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风起赣南 > 第97章 砺剑

风起赣南 第97章 砺剑

作者:啊不爱吃香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5 10:29:17

瑞金的决策传达到红二军团指挥部时,已是十月中旬。中革军委的判断与周安民情报处搜集来的信息相互印证:敌人第四次“围剿”的部署正在加速,预计大规模进攻将在年底或明年初展开。时间,前所未有的紧迫。

贺龙总指挥一拳砸在摊开的地图上:“老蒋这是要跟我们拼命了!也好,就让他来看看,咱们红二军团这把刀,磨得够不够快!”

政委恽代英相对冷静,但语气同样坚定:“军委要求我们,利用最后的时间窗口,进一步巩固部队,提高实战能力。尤其是新编组的军团直属分队和干部交流后的协同,光靠日常训练不够,需要见见真章。”

林峰立于一旁,目光凝视着地图上赣南与闽西交界处的一片区域,那里标着“会昌、寻乌边区”,地处中央苏区南部边缘,敌我势力交错,盘踞着几股以地主武装和国民党保安团为主的反动势力,他们构筑碉堡,推行保甲制度,对苏区南部安全构成威胁,也像楔子一样阻碍了苏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

“总指挥,政委,”林峰抬起头,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我建议,进行一次军团规模的实兵实弹战术演习,同时,拔掉南部这几颗钉子。”

贺龙浓眉一挑:“哦?具体说说。”

“演习区域就设定在会昌、寻乌边区。以红五军为主攻,红八军为阻援预备队,红十六军负责侧翼迂回和后勤警戒。军团直属炮兵、工兵、通信分队全部拉上去,配属给主攻部队。”林峰走到地图前,用手指划出几个箭头,“目标是拔除马鞍山、罗塘、澄江等地的七处主要敌据点。这些据点规模不大,但工事完备,正好用来检验我们的攻坚和破袭能力。此次行动,一为实战练兵,二为扫清南部障碍,三为缴获物资补充军团。”

恽代英沉吟道:“一举三得,想法很好。但要注意,这是军团成立后的第一次联合行动,各部协同是关键,务必周密计划,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明白!”林峰立正应道,“我将亲自拟定作战计划,并随红五军前指行动,确保指挥顺畅。”

命令下达,红二军团这部刚刚经过初步整合的战争机器,高效地运转起来。各军迅速开赴指定集结地域,参谋人员昼夜不停地完善作战细节,后勤部门开始向前线输送物资。

林峰将指挥部前移至靠近红五军攻击出发阵地的位置。他能感觉到,随着军团力量的调动,脑海中系统的“后勤评估”功能正在对整个军团的物资流动进行着宏观的监控,虽然无法精确到每一颗子弹,但对粮食、弹药基数的总体消耗预估,为他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那种因大规模组织协同而产生的“组织凝聚力”,也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入系统,虽然缓慢,却坚定地修复着某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战斗首先在马鞍山据点打响。这里是敌人经营已久的一个核心据点,建在山腰,碉堡林立,火力交叉配置。

红五军新任军长赵永贵亲自指挥攻击。按照林峰制定的预案,军团直属炮兵营的四门老旧山炮和集中起来的迫击炮率先发言,炮弹呼啸着砸向敌人的碉堡和外围工事。炮火准备时间不长,但重点明确。

炮声未歇,精心挑选和训练出的爆破队,在机枪火力掩护和工兵开辟的通路下,迅猛接近敌前沿。他们利用地形,灵活规避敌火力点,将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塞进碉堡的射击孔或底座。

林峰站在观察所里,举着望远镜,全身心投入。他没有直接使用“战场态势感知”——那对精神消耗太大,范围也有限。他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军事素养和参谋团队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但偶尔,在某个关键时刻,一种直觉会突然闪现,让他注意到某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比如一处机枪火力间歇的规律,或者一段被敌人忽视的陡坡。

“告诉三团一营,从东南侧那个小陡坡尝试攀爬,那里敌人火力覆盖似乎有死角。”林峰通过电话向赵永贵建议。

命令很快得到执行。一营尖刀班果然利用陡坡和炮火造成的烟雾,成功攀上,打掉了威胁侧翼的一个重要火力点,为后续部队打开了缺口。

攻坚、爆破、突击、巩固……红五军的攻击如潮水般一波接着一波,虽然过程中也出现了步炮协同脱节、个别单位冒进导致伤亡等问题,但总体而言,部队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和更强的攻坚能力。

随着马鞍山主据点被攻克,其他几处据点在红五军和配合行动的红十六军打击下,也相继土崩瓦解。红八军则成功阻击了从寻乌县城出来增援的一股敌军。

战斗持续了五天,红二军团以较小的代价,拔除了南部边境的七处敌据点,歼敌八百余人,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和粮食布匹,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士气和苏区群众。更重要的是,这次结合实战的演习,达到了预期目的。

战后总结会上,各级指挥员畅所欲言,既肯定了新编制、新训法在实战中的效果,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暴露的问题:炮兵火力运用仍显生疏,通信在复杂地形下时有中断,部分交流干部与部队磨合还不够等等。

林峰认真记录着每一个问题,他知道,这些问题必须在下一次大战前得到解决。他脑海中的系统,在这次实战练兵后,似乎对“技术兵种协同效率”有了更具体的评估能力,虽然依旧是以一种模糊的、感觉化的方式呈现。

“打得不错!”贺龙总指挥在总结时,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次不光是拔了钉子,更是把咱们这把新打造的刀,开刃见了血!问题有,不怕,知道了就能改!下次,砍向老蒋主力的时候,要更狠、更准!”

十一月的赣南,寒风渐起。当红二军团带着胜利和缴获返回原防区休整补充时,紧张的气氛日益浓重。

周安民的情报处送来了更确切的消息:蒋介石已正式任命何应钦为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调集了超过四十个师,五十万大军,计划分三路向中央苏区发动进攻。先头部队已经开始向预定攻击出发阵地运动。敌人吸取了前三次“围剿”失败的教训,采取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堡垒推进”的新战术,企图逐步压缩苏区,寻求与红军主力决战。

军团指挥部里,灯火通明。贺龙、恽代英、林峰等人围着地图,面色凝重。地图上,代表敌军进攻方向的蓝色箭头,粗大而狰狞,从北、东、西三个方向,如同巨大的铁钳,缓缓合拢。

“五十万对十万……”恽代英政委轻声道,语气沉重,“压力空前啊。”

林峰深吸一口气,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的目光扫过地图上每一个可能的战场,大脑飞速运转,结合着系统那若有若无的、对宏观战略态势的模糊感应,试图从中找出破局的关键。

“敌人兵力占优,战术也更狡猾。”林峰开口,声音沉稳而坚定,“但他们战线漫长,各部协调不易,指挥上也未必统一。我们虽然人少,但内线作战,有群众支持,部队经过整训,士气正旺。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歼其一路!”

贺龙赞许地点点头:“说得对!不能硬拼,得动脑子!林参谋长,你尽快拿出一个初步的防御和反击预案,供军团讨论,并上报军委。”

“是!”林峰应道。

窗外,夜色深沉,寒风呼啸。苏区的上空,战云密布,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大战,已箭在弦上。红二军团,这把刚刚砺就的锋刃,即将迎来最残酷的考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