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96章 风雨欲来(公元前625年 夏)

赵盾的铁腕新政如同投入晋国朝堂这潭深水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尚未平复,更汹涌的暗流已在深处涌动。加征军赋、设立都督、将领轮防,每一项都精准地刺痛了依靠封邑和私兵立足的旧贵族们的神经。表面上,无人敢公开反对权势熏天的赵司寇,但私下的怨怼与串联,却在绛都的深宅大院与酒肆暗巷中悄然滋生。

夜色下的士府(此处指另一位士氏贵族,非已伏诛的士谷),密室之中,烛火摇曳。几位身着华服、面色阴沉的卿大夫围坐一案,酒肴未动,气氛凝重。

“赵盾小儿,欺人太甚!”中军佐先都将酒爵重重顿在案上,溅出的酒液如同他压抑不住的怒火,“先夺我等财赋,今又欲收我兵权!设立都督?分明是要将我辈世袭领地,尽数纳入他司寇府的掌控!长此以往,晋国还有我等效命之地吗?”

另一位老者,乃是晋文公时期便已位列大夫的箕郑父,须发皆白,眼神却依旧锐利,他缓缓道:“慎言!赵盾之势,如日中天,君上信之,军民畏之。此刻与之正面冲突,无异以卵击石。”

“难道就任由他宰割不成?”先都愤懑难平,“狐偃、赵衰诸位老臣,如今也缄口不言,莫非真怕了他?”

箕郑父摇了摇头,声音低沉:“非是惧怕,乃是时机未至。赵盾所行,虽酷烈,然其目的,确为强晋以御外侮。秦楚环伺,大敌当前,内部纷争,只会予外敌可乘之机。此乃阳谋,我等若此时发难,便是置国家于险境,徒留骂名。”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老谋深算的光:“然,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赵盾行事如此刚猛,岂能尽善尽美?岂能永不犯错?其所依仗者,君心也。然君上……终究会长大。其所推行之政,亦必有疏漏怨望之处。我等只需静待,积蓄力量,联络同道。待其露出破绽,或外患稍缓,或君心生变……届时,方是雷霆一击之时。”

这番话,让在座众人稍稍冷静下来,但眼中的不甘与隐忍,却更加深刻。一场针对赵盾的暗流,开始在旧贵族中缓慢汇聚,他们像潜伏在草丛中的毒蛇,等待着最佳的攻击时机。

与此同时,在秦楚交界一处隐秘的山谷中,两国特使正在进行第二次密谈。此次会谈的级别更高,秦国由大夫繇余(假定人物,善谋略)为代表,楚国则由一位深得子文信任的宗室重臣前来。

“晋国赵盾,推行暴政,国内怨声载道,此乃我等共见之机。”楚使开门见山,“我大楚计划,于今秋谷物收获之后,再次北上,兵锋直指郑国。此次,绝非佯攻,必下新郑,切断晋国中原臂膀!届时,贵国若能同时大举出兵,猛攻晋国西线,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则晋国必乱!”

繇余沉吟片刻,道:“我国君上亦有此意。然,晋西线守将先蔑、胥婴,皆非易与之辈,壁垒森严。若要牵制其主力,使其无法南下救援,我国需动员倾国之兵,耗费巨大。事后若无所获,恐难向国人交代。”

楚使显然早有准备,取出一卷帛书:“此乃我令尹亲笔所书盟约。约定:贵国出兵之日,我楚国先赠粟米十万斛,助军需之用。若此战成功,迫使晋国求和或重创其军,则崤山以西,包括王官、焦、瑕等城邑,尽归秦国所有!我楚国只要郑国及中原盟主之名!”

这个条件极为诱人。不仅提供了即时军粮,更许诺了秦国梦寐以求的崤山以西土地,彻底打开东出通道。

繇余仔细查验了帛书上的印记和内容,眼中闪过喜色,但面上依旧保持谨慎:“贵国诚意,我国感佩。然,盟约虽好,仍需落到实处。我国需要贵国先行支付部分军粮,以示诚意。同时,出兵日期,需精确约定,以免为晋军所乘。”

“可!”楚使爽快答应,“细节可再商定。总之一言为定,今秋,共击晋国!”

一纸密约,在幽暗的山谷中达成。秦楚这两个强大的国家,为了肢解晋国霸权,终于摒弃前嫌,结成了牢固的军事同盟。一场针对晋国的巨大风暴,已在暗中酝酿成型。

吴国,在伍子胥的主持下,军事改革紧锣密鼓地进行。他不仅严格训练水陆两军,更根据楚军的特点,设计了新的阵型和战术。同时,对那位隐居的兵法大家(孙武)的寻访,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确认其人居于吴地附近,只是尚未答应出山。

越国,允常的“砺刃”计划也在悄然实施。一批精心挑选的越族少年,在远离都城的秘密营地中,接受着最严苛的丛林、水网作战训练。他们学习潜行、暗杀、伪装、破坏,以及如何利用环境和毒物。允常要将他们打造成插入吴国心脏的致命短刃。

同时,越国的造船工匠也在日夜赶工,不同于吴国的大型战船,越国专注于制造小巧灵活、吃水浅、适于内河与沿海突袭的“戈船”和“楼船”,并加强了船首的冲角,更适合接舷跳帮作战。

东南的这两股力量,一个在明处磨砺长矛,一个在暗处淬炼毒匕,未来的碰撞,已不可避免。

晋国宫城,典籍库内。年轻史官董狐内心的挣扎日益加剧。他又收到了通过隐秘渠道传来的“齐风”书简,此次的内容更加直指核心,不仅赞扬齐桓公善于纳谏、管仲宽猛相济的治国之道,更隐晦地指出权臣当道、君权旁落乃亡国之兆。

这些话语,如同魔咒,不断在他脑海中回响。他亲眼见到赵盾在朝堂上独断专行,连狐偃那样德高望重的老臣都不得不避其锋芒。他记录史实,深知“赵盾弑其君”的恶名远比“晋灵公(假设后续继位者)不君”更为史家所诟病。(此处为后续赵盾与晋灵公矛盾伏笔,略作暗示)

这一日,他当值记录晋襄公的言行。年轻的国君在与内侍闲聊时,无意中感叹了一句:“赵司寇事事操心,寡人倒清闲了许多,只是有时觉得,这宫墙之内,甚是气闷。”

这句看似无心的话,如同闪电般击中了董狐!君上……竟也有被权臣掣肘之感吗?他强压住内心的激动,小心翼翼地将这句话记录在简上,并在旁边,用极小的字,标注了一个看似无关的符号。这是一个开始,一个史官以笔为刀,记录真相,也记录下那即将席卷而来的、滔天巨浪前最细微的涟漪。

晋国内外,山雨欲来风满楼。旧贵族的怨愤,秦楚的密约,吴越的砺刃,宫闱的微澜,无数股力量在黑暗中交织、碰撞,即将共同谱写出一曲比汜水之战更加恢弘、也更加残酷的乱世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