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62章 风雨如晦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第62章 风雨如晦

作者:火火同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5 04:04:53

晋文公的病体时好时坏,如同秋日残阳,偶露暖意,终究难抵寒夜的侵蚀。朝政虽由狐偃、赵衰、先轸等重臣勉力支撑,然国君久不临朝,难免流言四起。晋国这台强大的战争机器,其最核心的引擎正在逐渐失去动力,一种难以言说的焦虑开始在绛都的宫墙内外弥漫。

狐偃与赵衰忧心忡忡,他们深知,主公在,则人心聚,霸业稳;主公一旦有不测,那些被压制已久的矛盾——诸公子背后的势力、功臣集团之间的微妙平衡、地方强宗大族的诉求——都可能浮出水面。他们所能做的,便是竭力维持现状,确保政务军务如常运转,同时更加严格地封锁晋文公的真实健康状况,任何打探或散播消息者,皆施以严惩。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晋侯病重的模糊讯息,还是通过商旅、通过各国细作,悄然传向了四面八方。那些一直等待时机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楚国郢都,令尹子文的密室。烛光摇曳,映照着子文深沉的脸和斗椒等少数核心将领灼热的目光。 “消息核实了?”斗椒声音压抑着兴奋,“晋侯果真……” “虽未确知详情,然其深居简出,政令皆出臣下,绝非寻常。”子文缓缓道,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最终点在了晋国南方的门户——郑国。“晋国若内生变,其首要必是稳定内部,对外则力保不失。郑国,地处要冲,心志不坚,向来是我与晋争夺之焦点。此时,正可再探其心,乱其局。” 一个针对郑国的新阴谋开始酝酿。此次,楚国不再试图借助狄戎,而是准备亲自出手,但方式更为隐蔽和狡诈。他们计划派出更多细作潜入郑国,大肆散播晋侯将死、晋国即将大乱的谣言,同时重金收买郑国朝中亲楚的大夫,鼓动郑国再次背晋投楚。即便不能立刻成功,也要让郑国陷入内部分裂和恐慌,从而牵制晋国的精力。

与此同时,东南的吴越战场,僵局被打破。吴王阖闾得到楚国内部秘密输送的一批军械粮秣,实力有所恢复。他抓住越军一次补给不畅的机会,命伍子胥、孙武发起猛攻,大败越军于檇李之野。越王允常重伤而退,不久竟愤恨离世,其子勾践仓促即位。 年轻的越王勾践,面对国仇家恨与强大的吴国,不得不收敛锋芒,献上厚礼向吴国请和,暂时臣服。吴王阖闾虽未能彻底灭越,但重创世仇,迫使其屈服,声威大振,遂将目光再次投向了西方的楚国。东南的暂时平息,意味着吴国这把尖刀,可能又将为楚国所用,或转而威胁楚国的侧翼,局势愈发微妙复杂。

西陲的秦国,秦穆公也得知了晋侯病重的风声。他召集群臣议事。 “晋侯若崩,晋国必有一场内乱。即便不乱,新君即位亦需时日稳定内部。此乃我秦国东出之天赐良机!”有将领激动地进言。 然而,亦有老成持重之臣反对:“晋国狐偃、先轸、赵衰等皆在,田穰苴亦已归国,此等重臣岂容国势倾颓?且晋军战力强悍,我国纵能乘乱取得一二边城,亦必遭晋国猛烈报复,恐非长远之利。” 秦穆公沉吟良久。他渴望东出,但也深知晋国的可怕。最终,他采取了更为谨慎的策略:“增兵边境,加强演练,示形于外,以观其变。同时,可遣使以探病为名,再入绛都,一则示好,二则……亲眼看看晋国朝局究竟如何。” 他选择了陈兵边境,施加压力,同时近距离观察,等待最合适的时机。秦国的动向,给晋国的西境带来了新的压力。

四面八方的压力,如同阴云般向晋国汇聚。狐偃、赵衰、先轸、田穰苴等重臣紧急商议对策。 “楚人亡我之心不死,必趁此时机煽风点火。郑国首当其冲。”先轸断言,“当立刻增兵南下,驻于黄河沿岸,既可威慑郑国,使其不敢妄动,亦可随时应对楚军可能的北犯。” “西秦增兵边境,其心叵测。”田穰苴基于在秦的经验分析道,“秦穆公意在试探,我军亦当加强西境防御,展示力量,令其知难而退。可调一支精兵,巡弋河西,与秦军隔岸对峙。” 狐偃则着眼于内部与整体战略:“外示强硬,内则需安。主公之况,绝不可对外承认。当以主公名义,颁下诏令,嘉奖各地守臣,抚慰军心民心。同时,遣能言善辩之使,疾驰各国,尤其是周王室、齐国、鲁国,重申盟好,告知晋国上下同心,霸业稳固,以破诸国疑虑,绝其妄念。” 赵衰补充:“世子处,亦需加强护卫,确保万无一失。此非常时期,国本绝不能动摇。”

众人的意见迅速达成一致,形成了一套内外兼修、软硬兼施的应对策略。晋国这台机器,即便在核心部件出现问题时,其强大的执行力和深厚的底蕴依然支撑着它高效运转起来。 晋军开始调动,南境和西境同时加强戒备,旌旗招展,号角连营,向外展示着晋国依然强大的肌肉。使者团队带着晋文公的“诏令”和狐偃、赵衰的书信,奔赴各国,进行外交安抚和威慑。

晋国大军南调的消息和楚国细作的蛊惑几乎同时传到新郑。郑国朝堂再次陷入激烈的争论。 亲晋派大夫力主:“晋虽闻内忧,然其军容鼎盛,先轸、田穰苴皆非易与之辈。且晋使刚刚重申盟好,我若此时背约,必遭雷霆之击!昔日城濮之战、北狄之灭,岂非前车之鉴?” 亲楚派则鼓吹:“晋侯将死,其国必乱!此乃天赐良机,助我郑国摆脱晋人控制。楚王已承诺,若我归楚,将助我抗晋,并割让边邑!机不可失!” 郑伯再次面临艰难抉择。他既害怕晋国的军事报复,又贪图楚国许诺的利益,更被晋国内乱的谣言所惑,左右为难,犹豫不决。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典型的两面派决定:明面上,热情接待晋国使者,承诺恪守盟约,并提供了部分粮草以示支持;暗地里,却默许亲楚派与楚国使者保持接触,既不立刻答应投楚,也不完全拒绝,拖延时间,观望晋国局势的发展。 郑国的骑墙,使得中原的心脏地带再次充满了不确定性。晋楚争霸的焦点,又一次落在了这片土地上。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晋国霸业迎来了自城濮之战后最严峻的考验。内忧外患交织,所有的矛盾都因晋文公的健康问题而被放大和激化。晋国的重臣们能否力挽狂澜?四方的野心家们又将如何出手?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地平线上加速酝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