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后汉异星录 > 第8章 织机雷鸣·市坊新颜

后汉异星录 第8章 织机雷鸣·市坊新颜

作者:凌阅闻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5 08:36:53

邺城西南,漳水之畔。

数十座庞大工棚如同匍匐的巨兽,沿着新拓宽的石板官道两侧排开,一眼望不到尽头。漳水在这里被引入一条条宽阔笔直的引水渠,巨大的水轮如同沉默的巨人,在奔腾水流的冲击下隆隆转动,粗壮的转轴带动着连向各座工棚的传动杆,发出沉闷而永不停歇的声响。这是曹操治下最大的官营纺织工坊区——“天工坊”。

工棚之内,景象更为震撼。

水轮的力量通过复杂的齿轮组和皮带传动,最终传递到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木铁混合巨物之上。这便是诸葛亮主持设计、格物院工匠们呕心沥血打造的“飞梭水力大织机”。其核心结构是两条巨大的纵向支架,其上绷紧着密密麻麻的经线。一个原本需要织工手动来回抛掷的沉重梭子,如今被精巧的杠杆和弹簧机构驱动,在水力带动的往复轨道上,如同不知疲倦的闪电,以肉眼几乎看不清的速度来回穿梭!每一次飞梭的冲刺,都伴随着“哐当”一声铿锵有力的撞击,将纬线狠狠砸入经线之中。飞梭刚刚抵达一端,另一端的机构已然弹起,梭子又被瞬间拉回!如此往复,形成一片令人心悸的、密集如暴雨砸顶般的轰鸣——哐当!哐当!哐当!……织机之上,原本需要熟练织工耗费数日才能织就的素色布匹,此刻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机架上疯狂生长、延展!

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棉絮粉尘,混合着水轮带来的潮湿水汽和油脂的味道。飞梭疾驰时带起的劲风,吹得人脸颊生疼。每一排织机旁,都站着一名女工。她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坐在纺车或织机前、依靠双手和腰肢韵律劳作的“织娘”。她们更像是在看守一群咆哮的钢铁巨兽。任务变得简单而枯燥:时刻盯着飞梭的轨道,防止线头断裂缠绕;及时将用完的纬线卷筒更换;在织成的布匹达到一定长度后,用力扳动沉重的机括,“咔嚓”一声将布匹卷到机后的巨大卷轴上。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准、迅速、熟稔,稍慢一步,就可能造成飞梭卡顿、经线断裂的灾难,甚至可能被那狂暴的梭子直接击中!

汗水浸透了她们粗糙的葛布衣裳,在粉尘中凝结成一道道灰黑色的污痕。指尖被坚韧的棉线反复勒割,布满了新旧交叠的血口子和厚厚的老茧。巨大的噪音淹没了所有话语,交流只能靠手势和眼神。眼神里,最初进入这种“工坊”的新奇和对“月钱”的期盼早已消磨殆尽,只剩下日复一日的疲惫和一种被巨大机器裹挟前行的麻木。她们像一枚枚被钉在轰鸣节奏中的齿轮,必须随着机器运转,永不停歇。

“甲字三号!经线!快!” 一个穿着深蓝布衣、袖口和下摆沾满油污的管事,沿着织机间的狭窄过道快步巡视,他用削尖的木片卷成筒状,对着一名动作稍显迟缓的年轻女工耳边大吼,声音才能勉强盖过机器的咆哮。年轻女工被吼得浑身一哆嗦,手忙脚乱地扑向一处刚绷断的经线接头处。

工棚尽头,一个身形微胖、穿着湖绸袍子、腰间挂着铜牌的中年男人——坊主赵大富,正陪着一位贵客巡视。这贵客正是貂蝉(柳烟)。她今日并未盛装,只穿了件素雅的月白襦裙,外罩一件便于行动的半臂褙子,脸上蒙着一层轻纱,只露出一双沉静如水的眼眸。饶是如此,她那通身的气度,也让见惯了达官贵人的赵大富不敢有丝毫怠慢。

“夫人请看,” 赵大富脸上堆满谄媚的笑,声音拔得老高,手指着眼前壮观而可怖的景象,“这‘天字第一号’大坊,整整一百二十台‘飞梭水龙’!日夜两班,每班两百四十名工!产出的素坯布,是旧式织机的十倍!十倍还不止!这料子厚实匀称,邺城、许昌、甚至雒阳的布商,都是排队等着要!曹操大人新军的军服,小半都指着咱这儿供呢!” 他语气里充满了不加掩饰的骄傲和贪婪。

貂蝉(柳烟)的目光并未停留在那些轰鸣的怪物上,而是落在了那些在巨大织机旁显得格外渺小、沉默如尘埃的女工身上。她看到一名女工趁着飞梭刚刚弹射出去的间隙,飞快地舔了一下干裂的嘴唇,又迅速将注意力投向即将返回的梭子;看到另一名女工在更换纬线卷筒时,粗粝的手指被卷筒边缘划破,渗出血珠,她却只是皱了下眉,在满是棉絮的衣襟上随意一抹,便继续操作;她还看到角落里有几个年纪更小的女孩,她们负责清理机器下的断线废料,小小的身躯在弥漫的粉尘中佝偻着,搬动沉重的废料筐时,纤细的手臂和小腿都在微微颤抖。

“赵坊主,” 貂蝉的声音透过面纱,带着一种穿透噪音的清晰和清冷,“工人们每日劳作几个时辰?喝的是何处的水?食宿又如何?”

赵大富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恢复如常:“夫人体恤!咱们都是按规矩来!每日辰时上工,申时放工,足足做满四个时辰!中间有一刻钟吃饭喝水!喝的都是烧开的井水,干净着呢!至于食宿嘛……” 他打了个哈哈,“咱这工坊虽大,但毕竟在城外,一时半会儿也建不起足够多的工舍。大部分工人都住在附近村里,来回赶路。少数路远的,就暂住在工棚后头的通铺里,挤是挤了点,但好歹遮风挡雨!饭食嘛,早晚饭食自理,午间提供一顿粟米饭,管饱!”

貂蝉(柳烟)的目光扫过女工们灰败的脸色和干裂的嘴唇,又瞥向工棚角落那些靠着墙根,正在狼吞虎咽着粗糙饭食的工人。她没再追问,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不置可否。赵大富松了口气,连忙引着她继续往前走:“夫人这边请,后面还有轧棉、纺纱的作坊,也是用水力大轮子带动的,那场面……”

与城外工坊区的粗暴轰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邺城内城西市的新貌。这里曾是森严的坊市,高墙深院将商业活动死死禁锢在方格之内。如今,得益于驰道的畅通和城市人口的激增,旧有的坊墙被部分推倒,或被开了宽阔的口子,高大的牌坊取代了森严的门禁。街道拓宽了许多,铺上了平整的石板或干脆是掺了少量熟石灰的夯土路面,虽不甚光滑,却足以容纳更繁忙的人流车马。

街道两旁,原本规整统一的店铺门面被打乱、延伸、变异。两层甚至三层的木楼拔地而起,露台和悬挑的招牌争奇斗艳。售卖各式棉布、绸缎的布庄,挂满时新成衣的衣肆,陈列着铁锅、铁犁、甚至一些新奇铜铁小物件的五金铺子,人气最旺。店铺的门板被完全卸下,货物直接摆到了街沿,伙计们扯着嗓子吆喝,唾沫横飞地招揽顾客。

“新到的彭城细棉布!天工坊直供!比葛布透气,比麻布细软!做里衣做袍子,再舒服不过咯!来看看啊!”

“江东来的彩绸!建业名产!颜色鲜亮不掉色!给娘子做身春装,保准美若天仙!”

“瞧瞧这口锅!熟铁打制,厚实耐用!格物院匠作监监制!炒菜煮饭不糊底!买一口,顶十口!”

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顾客的品评声、推着独轮车送货的脚夫吆喝着让路的喊声、骡马打响鼻的声音……各种市声鼎沸,混杂成一股充满生猛活力的喧嚣热浪,扑面而来。空气里弥漫着布匹的浆水味、食物摊点的油烟味、汗味、牲畜的腥臊味,还有街头小贩用简陋风箱吹着炭火烤面饼的焦香。

人流如织。除了传统的商贾、市井小民、挑夫走卒,更添了许多新面孔:穿着统一短褂、一看就是工坊下工的男女雇工,三三两两,手里捏着刚领到的点算好的铜钱或字迹潦草的工票,兴致勃勃地挤在廉价衣摊和小吃摊前;穿着体面长衫、夹着算盘账簿的商行账房先生,步履匆匆;甚至能看到几个穿着新式窄袖束身衣裙、梳着相对利落发髻的年轻女子,或是结伴挑选布匹胭脂,或是出入一些悬挂着“汇通”、“票据”等字样招牌的铺子——那是最新出现的,专门为频繁往来的商人办理异地存取和结算的原始“票号”。一种前所未有的“市民”气息,在这里野蛮生长。

临街的一间二层茶肆,“聚茗轩”的招牌新刷了漆。二楼临窗的雅座,视野极佳,能将大半条西市的喧嚣尽收眼底。蔡琰(苏清)与甄宓(方晴)正相对而坐。她们面前的矮几上放着清茶和几碟精致的果脯点心,与楼下的烟火气格格不入。

蔡琰(苏清)素手轻执茶杯,目光却长久地落在楼下熙攘的人流中,看着那些衣着各异的雇工、女子、商户,眉宇间带着学者特有的沉静审视。“清妹,你看,”她声音不高,却清晰,“坊墙一破,不仅仅是多开了几扇门,多了几条路。人心里的墙,似乎也在松动。这些女子,竟能如此自然地出入市廛,挑选货物,甚至……我看那边挂着‘书算学堂’招女生的牌子。”

甄宓(方晴)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果然在街角一栋新修的二层小楼门口,看到一块不太起眼的木牌,上面用规整的楷书写着“**书算学堂,男女兼收,随到随学”。她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随即又浮起忧虑:“苏姐姐说的是。医学院新收的那批女学生,有几个家中行商的,胆子就大得多,敢质疑,敢动手。但更多的……还是缩手缩脚,连去药房辨识药材,都怕抛头露面惹人非议。旧日的枷锁,哪里是几道推倒的坊墙就能打破的?”

她端起茶杯,却没有喝,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温热的杯壁:“城外那些工坊里的姐妹才最苦。我前日以送‘驱寒药汤’的名义去‘天工坊’看过几次。轰鸣震耳,棉絮呛人,每台织机旁的女工,一日下来,手指肿胀,耳力受损是常事。坊主赵大富,克扣工食、虚增工时是家常便饭。更别说那些住在通铺里的……几十人挤一间草棚,阴暗潮湿,疫病极易滋生。” 她清亮的眸子里带着医者的悲悯,“这轰鸣的织机织出的布匹,每一寸,怕都浸着血汗。可她们能拿到的工钱,不过勉强糊口罢了。”

蔡琰(苏清)放下茶杯,神情凝重。她透过窗棂看向远方隐约可见的、冒着滚滚黑烟的工坊方向,仿佛能听到那沉闷的“哐当”声。“血汗浸染的布匹,裹挟着人心在飞驰。旧的秩序在崩解,新的规则尚未建立。这正是最危险的时刻。” 她转过头,目光锐利地看向甄宓,“清妹,医学院那边,尤其是女学生,务必多加留心。我编撰的那些《蒙童算学》《物理初阶》《博物图鉴》虽在学堂推开,但守旧士大夫的攻击日甚一日,斥之为‘舍本逐末’,‘贻害蒙童’。如今这工坊爆燃、女子抛头露面、市井人心浮动……种种‘乱象’,在他们眼中,皆是罪证。一股暗流已然在汇聚,只待寻到一个突破口。” 她的声音压得更低,“昨日,我父(蔡邕)言及,朝中已有数位‘清流’联名上奏,其中不乏袁绍那边的人,矛头直指工坊劳民伤财、女子无德、新学悖逆,言辞极为激烈。所图……恐怕非小。”

甄宓(方晴)心中一凛,握紧了茶杯。正欲开口,楼下西市街口突然传来一阵不同寻常的骚动和惊呼声!

貂蝉(柳烟)婉拒了赵大富共进午膳的邀请,只说要再看看。她并未直接回内城,而是绕到了“天工坊”后方那片低矮、杂乱的劳工聚居区。这里与前方高大规整的工棚形成触目惊心的对比。临时搭建的窝棚和草屋无序地挤在一起,大多是用废弃的木料、草席和破油布拼凑而成,低矮、肮脏、散发着难以言喻的混合气味。泥泞的小路上流淌着浑浊的生活污水,几只瘦骨嶙峋的狗在垃圾堆里扒拉着。

一些下了早班的女工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匆匆钻进窝棚。几个面黄肌瘦的孩子在棚屋间的缝隙里追逐打闹,哭声、喝骂声不时传来。貂蝉(柳烟)轻纱覆面,衣着与这里的环境格格不入,引来不少警惕、好奇或麻木的目光。她步履从容,目光却像最精密的探针,无声地扫过每一处细节:窝棚门口晾晒的破旧衣裳、草棚缝隙里漏出的昏黄灯火、蜷缩在墙角晒太阳的老人的神情、几个聚在一起低声抱怨的男人……

在一处相对宽敞些的窝棚门口,她停了下来。这窝棚前也挂着几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衣服,却比其他地方略微整齐些。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佝偻着背,在门口一个破瓦罐里熬煮着什么,气味苦涩。貂蝉(柳烟)走上前,从随身的荷包里取出一小串用麻绳穿好的、足额的“五铢”钱。钱币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在贫民窟里格外清晰。老妇人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先是惊愕,随即是难以抑制的渴望,但她没敢伸手去接,只是惶恐地看着这个衣着华贵、面覆轻纱的女子。

“老人家,打听点事。” 貂蝉(柳烟)的声音平和,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将钱轻轻放在老妇人身边一块相对干净的石头上,“坊里做工,可还过得下去?工钱……能按时足额拿到吗?”

老妇人看着那串钱,喉头滚动了几下,又紧张地左右看了看,才压低声音,带着浓重的乡音开口:“夫……夫人是贵人……工……工钱?那赵扒皮……”她恨恨地啐了一口,“说是一月六百文,可……可总有由头克扣!迟到半刻,扣二十文!断了根线头,扣三十文!不小心蹭脏了点布,那可不得了,一罚就是半天的工钱!还有那‘工舍钱’‘水钱’……七扣八扣,到手能有四百文,就是烧高香了!只够……只够我和孙子买点最糙的粟米,再给生病的儿子抓点草药……” 她的声音哽咽了,指着瓦罐里的黑色汤汁,“这就是……儿子咳得厉害,干不了重活……”

“那通铺呢?听说能住?” 貂蝉继续问。

“住?” 老妇人脸上露出比哭还难看的表情,“那是人住的地方?几十号人挤在破草棚子里,翻身都难!冬天冻死,夏天闷死臭死!老鼠蟑螂满屋爬!就这,一个月还要收一百文‘铺位钱’!我们这些带孩子的,或者夫妻一起做工的,根本不让住,嫌麻烦!只能自己想法子……”她指了指四周的破窝棚,“喏,都是自己搭的,可这地儿也不是白给住的,还得给坊里管事的交‘地皮钱’!”

貂蝉(柳烟)默默听着,眼底寒光一闪。她正要再问,忽然注意到旁边一个一直偷眼打量她的半大小子,约莫十一二岁,眼神里透着不属于这个年纪的精明。他穿着一件明显不合身、打着补丁的短褂,身体瘦小,像只随时准备蹿出去的小老鼠。

“小孩,” 貂蝉转向他,声音依旧温和,但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想挣几个大钱买糖吃吗?”

那小子眼睛一亮,立刻凑近了些,虽然依旧警惕地看着四周:“夫人要打听啥?这工坊里里外外,没我不知道的事儿!” 他把瘦小的胸脯拍得砰砰响。

“帮我找个人,” 貂蝉的声音压得更低,如同耳语,“工坊里管账的先生,姓刘,脸上有颗大黑痣的。或者……谁见过常去坊主赵大富内室送账册的人?不要声张。”

那小子眼珠飞快地转了几圈,似乎在权衡,目光扫过老妇人身边那串闪亮的铜钱,又看看貂蝉沉静的眼神和虽然朴素但料子极好的衣袍,终于下定决心般点了点头,伸出两根脏兮兮的手指。

貂蝉(柳烟)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从荷包里数出两枚格外锃亮的“当十”大钱——这是曹操新近在邺城试行的钱币,一枚当普通五铢钱十枚用。她将钱放在小子摊开的掌心,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浑身一激灵。“天黑前,带消息到西市牌坊下第三个石狮子旁等我。若消息有用,再给你一枚。” 她顿了顿,补充道,“若有人问起,就说……帮你阿婆抓药的贵人赏的。”

小子紧紧攥住那两枚沉甸甸的大钱,用力点头,像只受惊的兔子般,灵活地钻进旁边狭窄的窝棚缝隙,瞬间不见了踪影。

貂蝉(柳烟)又安抚了老妇人几句,便转身离开了这片弥漫着绝望和算计气息的贫民窟。夕阳的余晖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与这片灰暗的天地形成刺眼的对比。

天色擦黑,西市的喧嚣如同退潮般缓缓平息。店铺陆续打烊,点起灯笼。白日里摩肩接踵的人群散去,剩下些收拾摊贩的零散人影和更夫敲着梆子单调的声响。

貂蝉(柳烟)依照约定,出现在西市入口巨大牌坊下第三个石狮子旁。她隐在石狮宽大底座投下的阴影里,仿佛与夜色融为一体。

不多时,一个瘦小的身影如同幽灵般从牌坊另一侧的阴影里溜了出来,正是白天那个小子。他警惕地左右张望,确认无人注意,才飞快地凑到貂蝉跟前,气息有些急促,带着兴奋和紧张。

“夫人!找到了!”他声音压得极低,带着邀功的急切,“那管账的刘先生,脸上老大一颗黑痣,像个苍蝇趴在上面!就住在工坊后街把头第二个小院!他老婆在布庄做缝补!”小子喘了口气,眼中闪烁着市井小民特有的精明,“我还打听到,前天下午,有个生面孔!坐着一辆没有徽记的青布小马车,在刘先生家门口停了小半个时辰!赶车的是个穿蓝布衣的壮汉,脸上有疤!刘先生点头哈腰送出来的!那车里的人没露脸,但有人隔着帘子递了个挺沉的包袱出来,刘先生接的手,看着挺有分量!我瞧得真真的!”

青布小马车?生面孔?沉甸甸的包袱?貂蝉(柳烟)的眼眸在夜色中骤然变得锐利如鹰隼。赵大富一个工坊主,何至于需要如此隐秘地交接?而且挑在账房先生家里?

“看清马车往哪个方向去了吗?”她问。

小子摇摇头,又赶紧补充:“那马车走得很慢,像是怕颠着,没往热闹地方去,倒像是……往城北那片老宅区溜边走的!” 城北,是旧日邺城官宦勋戚聚居之地,如今虽有些没落,但深宅大院依旧不少,许多被外放的官员或富商购下。

貂蝉(柳烟)没有犹豫,将第三枚“当十”大钱弹入小子手中。“做得好。记住,今晚你没见过我。”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小子攥紧钱,用力点头,再次如同泥鳅般滑入黑暗的街巷,消失不见。

貂蝉(柳烟)站在原地,并未立刻离开。她抬头望向邺城北方那片沉寂在夜色中的深宅大院群落,那里仿佛盘踞着一头蛰伏的巨兽。织机的轰鸣似乎还在耳边隐隐回响,赵大富谄媚的笑容与工女麻木疲惫的面孔交替闪现,最终都汇聚到那辆神秘的青布马车上。

城北……旧人……重金……收买账房?

她纤长的手指在冰冷的石狮底座上缓缓划过,指腹下粗粝的触感如同那些未曾翻开的账册。工坊日夜不息的咆哮声中,似乎混入了一丝极其细微、却令人心悸的杂音。是哪里漏了一个榫卯?还是一根悄然绷紧、即将断裂的丝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