甚至注意到他眼下的乌青比前几天更重了,估计又熬了通宵。
“这哥们儿,倒是沉得住气。”陈默内心嘀咕一句,也没太在意,继续为自己的“超前理念”无法落地而捉急。
争论又持续了半个多小时,依旧没有结果。
就在张建国处长准备宣布下次再议,大家先休息一下的时候——
那个一直沉默的影子,突然站了起来。
动作有些猛,甚至带倒了椅子和桌边几张演算纸。
唰的一下,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了过去。
李卫东似乎没料到会引来如此关注,身体僵硬了一下,脸颊迅速泛红,手指下意识地攥紧了那叠写满密密麻麻公式和数据的稿纸。
他深吸了一口气,声音不大,甚至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颤抖,但却异常清晰:
“各、各位领导,老师,我…我研究了现有的两份方案和一些国外最新的文献…”
他举起手中的稿纸,像是举着千斤重担:“我…我认为,现有的两个方案,无论是集中式还是目前设想的分布式,都存在…都存在一些可能被忽略的致命缺陷。”
一语惊人!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连刚才吵得最凶的两位专家都愣住了,疑惑地看着这个平时毫无存在感的年轻人。
“集中式架构的主要问题在于…于此,”
李卫东似乎进入了状态,语速加快,也不再结巴,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迅速画出一个结构图,
“核心节点负荷过大,一旦用户量增长超出预期,响应延迟会呈指数级上升,扩容成本极高!而且,根据摩尔定律和国内外数据对比,这个临界点可能比我们预估的来得更早!”
接着,他又在另一边画了几笔:“而目前设想的分布式方案,在数据一致性、跨域事务处理和安全性方面,存在巨大隐患!尤其是基于现有X.25协议的网络环境,延迟和丢包率会导致…”
他引经据典,抛出一连串严谨的理论推导公式、性能测算数据和国内外案例对比,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每一个结论都有扎实的论据支撑。
他不是空谈概念,而是用冰冷的数字和严谨的逻辑,硬生生地指出了现有方案中那些被激情和立场掩盖了的、却足以导致项目失败的技术陷阱。
全场鸦雀无声,只有粉笔在黑板上划过的“哒哒”声和李卫东清晰而冷静的分析。
包括王明远和张建国在内,所有人都听呆了。
他们没想到这个沉默寡言的年轻人,肚子里竟然有如此扎实的货,看问题如此一针见血!
陈默内心的震撼更是无以复加:“我靠!天才!这才是真正的技术天才!不是靠重生开挂,而是真正扎根于这个时代的技术土壤,凭借硬核到极致的钻研和推理,硬生生趟出一条路来!这架构设计,虽然受限于当前技术条件略显复杂,但思想太超前了!牛逼!(破音)”
李卫东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替代方案——一个基于现有技术条件,但架构设计极其精巧的混合模型,巧妙地规避了他刚才指出的那些陷阱,虽然在实施复杂度上有所增加,但理论上完全可行,且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和鲁棒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