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135章 余波暗涌(公元前597年 秋 - 公元前596年)

邲之战的溃澜虽已平息,但其激起的暗涌却以更隐蔽、更持久的方式,冲刷着天下诸侯的庙堂与人心。第一百三十四章的惨败与胜利,并非终点,而是新一轮博弈与震荡的起点。

新绛的晋国宫室,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悲愤与耻辱之中。败军之将陆续归国,带回来的不仅是折损过半的兵力,更是晋国自城濮之战以来从未有过的沉重打击。霸业的光环碎裂一地,中原诸侯的目光已悄然转向郢都。

中军帅赵朔,这位力主救郑的年轻统帅,成了众矢之的。朝堂之上,虽无人敢当面指斥,但那无声的质疑和暗流般的指责,几乎要将他淹没。他自行除去冠冕,身着素服,入宫向晋景公请罪。

“臣赵朔,丧师辱国,罪无可赦,请大王治罪!” 赵朔跪伏于地,声音嘶哑。

晋景公看着下方形容憔悴的赵朔,心情复杂。赵朔确有过失,但先縠跋扈,诸将离心,亦是败因。何况赵氏势力盘根错节,此时严惩,恐引朝局动荡。

“邲之败,非中军帅一人之过。” 一位老臣出列,竟是上军将荀林父。他同样面色灰败,却坦然承担部分责任,“老臣未能约束先縠,协调诸军,亦有过错。当此国难之际,追责固不可免,然重整旗鼓,应对楚蛮,方为重中之重。”

荀林父的表态,稍稍缓和了气氛。最终,晋侯下令:赵朔暂留中军帅之位,戴罪立功;厚恤阵亡将士,尤其是战死的先縠、赵同、赵括等将领家属;责令诸卿大夫整饬武备,巩固河防,以防楚军趁胜北上。

赵朔谢恩退出宫门,步履沉重。他知道,暂时的保全不代表无事。赵氏的声望遭受重创,他个人的权威更是跌落谷底。回到府中,族中长老、门客谋士齐聚,皆面色凝重。

“主公,此役之后,国内栾、郤诸家,恐怕……” 一位老成门客低声道,未尽之语,不言自明。其他卿族必会借此机会,挑战赵氏长期以来在晋国的优势地位。

赵朔闭上眼,脑海中闪过赵同、赵括浴血奋战的身影,闪过黄河岸边溃散的士卒。他猛地睁开眼,眼中已是一片冰寒与决绝:“传令,收缩各部防线,谨守要地。府中库藏,尽数取出,抚恤伤亡部属家属,一个不漏!对外,暂避锋芒;对内,凝聚人心。我赵氏根基,不能动摇!”

他深知,晋国的霸权暂时无力争夺,但赵氏家族的地位,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住。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内斗,已在晋国高层悄然展开。

与晋国的愁云惨淡相反,楚国的郢都,陷入了空前的欢腾与自信之中。楚庄王熊侣携邲之战大胜之威,俨然已成为天下诸侯共主。

在郢都举行的盛大庆功宴上,钟鸣鼎食,觥筹交错。楚庄王高踞主位,接受着文武百官、附庸国使者的朝贺。令尹孙叔敖虽依旧沉稳,但眉宇间也难掩欣慰。伍参因献奇策有功,被擢升为大夫,备受瞩目。

“大王神武,一战而摧晋师,霸业已成!臣闻昔年禹王铸九鼎,以象九州,今周室衰微,鼎在洛邑,大王何不观兵周疆,问鼎之轻重?” 有激进的臣子趁着酒意,高声提议。

“问鼎中原!” 一时间,殿内附和之声四起。邲之战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楚人的野心,取代周室,似乎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楚庄王闻言,目光闪烁,意动不已。他确实有挥师洛邑,威慑周天子的念头。然而,令尹孙叔敖却在此刻泼了一盆冷水。

“大王!” 孙叔敖出列,声音清晰而冷静,“邲战之胜,乃因天时、地利、人和,兼晋国内乱。然周室虽衰,名义犹存,天下诸侯,其心未一。我楚国新霸,根基未稳,若贸然兵临周疆,恐激起中原诸侯共同恐惧,反促使他们重新团结在晋国残旗之下。届时,我楚国恐成众矢之的。”

孙叔敖的分析,如同冷水浇头,让殿内狂热的气氛稍降。楚庄王沉吟片刻,他虽是雄主,却并非莽夫。他深知孙叔敖所言在理。

“令尹之言是也。” 楚庄王最终压下立即“问鼎”的冲动,“寡人虽霸,不可忘形。当务之急,乃是巩固郑、陈、蔡等已附之国,消化胜利果实,同时……” 他目光转向东南方向,“密切关注越国勾践之动向。此人,不可小觑。”

楚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但庄王和孙叔敖都清楚,维持霸权,比夺取霸权更为艰难。北方的晋国虽败未亡,东方的越国悄然崛起,潜在的挑战者仍在暗处窥伺。

邲之战的消息,在姑苏越国宫廷内,持续发酵。勾践对文种的猜忌,因晋国的惨败而进一步加深。在他扭曲的逻辑中,晋国正是因为内部卿权过大,君权不振,才导致了邲之溃败。这更坚定了他要将所有权力,尤其是军权和外交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决心。

文种似乎并未完全察觉君王心态的微妙变化,或者说,他选择性地忽略了那些危险的信号。他依旧兢兢业业,处理着繁重的政务,并不断上书,陈述与齐、鲁结交,乃至暗中联络晋国残余势力,共同制衡楚国的必要性。

这一日,文种再次入宫,呈上关于派遣使者前往齐国的详细方案。

“大王,齐虽与晋不睦,但亦不愿见楚国独大。我越国新霸,与齐无旧怨,若遣能言善辩之士,陈说利害,未必不能结成联盟,共抗强楚。如此,我可西御楚,北联齐,霸业可期……”

勾践默默地听着,手指在案几上无意识地划动。待文种说完,他并未直接回应,反而问道:“相国可知,晋国赵氏,如今境况如何?”

文种一愣,答道:“听闻赵朔戴罪留任,然赵氏势力大损,国内栾、郤等族,颇有异动。”

“是啊,”勾践意味深长地说,“权臣势大,终非国家之福。晋国之败,前车之鉴啊。” 他目光如锥,刺向文种,“相国总览百政,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吴地,又力主外交结盟……寡人有时在想,相国之权,是否也已过重?”

这话如同一声惊雷,在文种耳边炸响。他脸色瞬间煞白,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臣……臣对大王忠心耿耿,天地可鉴!臣之所为,皆是为越国社稷着想,绝无半点私心!大王明察!” 冷汗,已浸湿了他的后背。

勾践看着伏地颤抖的文种,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冷意,随即又换上一副温和的语气:“相国请起,寡人不过随口一言,何必如此惊慌?相国之忠心,寡人自然知晓。结齐之事……容寡人再思量。你且先退下吧。”

文种浑浑噩噩地退出宫殿,阳光刺眼,他却感到遍体生寒。勾践那“随口一言”,比任何严厉的斥责都更让他恐惧。他终于真切地感受到了范蠡信中那“鹰视狼步”的寒意,感受到了那柄“属镂之剑”的锋芒,已悄然对准了自己。

临淄的市井之间,“鸱夷子皮”的名声渐渐响亮。范蠡凭借其超凡的商业头脑和对局势的精准把握,财富迅速积累。他不仅经营货物,更经营信息。晋国败退后的权力动荡,楚国霸业下的隐忧,以及来自吴越故地的零星消息,都通过各种渠道汇入他的耳中。

当他听闻文种在越国宫廷中因谏言结齐而遭勾践猜忌质问的消息时,正在品茗的手微微一顿,发出了一声悠长的叹息。

“子珍终是未能看透,亦或……是不愿看透。”他对身边一位信任的伙计低语,“勾践之疑,既起,便难消除。邲战晋败,更坚其独揽大权之心。文种越是展现才能,越是忙于国事,在勾践眼中,便越是揽权、越是结党。”

伙计问道:“先生,文种大夫岂不危矣?可有解救之法?”

范蠡摇了摇头,目光深邃:“局已至此,除非文种自弃权位,效我泛舟五湖,否则……难矣。然让其放弃半生追求之功业,谈何容易?此刻去信,恐反害其速死。” 他顿了顿,道,“加紧收集楚国的动向,尤其是其对越国的态度。另外,留意晋国赵氏的后续。天下之变,往往始于微末。我等虽在江湖,亦需洞若观火。”

他将杯中已凉的茶水泼在地上,如同泼掉了对故友命运的无奈与对过往峥嵘的最后一丝牵连。新的风暴正在积蓄,而他,已准备好在这乱世的缝隙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然与机遇。只是不知,那远在姑苏的故人,是否还能有惊无险地渡过这愈发汹涌的暗流。

邲之战的余波,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平息,反而如同投入深湖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正层层扩散,深刻影响着晋国的内政、楚国的战略、越国的君臣关系,乃至一位隐士的江湖布局。旧的霸权秩序已然崩塌,新的格局在暗涌中加速重构,预示着更加激烈、也更加残酷的战国时代,正一步步逼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