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一年的冬天,对独立第一纵队和太行山根据地的军民而言,是记忆中最为酷烈和难熬的一个冬季。日军的严密封锁持续不断,根据地的物资储备在之前的反扫荡和持续消耗中已近枯竭。寒风卷着雪粒,抽打着光秃秃的山梁和残破的村庄,饥饿与寒冷成为了比日军刺刀更现实的威胁。
粮食,成为了维系生存的第一要务。纵队的存粮早已见底,仅能维持机关和主力部队最低限度的口粮,广大乡村百姓和部分地方武装已开始以野菜、树皮甚至观音土充饥。
“必须搞到粮食!”林峰在指挥部里,看着各地上报的饥荒情况,眉头紧锁,“不能眼睁睁看着老百姓饿死,也不能让部队垮掉!”
然而,通往外界的所有常规通道都被日军重兵把守。唯一的希望,在于那些只有当地最老练的猎户和药农才知晓的、隐藏在绝壁和密林深处的隐秘小路。这些小路在夏季都难行走,在冬季大雪封山时,更是如同鬼门关。
一条被称为 “冰血线” 的秘密运输通道被紧急启用。由“惊蛰”大队队员、熟悉地形的老侦察兵以及最可靠的民兵骨干组成的运输队,开始了与天争命、与敌周旋的死亡运输。
他们身背数十斤重的粮食袋或盐袋,穿着用破布和草绳缠绕的简陋“冰爪”,在齐腰深的积雪中艰难跋涉,沿着结满厚厚冰凌的悬崖边缘挪动。严寒将他们的眉毛、胡须都冻成了冰挂,手指脚趾布满冻疮,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或冻毙于风雪之中。日军的小股巡逻队和特务也时常在这些区域出没,运输队不止一次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与敌遭遇,爆发短促而惨烈的战斗。
每一次运输成功,带回的粮食和食盐虽然有限,却如同甘霖,拯救了无数生命,也维系着根据地不灭的希望。运输队员的伤亡率极高,但他们用生命铺就的这条“冰血线”,成为了这个冬天根据地最坚韧的动脉。
严寒同样给“磐石”兵工厂的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滴水成冰的气温使得机器难以启动,金属变得脆硬,许多精细加工无法进行。用水困难,缺乏防冻液,连最基本的淬火工序都受到影响。
在陈致远、周铁山和沈明轩的带领下,“磐石”的工匠们展现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和智慧。
· “地火”车间: 他们挖掘更深的地窖,利用地温相对恒定的特点,建立“地下车间”,在里面生起多处炭火盆,艰难地维持着工作环境的温度,确保设备和工人手指不至于完全冻僵。
· “雪水淬火”: 缺乏稳定的水源,他们收集最干净的积雪,在特制的石槽中融化后,加入少量盐分(极其珍贵)以降低冰点,用于紧急的淬火工序,虽然效果打折扣,但勉强维系了关键零件的生产。
· “油脂替代”: 机床和武器保养急需的润滑油极度匮乏,他们尝试用收集到的动物油脂(猪油、羊油)甚至桐油进行替代,虽然容易凝固和沾染灰尘,但总比让机器锈死强。
· “冷锻”技艺: 周铁山等老工匠,凭借经验,在低温下对金属进行反复捶打和退火(利用炭火盆),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冷加工”,制造出了一些结构相对简单的零件,如地雷引信撞针、步枪的简易击针等。
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磐石”依然没有完全停止“心跳”。他们修复了一批受损的步枪,生产了数量可观的石雷和“护村棒”,并且将之前设计的单发撅把式霰弹枪 进行了小批量生产,优先配发给活动在边缘区的武工队和民兵,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近战自卫能力。
日军的“影狐”特工队并未因严寒而停止活动,反而认为这是八路军最为虚弱的时期,加强了渗透和破坏。赵刚领导的“惊蛰”大队,则化身为雪原上的猎手,与“影狐”展开了一场无声而残酷的冬季猎杀。
皑皑白雪成为了最好的侦察员,任何不属于这片天地的足迹和痕迹都无所遁形。“惊蛰”的队员们披着白布伪装,踏着滑雪板(利用缴获和自制的简陋滑雪装置),在林海雪原中神出鬼没。他们利用对地形的绝对熟悉,设置各种利用冰雪和绳索的致命陷阱,伏击日军巡逻队和特务小组。
一次经典的猎杀行动中,“惊蛰”一个小队通过雪地足迹追踪,锁定了一股试图偷袭我秘密粮库的“影狐”分队。他们在深谷中设下埋伏,利用地形制造小型雪崩,配合精准的狙击和迅猛的突击,将这股精锐的日军特工全歼于雪谷之中,自身无一伤亡。此战极大地打击了“影狐”的嚣张气焰,使其在后续的冬季行动中变得谨慎了许多。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寒冬,李云领导的政治工作,如同一股暖流,温暖着军民的心。他组织宣传队,编写朗朗上口的快板、歌谣,讲述运输队员的英勇、“磐石”工匠的坚韧、“惊蛰”猎手的机智,以及群众互助的感人故事。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的事迹,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更能凝聚人心,激发斗志。
各“种子”工作队在帮助群众抵御饥寒的同时,也组织起小范围的“冬学”,在昏暗的窑洞里,借着微弱的火光,教农民识字,讲解持久战的道理,传播胜利的信心。他们告诉群众,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下去,春天一定会到来。
当1943年的第一缕春风,终于开始消融太行山的冰雪时,独立第一纵队和根据地的军民,以一种难以想象的坚韧,挺过了这个最寒冷的冬天。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许多忠诚的战士和群众永远留在了这个冬天,但他们的脊梁没有被压垮。
林峰站在鹰嘴岩上,看着山下冰雪渐消、露出黑褐色土地的山野,深深吸了一口带着寒意的空气。他的身体是疲惫的,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脑海中,“燧人氏”系统的界面似乎也随着春天的到来而活跃了一些。
【极限生存考验通过。部队韧性 20%,群众基础稳固度 15%。】
【军工在极端条件下维持最低产能,技术经验值提升。】
【“惊蛰”大队冬季作战数据丰富,特种作战能力提升。】
【能源水平:27%(缓慢回升)。检测到集体意志能量微弱增幅。】
【新情报分析:日军因太平洋战场压力,华北兵力有抽调迹象,其大规模扫荡能力可能受限。】
“老李,老赵,”林峰对走到身边的李云和赵刚说道,“这个冬天,咱们是熬过来了。鬼子想把我们冻死、饿死,可咱们就像这太行山上的石头,看着不起眼,可风霜雨雪,就是磨不掉!”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锐利:“鬼子那边,看样子也有点力不从心了。咱们这把在风雪里磨了一冬天的刀,也该找个机会,试试还锋不锋利了!”
李云和赵刚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压抑已久的战意。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反击的念头,已如同冰层下涌动的春水,不可抑制地滋生起来。独立第一纵队,这支在血火与冰雪中百炼成钢的队伍,正悄然调整着姿态,准备在1943年的春天,发出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