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81章 将星再陨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第81章 将星再陨

作者:火火同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5 04:04:53

王官惨败的血腥气息尚未在晋国朝堂完全散去,又一记沉重的丧钟,裹挟着冬日的寒冽,自西线战场传来,重重敲击在绛都每一个人的心头——胥臣,晋国西线的支柱,那位曾在瑕邑奋勇突击、于汾水畔血战负伤的悍将,终因伤势过重,加之战事不利、忧愤交加,于营中薨逝。

消息传入宫中时,晋襄公正在与狐偃、赵衰商议北联白狄的具体事宜。内侍颤抖着声音禀报完毕,书房内霎时间落针可闻。晋襄公手中的竹简“啪嗒”一声掉落在案几上,他怔怔地望着前方,嘴唇翕动,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先是先蔑重伤,如今胥臣又……西线接连折损大将,这已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挫败,更是对晋国国运的沉重打击。

狐偃闭上双眼,深深吸了一口气,苍老的面容上刻满了悲戚与疲惫。赵衰则猛地转过身,一拳砸在墙壁上,虎目含泪,低吼道:“贼老天!何薄我晋国至此!先轸将军方逝,胥臣又……西线谁可托付?!”

胥臣的死,不同于先蔑的败绩。先蔑之败,引来的是争议与问责;而胥臣之死,带来的则是全朝上下一致的哀恸与恐慌。他是坚守西线的象征,是军心所系。他的离去,仿佛抽走了西线晋军最后的精神支柱。一时间,西线残兵败将群龙无首、军心涣散,秦军若趁势来攻,后果不堪设想。

晋襄公强忍悲痛,立刻下令:举国为胥臣将军发丧,以重臣之礼厚葬,优抚其家小。同时,他几乎是不顾礼仪地抓住阳处父的手臂,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急迫:“阳大夫!西线危殆,刻不容缓!寡人予你生杀予夺之权,你即刻启程,星夜赶赴西线!首要之务,非是退敌,而是收拢溃军,稳定军心!无论如何,要给寡人守住最后的防线!”

阳处父面色凝重,深知肩上担子如山之重。他没有任何推诿,肃然跪拜:“臣,万死不辞!必竭尽所能,稳定西线,以待国君后续方略!”

阳处父带着晋襄公的殷切期望和一支精干的护卫队,火速离开了绛都,奔向那片愁云惨淡的西线战场。他的任务,不是去创造奇迹,而是去防止最坏的情况发生——那就是西线防线的彻底崩溃

胥臣的葬礼在一种极其悲壮而压抑的气氛中进行。棺椁并未直接下葬,而是依胥臣临终遗愿,暂厝于边境一处高地,棺木指向西方,寓意“死亦望秦,魂守晋土”。这悲壮的举动,极大地激励了残存的西线将士,却也昭示着局势的万分危急。

阳处父抵达西线后,展现出了与其文官出身不符的雷厉风行。他首先严厉弹压了军中因连番打击而出现的溃逃和骚动迹象,以铁腕处决了几名扰乱军心的军官,迅速稳住了阵脚。随后,他收拢溃兵,整合资源,放弃了一些难以坚守的外围据点,将兵力收缩至几处互为犄角的坚固城邑和营垒,构建起一条重点防御的链条。他深知此时兵力不足,士气低落,绝不可再主动出击,一切以“稳”字当头。他每日巡视营垒,抚慰伤兵,与士卒同甘共苦,逐渐赢得了残军的信任。

然而,西线的危机暂时被阳处父以守势稳住,南线的栾枝却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胥臣的死,不仅让西线空虚,更释放出一个危险的信号:晋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虚弱期。这个消息,绝不可能瞒过楚国的耳目。

果然,斥候回报,原本已经后撤至申、息一带的楚军,近期活动频繁,似乎有重新向北调动的迹象。更令人担忧的是,楚国令尹子文派出的使者,更加活跃地穿梭于陈、蔡、宋等中原小国之间,威逼利诱,试图进一步孤立晋国。

栾枝站在伊洛大营的了望塔上,南望楚地,眉头紧锁。他手中的兵力,既要防御漫长的边境线,又要提防刚刚平息叛乱、内心仍可能摇摆的郑国,已是捉襟见肘。若楚国此时再次大举北犯,他能否像上次一样守住,实在是一个未知数。

“将军,国内新征发的兵员和粮草已到一部分,但数量有限,且多为新兵,恐难当大任。”副将低声汇报。

栾枝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他知道,国家的潜力在连续战争中已接近极限。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利用这宝贵的喘息之机,尽可能加固防线,训练新兵,并祈祷西线能坚持住,祈祷北联白狄的外交努力能尽快见到成效。

与此同时,秦军大营内,孟明视也接到了胥臣死讯和晋国西线换将、全面转入守势的情报。他没有像部下期望的那样欣喜若狂,反而更加谨慎。

“胥臣死了,阳处父来了……晋人收缩防守……”孟明视摩挲着下巴,沉吟道,“此乃哀兵之势,不可轻侮。阳处父此人,稳重有余,进取不足。他此番前来,必是奉了严令,死守不出。”他看向麾下跃跃欲试的将领,“我军若此时强攻,正中其下怀。依托坚城,我军必付出惨重代价。”

有部将不解:“将军,晋人新败,又丧大将,正是士气最低落之时,此时不攻,更待何时?”

孟明视眼中闪过崤山之战的阴影,摇了摇头:“晋人虽败,根基未动。栾枝尚在南线虎视眈眈。我等若在坚城下消耗过甚,一旦晋国缓过气来,或南线楚军有变,我军危矣。传令下去,继续与晋军对峙,加强游骑袭扰,断其粮道,疲其军民。同时,多派斥候,严密监视晋国北部边境,看其是否真有联络狄人之举。”

孟明视的谨慎,使得西线暂时维持了一种脆弱的平静,但这平静之下,是双方耐心的比拼和更深层次的算计。

而在楚国郢都的宫廷之上,关于是否再次北进的争论也日趋激烈。

斗椒的伤已好了大半,他迫不及待地向楚王请战:“大王!晋国西线溃败,胥臣身死,阳处父一介文官,何足挂齿!此乃天赐良机,当再次起兵,与秦呼应,必能一举荡平晋国在中原的势力!”

令尹子文却再次表示了反对:“司马稍安勿躁。晋国虽遭挫败,然栾枝尚在,南线防线未破。且晋人素来坚韧,逼之太甚,恐其上下同心,拼死反抗。此时北进,胜负难料。不如静观其变,待其与秦国拼得两败俱伤,或内部生变,再出兵不迟。”

“令尹何其怯也!”斗椒怒道,“坐失良机,悔之晚矣!”

楚王熊恽坐在王座上,看着麾下最具权势的两位大臣争执,心中权衡。他渴望成就超越齐桓、晋文的霸业,但也深知子文的顾虑有道理。最终,他采取了折中之策:“令尹所言,老成持重。司马所请,亦是为国。这样,可先增兵申、息,做出北进姿态,震慑晋国与中原诸侯,看其反应再作决断。若晋国果然混乱不堪,再大举进兵不迟。”

楚王的决定,使得楚国大军没有立刻北犯,但强大的军事压力已经形成,如同悬在晋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南线的栾枝和绛都的晋襄公,不敢有丝毫松懈。

晋国,正是在这内忧外患、将星接连陨落的至暗时刻,艰难地支撑着。希望,如同风中残烛,微弱却顽强地燃烧着,寄托于北方的外交努力、西线的苦苦坚守,以及南线那道依旧屹立的身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