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黄昏,夕阳将渭水染成一片金红。
河畔,一座座新建的、融合了秦式夯土基座与巧思设计的风力磨坊的巨大叶片,在晚风中舒缓而有力地转动,发出规律的“呼呼”声,与潺潺流水声相应和,仿佛在为这片土地的富足吟唱着无声的赞歌。
河岸不远处的“清晖里”,是近年来依清晖学堂而兴起的聚居区,堪称大秦新貌的缩影。
里弄深处,传来一阵不同于老式织机的、更为轻快均匀的“嗡嗡”声。
这是水力驱动、并辅以简易电力传动的新式“公主织坊”。
坊内灯火通明,并非摇曳的油灯或昂贵的烛火,而是悬挂于梁下的电灯。
明亮而稳定的光线,让女工们能清晰地分辨丝线的纤细色彩,织出更加繁复精美的锦缎。坊主是一位从前清晖学堂的女学生,她笑着对前来送饭的孩童说:“快去告诉你爹,今日借着这‘灯’,咱们又多织了半匹‘流光锦’!”
炊烟袅袅升起,但许多人家厨房的窗户里透出的光,却并非跳动的灶火,而是同样稳定的电光。
更有几户家境殷实、或靠近试验工坊的人家,屋顶上铺设着打磨光滑的铜镜阵列与凹面琉璃,早期太阳能聚热器已初见雏形,在白日里便能将阳光聚焦,烧水煮饭,省下不少柴薪。
村口的王屠户家,甚至用上了学堂格物科推广的、依靠水力驱动压缩机原理制造的“冷房”,夏日里也能储存鲜肉,再无腐坏之忧。他的小儿子正举着一支用“仙界”法子做的、裹着糖霜的冰棍,得意地向伙伴们炫耀。
夜幕彻底降临,清晖里却没有被黑暗吞没。
家家户户的窗口都透出电灯温润的光晕,虽不及后世电灯明亮,却足以驱散深沉的夜色,将夜晚从纯粹的睡眠时间,延伸出更多的可能。
老工匠石壮,如今已是里正,正就着灯光,仔细阅读新一期的《格物杂论》,上面有关于如何提高小型风力叶片效率的讨论。
他的孙女,则趴在另一盏灯下,认真描摹着今日学堂刚教的规范秦篆。隔壁传来年轻夫妇低声讨论的声音,似乎在盘算着明年是买一架新式的脚踏纺车,还是再多养几只“昭亨”鸡。
在里弄口的信驿,一盏特别明亮的电灯下,驿卒正将封好的信件放入一个带有小巧风帆和齿轮结构的“风行匣”中。
这是利用风力与简易机械传动,在固定线路上快速传递轻小物品的装置,虽不及姚哥描述的“电报”,却已将两地通信的时间缩短了数倍。
驿卒对等待的商人笑道:“放心,你这批货的价目单,明日晌午便能到郡城!”
里弄尽头的大槐树下,几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依旧习惯性地摇着蒲扇,看着眼前这片灯火点点、安宁富足的景象,听着那风中传来的磨坊声、织机声、孩童的笑声与读书声。
一位曾经历过战乱饥荒的老者,抿了一口杯中用新式蒸馏法提纯的、更为清冽的秦酒,悠悠叹道:“活了八十载,梦里都不敢想有这般光景。
肚子饱暖,夜里亮堂,娃娃能上学,消息传得快……这哪里还是人间,分明是上了仙界的光景啊。”
旁边另一人接口:“是啊,都托了那位…咳咳,陛下的福,还有她带来的那些…‘格物’的学问。”
他们或许不完全理解风力、水力、电力背后的奥秘,但他们切身体会到了这奥秘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温暖而光明的生活。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技术的进步并非冰冷的数据与轰鸣的机器,它化作了织娘手下更绚丽的布匹,化作了孩童手中清甜的冰食,化作了学子灯下清晰的视野,化作了游子传递家书的便捷,更化作了每一位老者眼中,那满足而安详的光彩。
能源,以风、水、阳光这些自然之力为载体,被巧妙地捕捉、转化,如同涓涓细流,无声地滋养着大秦的肌体,让它不仅在疆域上空前庞大,更在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处,焕发着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温度。
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光耀下的盛世。
喜欢本宫靠赶集养活了全王朝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本宫靠赶集养活了全王朝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