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族人最热烈、最淳朴的欢呼声中,苏明理快步向着家的方向跑去。
他看到了,那个站在家门口,身形佝偻,却努力挺直了腰杆的父亲。
他看到了,那个倚在门框上,用衣袖不停擦拭着眼角,既想哭又想笑的母亲。
“爹!娘!”
“我……回来了!”
苏明理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诶!我的二郎啊!”张氏再也忍不住,冲上前来,一把将儿子紧紧地抱在怀里,放声大哭。
苏大山没有哭,他只是走上前用那双粗糙的、布满老茧的大手,重重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然后,又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抚摸着儿子身上那件崭新的、平整的秀才襴衫。
他的嘴唇翕动着,只会反复地说着两个字。
“……好……好……”
一家人,紧紧地相拥在一起。
就在这时,苏氏族长拄着拐杖,在众人的簇拥下,走到了苏大山家的院子里。
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洪亮的声音,对着所有的族人,高声宣布道:
“我宣布!三日之后,我苏氏一族,将召开有史以来,最隆重的祭祖大典!”
“将我族麒麟儿,苏明理,以‘县、府、院三试第一,小三元’之功名,隆重记上族谱!”
“昭告于列祖列宗!以慰先人在天之灵!”
此言一出,全场欢声雷动!
苏明理知道,从这一刻起,振兴整个家族的重担,便真正地落在了自己的肩上。
而这,也正是他想要承担的责任。
……………………
夜色,笼罩了苏家村。
喧嚣与欢腾,在族长宣布完祭祖大典的消息后,渐渐平息。
兴奋了一整天的族人们,三三两两地散去,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喜悦。
而苏家那座小小的、还有些破旧的院落里,却亮着最温暖的灯火。
堂屋之内,一张八仙桌,摆在了正中央。
桌上,是王氏和张氏忙活了一下午,才做出来的、最丰盛的家宴。
平日里逢年过节才舍得吃的腊肉,炖得烂熟的整鸡,还有一条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活蹦乱跳的鲤鱼……几乎是将家里所有最好的东西,都拿了出来。
一家人,团团围坐。
苏明理被安排在了最上首的位置,这是他用“小三元”的功名,堂堂正正赢来的地位。
气氛,有些异样的安静。
不是尴尬,而是一种巨大的、幸福到不知该如何言语的眩晕感。
张氏的眼睛,就没离开过自己的二儿子。
她不停地、笨拙地,用公筷给苏明理夹着菜,将他的小碗,堆得像一座小山。
“二郎,快吃,多吃点!看你在外面读书,都瘦了。”
她的声音里,带着浓浓的疼爱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愧疚。
“娘,够了,我自己来。”
苏明理笑着,将母亲夹来的菜,一一吃下。
他知道,这是母亲在用自己的方式,弥补着过去对他的亏欠。
坐在对面的苏大山,破天荒地,让苏明德从床底下,摸出了一坛珍藏了多年的老酒。
他亲自给大儿子和自己,都满上了一碗。
他端起碗,看着苏明理。
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真正轻松的、自豪的笑容。
然后,他仰起头,将那碗辛辣的土酒,一饮而尽。
一滴浑浊的泪,顺着他眼角的皱纹,悄悄滑落,又被他飞快地用粗糙的手背抹去。
“爹,您慢点喝。”苏明理连忙劝道。
“没事!”
苏大山摆了摆手,脸膛因为酒精和激动而涨得通红,“爹……爹高兴!”
“二弟!”
一旁的苏明德,也端起了酒碗,他看着苏明理,眼中是毫不掩饰的崇拜与敬佩。
“大哥嘴笨,不会说话,大哥……敬你一碗!”
说完,他也学着父亲的样子,一饮而尽。
苏明理看着眼前这温情的一幕,心中暖流涌动。
他知道,这才是他奋斗的意义所在。
他以茶代酒,站起身来,对着父母兄嫂,深深一揖。
“爹,娘,大哥,大嫂,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份荣耀,是咱们全家人的。”
一顿饭,吃得是其乐融融,充满了欢声笑语。
饭后,王氏手脚麻利地收拾着碗筷。
苏明理看着父母兄嫂脸上那满足的笑容,知道是时候该谈正事了。
他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爹,娘,大哥,大嫂,有件事,我想和家里商量一下。”
见他神情郑重,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将目光投向了他。
苏明理,已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这个家庭,真正的核心与决策者。
“我此番院试,得学政大人和朝廷赏赐,有了一些银两。”
苏明理平静地说道,“我想,用这笔钱在清河县城里,置办一处宅院。”
“什么?进城里住?”
张氏第一个惊呼出声,眼中既有向往,又充满了不安。
苏大山也皱起了眉头,放下了手中的旱烟杆:“好端端的,进城里做啥?咱们在村里住了一辈子了,田地、乡亲,都在这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