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119章 秋霜凛冽(公元前611年 - 公元前609年)

时代的车轮碾过累累骸骨,滚滚向前。旧时代的巨人相继倒下,新一代的野心家在父辈的阴影与废墟上开始崭露头角。秋风一年比一年凛冽,吹拂着动荡不安的大地,预示着又一个严冬的来临。

赵盾的衰老,如同晋国宫廷殿宇上悄然剥落的漆画,虽极力掩饰,却无法逆转。多年的殚精竭虑、独揽大权,耗损了他的心神。他的咳嗽日渐频繁,身形也不复往日挺拔。然而,他那双深陷的眼眸,锐利与冰冷却丝毫未减,依旧牢牢掌控着晋国这架庞大机器的每一个齿轮。

他开始更为系统地将权力移交给其子侄辈,尤其是他属意的继承人——年轻的赵朔。赵朔颇有乃父之风,果决勇毅,但在老辣与沉稳上尚显不足。赵盾将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让他参与核心决策,并安排荀林父、郤缺等重臣从旁辅佐,试图为其铺平道路。

“晋国之政,在于‘法’与‘势’。”病榻前,赵盾对侍立的赵朔谆谆告诫,声音沙哑却清晰,“法行则令通,势重则威立。栾氏之覆,便是前鉴。汝继吾位,当时刻谨记:内,不容有失权之隙;外,不放过可乘之机。秦人……终是心腹之患,楚人……已不足惧,然需警惕其死灰复燃……”

他絮絮而言,将数十年权谋斗争的血泪教训,浓缩成冰冷的箴言。赵朔垂首聆听,目光灼灼,既有对父亲的敬畏,也有对接掌这无上权柄的渴望与兴奋。

然而,权力的过渡从未平稳。赵氏内部,其他子弟如赵同、赵括,对赵朔的继承人地位并非全然心服;外部,其他世族在栾氏覆灭后虽表面臣服,但暗地里无不冷眼旁观,等待着赵盾这棵参天大树倒下后可能出现的变局。晋国的平静水面下,新的暗流正在赵盾衰老的呼吸声中悄然生成。

孙武归隐后,吴国的战略方向之争愈发激烈。伍子胥灭越之心日益坚决,他不断向阖闾陈说利害:“勾践卧薪尝胆,文种、范蠡皆非池中之物,越国不灭,终为吴国大患!前者夫椒之役,若非天时不利,几可竟全功!今楚国新遭内乱,无力东顾,正是天赐灭越良机!”

太宰伯嚭则持相反意见。他受了越国源源不断的厚礼,加之自身倾向于更为稳妥的扩张策略,便时常在阖闾面前进言:“伍相国所言虽有理,然越地卑湿,山峦重叠,攻坚损耗必大。我国新得淮泗之地未稳,北方齐、鲁态度不明。若倾力伐越,恐楚国恢复元气后袭我后方,或中原有变,则我将两面受敌。不若暂且搁置越国,全力经营北方,结交中原,待我国力更盛,扫平越国不过反掌之间。”

朝堂之上,两人屡次争辩,面红耳赤。阖闾内心矛盾重重。伍子胥是他的股肱重臣,其复仇之志亦契合他称霸的野心;但伯嚭的分析听起来也颇为稳妥,且其言语婉转,更能迎合他晚年渐长的享乐与虚荣之心。

最终,一场关于是否立即大举伐越的廷议在吴宫激烈展开。伍子胥慷慨激昂,陈说越国之险;伯嚭则引经据典,强调稳固根基之要。支持双方的将领、大夫亦各执一词。

阖闾高坐王位,看着殿下争执的群臣,目光最终落在了沉默不语、但眼神坚定的伍子胥身上。他想起了自己称霸的雄心,想起了孙武离去后军中亟需一场大胜来提振的士气,也想起了越国那次令他颜面扫地的偷袭。

“够了!”阖闾猛地一拍案几,殿内瞬间安静下来。“伍相国所言,方是根本!勾践不除,寡人寝食难安!传寡人令:举国备战,筹措粮草,打造舟舰!待来年春暖,寡人将亲率大军,踏平会稽,誓灭越国!”

王命既下,吴国这架战争机器再次隆隆启动,目标明确地指向东南。伍子胥精神大振,全力投入备战。而伯嚭,在垂下眼帘的瞬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随即又换上恭顺的表情,领命而去。他心中对伍子胥的怨怼,以及对越国那条“财路”的维护之心,悄然滋长。

若敖氏之乱的创伤极其深重,楚国王权威信扫地,国力跌至谷底。年少的楚庄王在这片废墟上继承了王位。初登大宝的他,面对的是内外交困的烂摊子:内部,公族离心,大臣跋扈,民生凋敝;外部,晋国压迫未减,吴国虎视眈眈。

然而,这位年轻的君王,却展现出与其年龄不符的沉静,甚至可以说是……颓靡。即位之初,他沉湎于酒色,不同政事,日夜在宫中与妇人佞臣为伍,纵情享乐。有忠心大臣冒死进谏,他却置若罔闻,甚至以“寡人闻上古有贤君,三年不鸣,尔等可知其意?”之类的荒唐话语搪塞。

朝政由几位若敖氏之乱后幸存的老臣勉强维持,但缺乏强有力的核心,政令难通,纲纪松弛。楚国上下,对这位新君大失所望,普遍认为楚国霸业再无复兴之望。晋国赵盾闻之,轻蔑一笑,更加不将楚国放在眼里;吴国阖闾得知,也更坚定了先灭越国,再图楚地的决心。

没有人知道,楚庄王那看似昏聩放纵的眼眸深处,是否隐藏着洞察一切的锐利,以及等待时机的惊人耐心。他是在真正的沉沦,还是在效仿先祖“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故智?楚国的未来,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

吴国决心大举伐越的消息,通过伯嚭的秘密渠道,迅速传到了会稽。勾践闻讯,并未惊慌,反而有一种“该来的终于来了”的决绝。

“吴人终是不肯放过我越国。”勾践召集群臣,神色冷峻,“此战,将决定我越国存亡!文大夫,国内粮秣军械,可能备足?”

文种肃然答道:“禀大王,三年积蓄,虽不丰裕,然足可支撑一战。已令各地坚壁清野,将粮草物资转移至山险之处。”

“范大夫,军备如何?”

范蠡目光沉静:“水军虽不及吴,然依托港湾暗礁,可做纠缠。步卒熟悉山林,已设伏多处。然……正面抗衡,我军胜算依旧渺茫。”

勾践沉默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既然如此,便不能仅凭疆场厮杀。文大夫,伯嚭那边,还需加大力度!不仅要财帛,更要许以重利——若吴国胜,愿举国臣服,唯吴王之命是从,但求存我宗祀,而伯嚭,便是促成此事的首功之臣,越国愿世代供奉!同时,可散播流言,言伍子胥倚仗军功,目无君上,其志不在越,而在……吴国之鼎!”

这是一条极其险恶的毒计,既以巨大的利益诱惑伯嚭在吴国内部为越国周旋,又埋下离间吴国君臣的种子。文种领命,立刻去安排。

勾践又看向范蠡:“此战,我军战略为何?”

范蠡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在夫椒以南的一处险要之地——“槜李”。“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此地地势狭窄,不利于吴军大兵团展开。我军可在此设下重兵,依托地利,与吴军决一死战!即便不胜,也要重创其锐气,让其知我越国非可轻侮之辈,为日后……争取转圜之机。”

决战的氛围,笼罩了小小的越国。每一个人都知道,这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搏命之战。

董狐的记录,笔触愈发冷峻:

“周顷王八年(前611),晋赵盾病,属政于子朔。吴王光决意伐越,伍员为将,练兵舟。楚庄王立,三年不鸣,纵情酒色。越王勾践闻吴将伐,阴赂伯嚭,间吴君臣,备战于槜李。”

衰老与新生,决断与阴谋,沉沦与隐忍,在这秋霜凛冽的年代交织。晋国的权杖在病榻前传递,吴国的战车已驶向东南,楚国的君王在迷雾中蛰伏,越国的毒计与死志在绝境中酝酿。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决定东南命运,并将深刻影响天下格局的大战,已迫在眉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