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唐初:东宫书吏不当,我要去种地 > 第165章 月事带

这天,张勤在书房翻看骑兵镜的订单记录,觉得秦王府此次定制二百面,东宫演练后恐还有追加。

格物坊规模太小,需另建专坊量产。

他铺开长安近郊地图,对着渭水南岸一处标记。

这片河滩地僻静,取沙方便,离官道不远。

便打算在此建新工坊,专司玻璃烧制。

又取出一张清单,需建三座大窑,雇三十名窑工,另设料场、库房。

次日,张勤叫来韩老伯和韩玉:“你二人去河滩地勘察,测土质是否耐烧,探水源是否充足。”

韩玉当日就回报:“郎君,河滩砂土黏性足,挖井三丈见水。离官道仅二里,运料便利。”

张勤点头:“明日便雇人平整地基,先建围墙。”

他特意嘱咐,工匠从外地招,莫用长安熟手。工钱给足,但需签保契,三年内不得离坊。

很快,河滩工坊动工。

张勤让韩老伯监工,按军需作坊规格筑墙,墙高一丈二,四角设哨楼,仅开南北两门。

孙窑头被调来临时总管窑务,他看着新砌的窑基。

“郎君,这窑膛比玉山乡的大三倍,一炉能出玻璃料五百斤。”

张勤道:“正是要量产。你拟个章程:第一窑专烧镜料,第二窑烧器皿料,第三窑试制透光瓦。”

又对王木匠说,“你带徒弟专做镜框,按军中的制式,尺寸误差不得超过半分。”

李铁匠则负责打造标准化工具:统一尺寸的铁管、铁钳、模具。

张勤检视他打的吹管时说:“管头凹槽要刻刻度线,方便窑工控制蘸料量。”

短短半月,新工坊初具规模。

三座窑炉日夜不息,砂料堆成小山,三十名窑工分班作业。

出料时,孙窑头按新规验收,镜料需透光无泡,器皿料需色泽均匀,劣品回炉重炼。

张勤每月朔望来巡查,见库房已堆满成品,对韩玉道:

“此后格物坊专攻新品试制,河滩工坊负责量产。骑兵镜的订单,全数转至此地完成。”

首批军镜出厂时,秦王府派人验收,见镜框统一、镜面澄亮,当即又订五百面。

张勤对苏怡道:“此坊建成,玻璃器物可渐入寻常百姓家。但军需为先,民用次之。”

河滩上的烟火昼夜不熄,这座新工坊正悄然成为张勤实业布局的基石。

而批量生产的玻璃,即将照亮更多角落。

……

另一边,苏怡在杏林堂整理医案时,注意到几位女患者皆因月事不调引发带下之症。

她仔细询问后,发现多是因月事布浆洗不净所致。

晚间回宅,她与张勤对坐用饭时,轻声道:“郎君,今日见几位妇人因月事布不洁染疾。”

“我想着,若能制些用后即弃的洁净布带,或可减此病痛。”

张勤放下筷子:“怡儿是说,做一次性的月事带?”

苏怡点头:“外层用软麻布,内衬吸水的草纸或碎布,中间夹层防渗。虽费料,却省去浆洗之劳,更利康健。

”她取来纸笔,画了个长条布囊的草样,“形制需小巧,便于携带。两端设细带,可系牢。”

张勤细看图纸:“内衬用煅烧过的草木灰如何?既能吸湿,又可祛味。外层麻布先蒸煮消毒。”

他又想了想,“每十条装一木匣,附赠艾草香囊,价格嘛,保本就行,寻常女子也能用得起。”

次日,苏怡叫来两个府中的婆子,在后院厢房试制。

她亲自挑选细软的白麻布,教婆子先以沸水蒸煮,晾干后裁成三指宽的长条。

内层垫上细纱包裹的桑木灰,中间夹了层刷过桐油的薄纸防渗,最后密缝边角。

制成后,布带轻软,捏在手中沙沙作响。

苏怡试用了初版,对张勤道:“带身略厚,行动不便。灰粒易从纱缝渗出,需改夹层为油布。”

张勤让婆子改进:减薄填充,内衬改用浸过桐油的厚纸,外层染成青灰色避人耳目。

很快,首批百盒制成。

苏怡让钱掌柜在兰蔻铺内室设专柜,只由女伙计向熟客悄声推介。

平阳公主府的嬷嬷来买时疑惑:“此物用一次便弃,岂不奢费?”

女伙计按苏怡教的解释:“嬷嬷您想,浆洗旧布费柴费工,还易染病。这新带算下来反更划算。”

未出几日,慕名而来的女客渐多。

有夫人派丫鬟来买时特意嘱咐:“要那日用着不痒的。”

苏怡得知,令婆子将麻布蒸煮时加艾叶,填充灰料用细绢包裹。

至月底,月事带已售出二百余盒。

苏怡对张勤道:“虽利薄,却真能减女子病痛。来年可试制婴孩尿布,用更廉价的草纸为芯。”

秋风渐起,兰蔻铺后院婆子们赶制新货时,总见马车载着蒙面女客来去。

钱掌柜向苏怡禀报:“东家,这半月已售出四百余盒,众府皆定期来取货。现有存货恐撑不过月余。”

苏怡与张勤商议,需求既稳,可设专坊量产。须寻些可靠女工,在僻静处作业。

苏怡道:“永业田庄后有两间旧粮仓,略加修整便可作工坊。女工可从庄户妻女中选,我亲自教她们制法。”

至于距离远,则每三日运送一次过来。

于是,韩老伯带人将粮仓粉刷干净,辟出裁布、填料、缝纫三区。

苏怡从庄中选出十名手脚麻利的妇人,都是熟识的佃户家眷。

开工那日,她亲自演示,将蒸煮过的细麻布铺在案上,用木尺量出统一尺寸,剪刀裁边。

填料区备好纱网包裹的草木灰、压平的韧皮纸。

缝纫区设十台纺车,针线皆用沸水烫过。

苏怡对女工们道:“此物关乎女子康健,针脚需密,灰袋需匀。每日下工前,用具皆要蒸煮。”

她定下规矩,工钱日结,每人每日需完成三十条,入坊前需净手,坊内不得喧哗。

渐渐地,工坊运转渐熟。

女工们手法熟练,最快者一日可缝五十条。

张勤来看时,见成品按“日用”“夜用”分装木匣,每匣十条附赠艾草包。

他问苏怡:“可能再减些成本?价低方可惠及平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