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五九,开局签到八级钳工 > 第142章 团队组建与“土法上马”

王永革和陈继业被早早叫来,两人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电路图和那几件从未见过的“小玩意儿”,脸上写满了惊奇与困惑。

“四哥,这……这就是给五轴平台找的‘大脑’?”

王永壮拿起那个逻辑门电路盒,对着灯光仔细看里面米粒大小的晶体管和细如发丝的电阻。

“就这么个小东西,能比一柜子继电器还管用?”

陈继业则更关注图纸上的系统框图,手指顺着信号流向移动,眉头紧锁:“指令译码、插补运算……”

“赵主任,这套思路确实比继电器控制先进太多,可这对元器件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要求极高,咱们国内的晶体管,怕是……”

赵四早有准备。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起指令编码器实验板,拨动上面几排小巧的开关。

“看好了,”

他说着,将开关拨到某个组合,对应的几个发光二极管亮起,“这表示,‘x轴正向移动,距离10个单位’。”

他又换了一种拨法,二极管亮灭组合随之改变,“这是‘主轴启动,转速设定500’。”

他连续演示了几个基本指令,王永革和陈继业的目光从疑惑渐渐变成了然。

“我明白了!”陈继业猛地一拍大腿。

“就像电报码!用不同的开关组合代表不同的命令!”

“这比继电器那边接一坨线要清楚多了!”

“对,就是这个意思。”

赵四放下实验板,“但这只是最基础的输入。”

“关键是如何让机器读懂这些‘电报码’,并准确执行。”

他指着图纸上的核心部分,“这就需要这些逻辑门电路,按照我们设计好的规则,进行判断和计算,最终输出信号去驱动电机。”

他拿起那个装着基本门电路的样品盒,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

“比如这个‘与门’,只有两个输入都通电,它才输出信号。”

“这个‘或门’,只要有一个输入通电,它就输出。”

“我们可以用这些基本的‘逻辑砖块’,搭建出能进行简单运算和控制的‘房子’。”

王永革挠挠头:“听起来还是有点玄乎,不过……四哥你说能干,咱就干!”

“需要咱们机械这边做什么?”

“第一步,改造接口。”

赵四铺开五轴平台的机械图纸,“现有的伺服电机驱动部分要保留,但控制信号接入点要改。”

“我们需要把新的控制板卡输出的弱电信号,安全、可靠地连接到驱动柜上。”

“永革,你带人负责这部分机械接口的改造和线路铺设,务必保证屏蔽和接地,防止干扰。”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王永革挺起胸膛。

“继业,你负责协调电气安装和后续的联合调试。”

“控制柜的位置、散热、电源供应,这些都要规划好。”赵四又看向陈继业。

“是,赵主任!”

“但这核心的控制板卡,”赵四语气凝重起来,“靠我们现有的电工技术是做不出来的。”

“这需要微电子学组的同志们攻坚。”

上午九点,一间临时布置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除了王永革、陈继业,还有被紧急召来的北京和上海微电子学组的负责人。

北京组的负责人是位姓钱的老研究员,戴着深度眼镜,头发花白,是国内最早一批接触半导体技术的专家。

上海组的负责人则年轻些,姓孙,三十多岁,干劲十足,但眉宇间带着长期熬夜的疲惫。

赵四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他将草案的核心部分投影到墙上,再次用“电报码”和“逻辑砖块”的比喻解释了硬线数控的基本原理。

然后,他拿出了那份工艺要求清单。

“……所以,我们需要制造这样一块核心控制板。”

赵四指着图纸上标注了密密麻麻元件的pcb板图,“上面要集成近百个晶体管,数百个电阻电容,线宽要求0.3毫米,误差不能超过百分之十。”

“所有焊点必须牢固可靠,能经受住车间里的振动和温度变化。”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钱老研究员扶了扶眼镜,声音有些干涩:“赵组长,你的思路很超前,理论上完全可行。”

“但是,0.3毫米的线宽,还要保证良品率……”

“我们实验室现在做做简单的单管放大器还行,这么复杂的电路……而且数量要求多少?”

“首批至少五套,用于测试和备份。”赵四回答。

孙组长忍不住开口了,语气带着焦虑:“赵组长,不是我们推诿。”

“所里现在人手紧得很,几个军工项目也在催。”

“光刻机是最老式的,掩膜版制作全靠手工描绘,成功率低得可怜。”

“蚀刻液的配方也不稳定,经常出现断线或者粘连。”

“要达到您这个要求,我们需要时间,需要增加熟练的人手,还需要更稳定的材料和设备!”

他的话代表了在场大多数微电子研究人员的心声。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的技术基础确实薄弱。

赵四理解他们的困难。

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更加沉稳。

“钱老,孙工,各位同志,你们的难处我都清楚。但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不往前走。”

他走到黑板前,画了一个简单的流程图。

“我们可以把大目标分解。”

第一步,不追求一次成功制造整板。我们先集中力量,攻克最基础的双面pcb板制作工艺。线宽可以先从0.5毫米起步,熟练了再向0.3毫米逼近。”

“第二步,分模块验证。我们不直接做整板,而是先把上面的功能模块拆开,比如指令译码模块、单个轴的驱动模块,做成小块实验板,逐个调试通过。”

“第三步,严格筛选和老化。所有晶体管、电阻电容,入板前必须经过严格测试筛选。焊接完成的板子,要先进行高温老化和振动测试,淘汰掉不合格的。”

他放下粉笔,目光扫过众人:“这不只是为我们五轴平台解决问题,更是为我们国家自己的微电子产业蹚一条路!”

“每解决一个工艺难题,每稳定生产出一块合格的板子,都是在为未来打基础。”

“部里已经原则上同意,会优先保障‘盘古计划’所需的特殊物资和人员调配。”

他顿了顿,拿出了那几件系统提供的样品。“我通过一些特殊渠道,搞到了几件国外最基础的逻辑电路样品和实验板。”

“大家可以拿回去参考、解剖,理解他们的设计思路和工艺特点。”

“但我们不能照抄,要根据咱们自己的条件,走自己的路。”

看到那几件精巧的“洋玩意儿”,钱老和孙工等人的眼睛顿时亮了。

他们围上来,小心翼翼地传看,如同捧着珍宝。

这些实物参考,远比图纸更有说服力。

“有这些东西做参考,心里就有底多了!”

钱老的情绪明显高涨起来,“赵组长,你说得对!不能怕难!分解任务,逐个击破,这个办法好!”

孙工也用力点头:“没错!我们组里那几个小伙子,早就憋着劲想干点大事了!”

“就是有时候不知道该往哪儿使劲。现在目标这么明确,还有样品参考,我们再难也要啃下来!”

看到两位负责人的态度转变,赵四知道火候到了。

“好!那我们就正式成立‘盘古计划—901工程—数控系统攻关小组’。我任总负责,钱老、孙工,你们两位分别负责北京和上海两地的核心电路板研制任务。”

“王永革负责机械接口改造,陈继业负责电气协调和总装调试。”

他目光锐利地看着每一个人:“时间紧迫,我们没有退路。从今天起,各项任务并行推进。”

“每天下班前,各小组向我简报进度,遇到问题随时协调解决。我们要用最快的速度,让五轴平台真正‘活’起来!”

“是!”会议室里响起整齐而有力的回应。

会议结束后,钱老和孙工立刻带着那几件珍贵的样品和图纸复印件,召集各自组员开会布置任务去了。

王永革和陈继业也摩拳擦掌,开始筹划机械和电气部分的改造方案。

赵四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匆匆奔赴各自岗位的身影,知道一场围绕“机床大脑”的攻坚战,已经全面打响。

这一次,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个紧密协作的团队,朝着共同的目标发起了冲击。

他脑海中那幅知识图谱上,“自动控制”节点延伸出的光芒,似乎又明亮了几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