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书局的成功运转与活字印刷术的高效,如同为帝国安装上了一颗强劲的文化心脏。而嬴稷,这位深谙统治之道的帝王,立刻意识到了这其中所蕴含的、远超书籍出版的巨大能量——对信息的掌控与传播。
于是,在书局挂牌后不久,另一项前所未有的机构悄然诞生:“大秦朝闻署”。
其职能,并非刊印厚重典籍,而是定期——最初定为每旬一期——出版一份名为《大秦朝闻》的报纸。
这报纸的形式,亦是嬴稷亲自定夺:采用最廉价的纸张单面印刷,每期不过一两张纸的容量,字体采用便于快速阅读的规范楷体,内容则严格筛选、高度精炼。
《大秦朝闻》的首期,在嬴稷的亲自审定下,刊印了三条要闻:
其一, 皇帝陛下关于荐举“明算、明法、明农、明工”人才的旨意全文,并附有各郡县荐举标准与考核方式的简要说明。
其二, 京畿直道首段水泥修筑已于日前正式贯通,车马通行效率提升显着,并简要介绍了水泥之利。
其三, 太医院公告,指导百姓如何辨别合格种痘师及接种后注意事项,再辟“牛痘污浊血脉”之谣言。
报纸的最下方,还印有一行小字:“此报由大秦朝闻署刊行,各郡县官衙需于接到后一日内,誊抄张贴于城门、市集等显要处,供百姓阅览。私藏、损毁、篡改者,以渎职论处。”
旨意一下,驿骑四出。带着油墨清香的《大秦朝闻》第一期,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往大秦各郡县。
数日后,陇西郡,郡治狄道城。
清晨,城门刚开,守城士卒便依令在城墙最显眼处贴上了一张崭新的《大秦朝闻》。很快,便有早起进城卖柴的农夫、开铺的商户、行走的士人好奇地围拢过来。
识字的人大声念着上面的内容,不识字的人则竖起耳朵仔细听。
“啥?朝廷要招会算账、懂律法、会种地、能做工的人?还能当官?”一个老农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
“水泥路……乖乖,石头粉子铺的路,真那么结实?那以后运粮可快多了!”
“种痘……太医令都说没事,看来是真没事!回头得赶紧带娃去种了!”
“这……这上面写的,都是真的?朝廷的旨意,就这么贴出来给咱们看了?”有人感到不可思议。以往,朝廷政令何时如此迅速、直接地传达至他们这些升斗小民耳中?
信息的不对称被瞬间打破。皇帝的意志、国家的政策、工程的进展、官方的辟谣,不再需要经过层层官吏的解读、过滤甚至扭曲,而是直接、原始地呈现在所有百姓面前。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关于荐举人才的讨论迅速在各地发酵,许多原本无缘仕途的寒门才俊看到了希望;水泥路的好处被直观了解,减少了地方施工时可能遇到的民间阻力;官方的权威辟谣,比任何说教都更能稳定人心。
当然,也并非全是欢呼。
狄道城的郡守府内,郡守看着那张《大秦朝闻》,脸色阴晴不定。他是某世家旁支子弟,深知此物厉害。以往,许多朝廷政令到了地方,如何执行、执行到何种程度,他们大有操作空间。可如今这报纸一发,百姓都知道了朝廷原本的意思,再想阳奉阴违,难度和风险就大大增加了。
“陛下……这是要把手,直接插到各郡县的田间地头啊……”他喃喃自语,感到一阵寒意。
而更多的世家家主,在收到这份从咸阳快马送来的报纸后,则是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和更深的恐惧。他们发现,皇帝不仅在用新技术打破他们对知识的垄断,更开始用这种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方式,绕过他们这些中间阶层,直接向天下臣民发声,宣示政策、引导舆论、凝聚民心!
这比设立书局、推广新学更加致命。这是在争夺“话语权”,争夺对亿万黎民百姓头脑的影响权!
“绝不能再坐以待毙!”密室之中,决议变得更加阴沉,“必须想办法,要么掌控这‘朝闻署’,要么……就让它的声音,变得不可信!”
一股暗流,开始悄然涌向这份新生不久的报纸。有人试图在地方誊抄环节做手脚, 偷摸篡改字句;有人暗中散布“报纸所言并非全部实情”;甚至有人开始琢磨,能否自己也私下刊印些东西,混淆视听……
《大秦朝闻》的出现,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将中央与地方、皇权与世家的博弈,推向了一个更直接、更尖锐的层面。每一期报纸的发行,都仿佛一次无声的冲锋号角。
而在清辉学堂,新一期的《大秦朝闻》也成了夫子教学的素材。夫子让孩子们大声朗读上面的内容,然后讨论其意义。
《大秦朝闻》的定期发行,如同在帝国庞大的身躯上铺设了一张纤细却敏感无比的神经网络。咸阳中枢的意志,得以用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清晰度,传达至疆域的每一个末梢。
然而,这张网并非单向传输。嬴稷明白仅靠自上而下的宣导,不足以真正掌控这个日益复杂的帝国。在《大秦朝闻》出版第三期后,他下达了一道补充旨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