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望月镇的烟火与暗流
乌篷船靠岸时,夕阳正把芦苇荡染成一片金红。辞雪踩着跳板上岸,脚下的泥土带着湿润的潮气,混着芦苇的清香扑面而来。辞渡跟在她身后,手里拎着那个装着账本碎片的铁皮盒子,盒子被他裹在粗布里,沉甸甸的,像揣着一块压心的石头。
“沿着这条小路直走,穿过三道石桥,就能看到望月镇的牌坊了。”老张站在船头挥着手,斗笠的阴影遮住了半张脸,“苏大夫的医馆在镇东头,门口挂着块‘济世堂’的木匾,很好找。”
“谢张叔!”辞雪回头挥手,风掀起她的衣角,露出里面藏着的那把小巧匕首——是师父留给她的遗物,此刻正贴着心口发烫。
沿着小路往前走,芦苇在风中沙沙作响,偶尔有几只水鸟惊起,扑棱着翅膀钻进夕阳里。辞渡走在外侧,刻意把辞雪护在靠近芦苇丛的一侧,脚步沉稳,像在丈量每一寸土地的安稳。
“你说,苏大夫会不会认出我们?”辞雪踢着脚下的小石子,声音里带着点忐忑。她还没来得及换下那身灰布褂子,袖口磨出的毛边沾着泥点,活像个逃荒的丫头。
辞渡低头看了看她,嘴角弯了弯:“认不认得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得先找个地方落脚。老张既然推荐,说明这人信得过。”他顿了顿,补充道,“再说,你这模样,洗干净了比镇上的姑娘都俊,没人会怀疑。”
辞雪的脸颊“腾”地红了,伸手在他胳膊上轻轻拧了一下:“胡说啥呢。”指尖触到他结实的胳膊,像碰到一块温热的石头,连忙收了回来,却忍不住偷偷笑了。
穿过最后一片芦苇荡,望月镇的牌坊果然出现在眼前。牌坊是用青石雕琢的,上面爬满了青藤,“望月镇”三个大字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模糊,却透着一股古朴的安宁。镇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老人正摆着棋盘对弈,旁边围着一群看热闹的,时不时发出阵阵叫好声。
“看来这里确实太平。”辞渡松了口气,放慢脚步,“里昂的势力应该还没延伸到这儿。”
他们顺着青石板路往里走,镇子不大,两旁的房屋多是白墙黑瓦,屋檐下挂着红灯笼,有的门口还摆着几盆绿植,透着生活的气息。街上的行人不多,大多是些老人和孩子,看到他们这两个生面孔,只是好奇地多看几眼,并无敌意。
很快就找到了“济世堂”。医馆门口果然挂着块老旧的木匾,上面刻着“济世堂”三个字,旁边还挂着一串晒干的草药,散发着清苦的香气。门是虚掩着的,里面传来碾药的声音,“吱呀吱呀”,很有节奏。
辞雪轻轻推开门,一个穿着灰布长衫的老者正坐在药碾前,低着头专注地碾着草药。他头发花白,背有些驼,动作却很稳健,药碾在他手中转得均匀有力。
“请问,是苏大夫吗?”辞雪轻声问道。
老者抬起头,露出一张布满皱纹却精神矍铄的脸,眼睛很亮,像藏着星辰。他打量了辞雪和辞渡一眼,目光在辞渡手里的布包上停留了一瞬,缓缓开口:“我就是。你们是……”
“我们是张叔介绍来的,想在镇上借住几天。”辞渡上前一步,语气诚恳。
苏大夫放下药碾,站起身来:“老张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里面坐吧。”他引着两人往里走,穿过前堂的药柜,来到后院。后院有两间厢房,收拾得干净整洁,院里还种着几株草药,绿意盎然。
“这两间房空着,你们就住这儿吧。”苏大夫指着厢房说,“镇上人不多,平时也没人来打扰。只是我这医馆人来人往,你们若想清静,尽量少往前堂去。”
“多谢苏大夫。”辞雪连忙道谢,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安顿下来后,辞渡把铁皮盒子藏在了床板下,用几块松动的木板盖住。辞雪则借着院子里的水洗漱了一番,换上了苏大夫给的一身干净布裙,虽然有些宽大,却显得清爽了许多。
晚饭时,苏大夫端来两碗粥和一碟咸菜,还有两个白面馒头。“镇上条件不好,将就着吃点吧。”他坐在桌边,看着两人狼吞虎咽,眼神里带着温和的笑意,“老张说你们是从北边来的?那边是不是很乱?”
辞渡咽下嘴里的馒头,点了点头:“里昂的人在那边横行霸道,不少人都在逃难。”
苏大夫叹了口气:“唉,天下就没有太平的时候。前几年南境也不太平,后来来了个姓赵的将军,清剿了几股流寇,才算安稳下来。只是这安稳日子,不知道能过多久。”
“赵将军?”辞雪好奇地问。
“是啊,”苏大夫碾着草药,声音低沉下来,“那位赵将军可是个能人,带兵打仗厉害得很,就是性子太直,得罪了不少权贵,听说最近被调到边境去了,怕是凶多吉少。”
辞渡和辞雪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警惕。这个赵将军,会不会和里昂有关?他们没再多问,只是默默吃饭,心里却各自盘算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