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五九,开局签到八级钳工 > 第138章 系统二次升级

石油部的感谢信还放在桌上。

北京微电子学组那边又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成功稳定制备出了符合要求的晶体管。

几乎同时,材料组的陈工也送来报告,刀具涂层技术的工艺稳定性有了显着提升。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从不同领域传来,赵四的办公室成了信息汇集的中心。

他坐在桌前,面前摊着好几份来自不同项目的技术简报和下一步规划建议。

五轴平台要优化、数控系统要攻关、新材料要中试、微电子要向下一个目标迈进……

各个方向都需要他审阅、决策、协调资源。

这些技术领域相互关联,却又各有各的专业壁垒。

赵四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同时在下好几盘棋的棋手,棋盘之间还有丝线相连,动一处而牵全身。

光靠脑子记和翻笔记本,越来越难以把握全局,更别说进行前瞻性的布局了。

“要是有张地图就好了……”赵四揉了揉眉心,下意识地低语了一句。一张能清晰显示各技术领域当前进展、瓶颈、以及未来可能路径的“技术地图”。

就在这时,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提示音在他脑海中响起,这声音似乎更加低沉、更具质感,仿佛来自更深的层面。

【检测到宿主推动工业文明进程达到新阈值……】

【关键节点‘母机诞生’、‘能源突破’、‘微光初现’已点亮……】

【工业文明知识脉络初步贯通……】

【‘日常签到系统’升级条件满足……开始升级……】

【升级完成!‘工业文明知识图谱辅助系统’已激活!】

【系统空间升级完成!空间容量扩大至十万立方米,时间静止区域扩展!】

赵四强压下心中的激动,集中精神向系统空间中的变化。

只见之前那个相对简单的物品清单界面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科技感的、略显朦胧的立体网状结构图。

那个立体网状结构图发出柔和而深邃的光芒。

图谱中心是一个明亮的光点,标注着当前核心:精密制造。

从这个核心延伸出数条粗细不一、明暗不同的光带,分别指向材料科学能源动力自动控制微电子技术等主要节点。

每个节点周围,又衍生出更细的分支。

有些分支闪烁着稳定的光芒,代表已掌握或已布局的技术(如涂层技术滚子磨床晶体管工艺)。

有些则黯淡无光,甚至只是模糊的虚影。

更奇妙的是,当他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动控制这个节点上时,图谱显示出几条清晰的演进路径。

从当前使用的继电器逻辑控制,到需要先突破的可编程控制器,再到依赖微处理器支撑的真正数控系统。

而目前,微处理器这个节点还是一片灰暗,显示为前置技术未解锁。

原来如此……赵四恍然大悟。

不是他不想搞数控系统,而是基础条件确实还不具备。

没有cpU这个,所谓的数控系统就是空中楼阁。

这让他对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他继续探索图谱,发现在可编程控制器这个过渡节点上,系统给出了明确的提示。

可以先从简单的指令读入、步进顺序控制开始,为未来的数字化控制积累经验。

同时,图谱还特别标亮要先解决位置检测驱动执行这两个基础环节。

就在这时,系统提示音响起:

【是否对过渡路径可编程控制基础进行深度推演?】

【将消耗一次日常签到机会,获取关键技术方向指引及辅助物资。】

赵四毫不犹豫。

签到机会被消耗,系统空间中随即出现了几件关键物品。

一套精密的光栅尺样本、几个不同型号的步进电机、一叠关于可编程控制器原理的文献资料,还有一小盒用于实验的集成电路基础元件。

更重要的是,系统给出了明确的研发路径图:先从简单的纸带读入装置和步进电机驱动开始,逐步向可编程控制过渡。

赵四立即行动。

他先取出系统提供的光栅尺样本,召集测量组的专家开会。

老张,你们组立即开始研究这个。

他将光栅尺递给测量组长,这是实现位置精确检测的关键,我们要先掌握它的原理和应用技术。

测量组长接过光栅尺,仔细端详着上面细密的刻线,眼中露出惊喜之色。

赵组长,这东西的精度比我们现有的测量手段高出一个数量级!从哪里搞到的?

特殊渠道。赵四没有多说,但专家们看到实物后,对方案的可行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你们要尽快吃透它的原理,设计出适合机床使用的检测装置。

接着,他又拿出步进电机样品,找到电气工程师老王。

这种电机可以实现精确的角度控制,比传统的继电器控制要精准得多。”

“我们要先掌握它的驱动技术。

老王拆开一个步进电机,仔细研究着内部结构:有意思……”

“通过脉冲信号控制转角,这个思路确实巧妙。”

“赵组长,给我们两周时间,保证搞出可用的驱动电路!

最后,他根据系统提供的文献资料,画出了一个简单的控制框架图。

通过纸带输入指令,经过逻辑电路解码,驱动步进电机执行动作。

虽然还很原始,但这已经跳出了纯继电器控制的局限。

我们现在还造不出真正的数控系统,但不妨碍我们为未来做准备。

赵四在技术讨论会上向各小组负责人展示这个发展路线图,先解决位置检测和精确驱动这两个基础问题,同时积累可编程控制的经验。”

“等微电子技术突破了,我们就能快速跟上。

这个务实的发展思路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同。

我同意赵组长的思路。负责电气自动化的高工点头说道,从基础做起,步步为营,这样既稳妥又能为未来打好基础。

位置检测确实是自动化的眼睛。测量组长老张也表示赞同,没有精确的测量,再好的控制也是盲人摸象。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赵四根据知识图谱的指引,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

测量组开始攻关光栅尺的应用技术,电气组研究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而逻辑电路组则开始设计简单的指令读入装置。

各个小组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形成了良好的研发氛围。

更让赵四惊喜的是,知识图谱并非静态的。

随着各个小组取得进展,图谱上相应的节点会逐渐变亮,同时还会显示出与其他节点的关联关系。

比如当测量组在光栅尺应用上取得突破时,图谱不仅点亮了位置检测节点,还提示了这个技术与未来数控系统机器人技术的关联。

这种动态反馈让赵四能够更清晰地把握研发方向,及时调整资源配置。

他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应对各种技术问题,而是能够主动布局,引导整个研发团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周后,各个小组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测量组成功将光栅尺应用于一台旧机床的定位检测,精度比原来提高了十倍。

电气组设计出了稳定的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控制精度达到了预期。

逻辑电路组则制作出了简单的纸带读入装置原型。

赵四将各组的成果集中展示,组织了一次跨小组的技术交流会。

看着这些实实在在的进展,研发团队士气大振。

同志们,我们正在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工业自动化道路。

赵四在总结时说道,虽然现在还很简陋,但每一步都是扎实的。”

“我相信,只要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我们一定能够攻克数控系统这个堡垒。

散会后,赵四再次将意识沉入系统空间。

看着那扩大后的存储空间和日益清晰的技术发展图谱,他对未来的道路看得更加明白了。

现在的每一步积累,都是在为未来的技术突破做准备。

而当条件成熟时,凭借这些前期积累,他们一定能够快速实现技术跨越。

系统空间的这次升级,不仅给了他导航图,还给了他足够的弹药储备。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按照图谱指引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而在图谱的深处,那些尚未点亮的节点,正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和征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