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五九,开局签到八级钳工 > 第102章 初稿的波澜

穿越五九,开局签到八级钳工 第102章 初稿的波澜

作者:幼龄大叔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5 10:42:41

《国家重大装备共性基础技术难题识别及攻关路径建议(初稿)》的完成,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工业技术革新办公室乃至部里相关司局,激起了层层涟漪。

周主任亲自将报告副本呈送部党组主要领导和分管技术的张副局长,并抄送了计划司、科技司、装备司等相关部门。

报告的厚重感和其中蕴含的庞大信息量,立刻引起了高度重视,但也伴随着截然不同的反响。

最初几天,是悄无声息的阅读和消化期。赵四和小组成员们一边继续整理支撑材料,一边忐忑地等待着外界的反馈。

风暴的征兆,最先从装备司一位与马工相熟的副处长那里传来。那副处长在走廊遇见王永革,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小王,你们革新办现在手笔够大的啊?这报告一上来就要动钢铁、动机床、动电子元件的根基?胃口不小嘛!”

王永革当时没品出深意,回来还当笑话讲给赵四听。赵四却皱了皱眉,意识到这绝非玩笑,而是某种质疑的信号。

果然,没过两天,在部里一次关于下年度技术措施费安排的预备会上,分歧公开化了。

会议由计划司主持,装备司、科技司和革新办派员参加。议题本是常规的经费盘子分配,但装备司的一位副司长在发言时,话锋一转,提到了革新办刚提交的报告。

“最近看了份材料,是革新办搞的,讲什么‘共性基础技术难题’。”副司长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感,“里面提了不少问题,有些看法也挺新。不过呢,我觉得啊,咱们搞工业建设,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他端起茶杯,吹了吹气,慢条斯理地继续说:“现在各厂矿企业,首要任务是完成国家计划,保证生产。”

“很多所谓的‘共性难题’,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加强管理、改进操作、小改小革,是可以缓解甚至解决的。动不动就要搞全国性的攻关,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会不会影响当前的生产秩序?”

他目光扫过会场,最后落在代表革新办与会的赵四身上:“尤其是报告里把‘高性能合金钢’‘精密加工’列为最优先,这牵扯到鞍钢、一机部下属各大机床厂的根本工艺路线调整,动作太大。我看,还是要慎重。”

会场气氛顿时有些凝滞。计划司的处长低头记录,不置可否。科技司的代表推了推眼镜,欲言又止。

赵四感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他深吸一口气,平静地回应:“李司长,您的顾虑有道理,保证当前生产是重中之重。但报告里梳理的这些问题,恰恰是影响生产计划完成和质量提升的深层次障碍。”

他列举了几个实例:“比如,上半年洛拖大型锻模开裂,导致拖拉机底盘生产延误半个月;江南厂重型齿轮箱批量返工,影响港口起重机交付;还有前不久406基地的雷达危机…”

“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根源都指向材料、工艺这些基础环节的薄弱。小改小革能解决一时,但解决不了系统性的风险。”

“我们提出攻关,不是要推翻现有生产,而是要通过突破关键技术,为持续、稳定的高质量生产打下更牢固的基础。这是治本之策。”

装备司李副司长笑了笑,带着几分不以为然:“小赵同志年轻有为,想法是好的。但治本需要时间,而生产任务不等人啊。再说了,这些问题存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苏联专家在的时候也没完全解决嘛。咱们是不是先把能抓的抓好?”

这时,科技司的一位老工程师忍不住开口了:“李司长,我觉得赵明同志的报告很有价值。这些问题确实是卡脖子的问题。苏联专家撤走了,我们不能一直依赖老底子,必须有自己的长远打算。现在不抓紧,将来会更被动。”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当前”与“长远”、“治标”与“治本”的平衡上。装备司更关注眼下的生产指标和项目交付,而科技司和革新办则着眼于未来的技术自主和产业升级。

会议不欢而散,没有定论。但争论的风声却迅速在部机关大楼里传开。

回到革新办,气氛明显不同了。之前还对赵四小组的工作不甚了解,甚至因马工等人的闲话而持观望态度的部分同事,现在看赵四的眼神都多了几分复杂。有钦佩,有好奇,也有担忧。

马工在办公室里变得异常沉默,但偶尔与赵四目光相接时,那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意味,不是愤怒,更像是某种等待看好戏的冷漠。

王永革气得在宿舍里直拍桌子:“这帮老官僚!就知道守着眼前一亩三分地!看不到长远危机吗?”

陈继业则相对冷静,分析道:“这不完全是官僚的问题。装备司负责具体项目推进,压力大,担心攻关影响进度是自然的。关键是我们的论证要更扎实,要让他们看到,不解决基础问题,眼前的进度也难保长久。”

赵四点点头,陈继业说到点子上了。他意识到,这份报告触动的不只是技术路线,更是各部门的职权、资源和责任划分。阻力不仅来自观念,更来自利益。

第二天,张副局长的秘书打来电话,叫赵四去他办公室一趟。

张副局长坐在办公桌后,面前摊开的正是那份报告。他脸色看不出喜怒,示意赵四坐下。

“报告我仔细看了。”张副局长开门见山,“问题抓得很准,眼光也很长远。周主任和我都很欣赏你的这份责任心和洞察力。”

赵四静静听着,知道“但是”马上就要来了。

“但是,”张副局长果然话锋一转,“你也听到了不同声音。部里情况复杂,各个司局都有难处。装备司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这么大范围的攻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他手指敲着报告:“尤其是这个优先级排序,把钢铁和机床放在最前面,动静太大。有没有可能,先选择一两个影响面相对小、更容易见效的突破口?”

“比如,先把‘环境试验方法’或者‘润滑密封’这类标准性的、辅助性的工作搞起来,做出成绩,再逐步推进?”

这是明显的妥协方案,希望减小阻力。

赵四沉吟片刻,恭敬但坚定地回答:“张局长,我理解您的考虑。辅助性工作确实需要做。但报告之所以将材料和加工列为优先,是因为它们是众多‘卡脖子’问题的共同根源。”

“好比盖房子,地基不牢,墙面刷得再漂亮也经不起风雨。先攻克核心难题,才能为其他领域的改进创造根本条件。”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选择这些方向,正是因为它们影响面大,一旦突破,带动的效益也最大,能真正体现攻关的价值。我们可以制定详细的试点方案,严格控制风险,尽量减少对当前生产的干扰。”

张副局长盯着赵四看了几秒钟,似乎在权衡。最终,他叹了口气:“道理是这个道理。好吧,专家论证会还是要开的。听听更广泛的意见。你要做好准备,会上肯定会有更激烈的质疑。”

“是,局长。我会做好充分准备。”赵四起身告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