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110章 权臣的阴影(公元前622年 夏)

绛都的血腥气息随着夏日的热风渐渐淡去,但那一场未遂政变所带来的创伤与恐惧,已深深烙印在晋国的肌理之中。赵盾以铁腕与鲜血浇铸出的权威,如今已无人能撼动。然而,绝对的权力之下,是愈发沉重的孤独与无处不在的潜在危机。晋国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在其冷酷的执掌者驱动下,开始将内部斗争释放出的恐怖能量,转向外部,试图以新的征服来掩盖内部的裂痕与虚弱。

朝堂之上,再无杂音。赵盾端坐于百官之首,其目光所及,众臣皆俯首低眉。他的声音平静而冰冷,却带着决定一切的重量。

“国内宵小已然肃清,然秦楚环伺之患未除。”赵盾缓缓开口,目光扫过悬挂的巨幅疆域图,最终定格在西面,“秦国,蕞尔小邦,屡犯我境,袭扰河西,此仇不可不报。今其以为我内乱方息,必然松懈。我意,乘此良机,举兵西征,一举踏平雍都,永绝西顾之忧!”

此番言论,可谓石破天惊。主动出击,深入秦国腹地,这在晋楚争霸的大背景下,实属冒险之举。然而,殿内一片寂静,无人敢出言反驳。连年迈的栾枝,也只是眉头微蹙,并未出声。

唯有赵盾的心腹,司马上军佐荀林父(假定人物,此时开始登上核心舞台)出列,谨慎言道:“司寇英明!西征秦国,确可扬我国威,震慑宵小。然,秦国地处西陲,山河险固,穆公亦非庸主。我军若倾力西向,南线楚军、东南吴越动向,不可不防。需有万全之策。”

赵盾微微颔首,对荀林父的补充表示认可:“林父所虑甚是。西征之事,非旦夕可成。今岁之要,在于‘慑’与‘探’。命赵穿,统‘猎骑’及河西守军,加大对秦国边境的压迫与袭扰,焚其麦田,毁其村邑,使其不得安宁,疲于应付。同时,广派细作,深入秦境,绘制山川险要,查其兵力布防,笼络其失意贵族。待时机成熟,再以雷霆万钧之势,犁庭扫穴!”

他的策略清晰而冷酷:通过持续不断的边境摩擦和情报渗透,削弱秦国,麻痹楚国,为最终的致命一击做准备。这既是军事行动,也是将国内视线转向外部的政治需要。

“至于南线,”赵盾目光转向栾枝,“栾老将军还需辛苦,继续坚守。楚国内部,子文与子玉相争正酣,暂无大举北犯之力。然,需严防其小股部队渗透。”

“老臣遵命。”栾枝沉声应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深知,赵盾的西进策略,意味着南线将继续维持守势,承受楚军的持续压力,而获得的资源支持将更为有限。

西征之策,就此定下。晋国的战争车轮,开始朝着西方隆隆转动。

秦国雍都,秦穆公很快便感受到了来自晋国西线日益增强的压力。赵穿的“猎骑”行动愈发猖獗,河西之地烽烟再起,边境告急文书雪片般飞来。

“赵盾刚平定内乱,便迫不及待对我用兵,其心可诛!”秦穆公面色阴沉。王官之败记忆犹新,如今晋军虽经内耗,但赵盾整合内部后,其爆发出的攻击性似乎更胜往昔。

大夫繇余分析道:“君上,赵盾此乃以攻代守,借外战稳固内权。其主力未动,仅以赵穿偏师扰我,意在疲我、探我。我军若反应过激,倾力与之边境纠缠,则正中其下怀,耗损国力。”

“难道就任其嚣张不成?”孟明视怒道,王官之败是他心中之痛,渴望雪耻。

“非也。”繇余摇头,“彼扰我,我亦可扰彼。然,需避其锋芒,击其惰归。臣建议,可派精锐骑兵,绕过赵穿活动区域,深入晋国河东腹地,专袭其新建之‘猎骑’营寨、粮草囤积点。同时,可再遣使赴楚,陈明利害,请楚军加大南线压力,迫使晋国两线分兵!”

秦穆公采纳了繇余之策,命白乙丙再次率领精骑,灵活出击,与晋国“猎骑”在广袤的河西、河东之地展开了一场残酷的骑兵游击战。同时,赴楚使者带着秦穆公的亲笔信和厚礼,再次南下郢都。

郢都楚宫,令尹子文的处境愈发艰难。司马子玉联合一众对子文不满的贵族,不断攻讦其“养寇自重”、“丧师辱国”。淮水之战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成了子玉攻击子文最有力的武器。

秦使的到来,更是给这复杂的局面添了一把火。子玉抓住机会,在朝会上慷慨陈词:“秦国与我乃唇齿之盟!今晋国内乱初定便西攻秦国,若秦国不支,则晋国下一个目标必是我楚国!令尹此前一味避战,致使吴国坐大,晋国嚣张!如今岂能再坐视秦国被削弱?臣请率一支偏师,北上伐郑,或直击晋国南境,以牵制晋军,呼应秦国!”

这番言论得到了不少主战派贵族的支持。楚王本就对子文不满,见子玉主动请战,意动不已。

子文岿然不动,待子玉说完,才缓缓出列,声音依旧沉稳:“司马之言,看似有理,实则冒进。晋国赵盾,非易与之辈,其西攻秦国是虚是实,尚未可知。若贸然北进,恐堕其彀中。吴国孙武、伍子胥虎视眈眈,我军主力若北调,东南防线空虚,彼若乘虚而入,又当如何?届时两面受敌,悔之晚矣!”

他转向楚王,恳切道:“老臣之策,依旧是稳固东南,静观其变。可增兵边境,加强戒备,但不可率先挑起大战。待晋秦相争,两败俱伤,或吴越有变,我再伺机而动,方为上策!”

楚王看着殿下争执不休的两位重臣,心中犹豫不决。子文的稳健让他觉得安全,但子玉的进取又符合他扩张的野心。最终,他采取了折中之策:“令尹与司马所言皆有道理。这样吧,子玉可率三万兵马,北上至叶邑(今河南叶县)一带,陈兵耀武,威慑晋郑,但不可主动攻击,视晋国反应再定行止。东南防务,仍由令尹统筹。”

这个决定,看似平衡,实则进一步削弱了子文的权威,赋予了子玉更大的自主权。楚国的战略,在内部斗争的拉扯下,陷入了首鼠两端的尴尬境地。

吴国梅里,吴王阖闾密切关注着晋秦楚的动向。孙武和伍子胥都认为,这是吴国休养生息、巩固内政、同时暗中布局的良机。

“晋国内耗,秦楚牵制,天下目光暂时远离东南。”孙武对阖闾分析道,“我军当利用此隙,全力发展水军,打造楼船,训练士卒。同时,可派遣使者,联络淮水流域那些受楚国压迫的小邦,如钟吾、舒鸠等,许以利益,使其成为我未来北伐之前哨。”

伍子胥则更关注越国:“大王,越国表面恭顺,然其王允常、太子勾践,皆非池中之物。我监国在彼,虽能监视其明面举动,然其暗中动作,恐难尽察。臣建议,可令监国暗中排查越**械打造、士卒操练之实情,并重金收买越国重臣,以为内应。”

阖闾深以为然,一一采纳。吴国如同一条蛰伏的巨龙,在沉默中积蓄着下一次腾飞的力量。

而在越国会稽,勾践对吴国监国的到来,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配合”。他不仅将越**政“坦诚”相告,更主动将越国最好的工匠派往吴国“学习”,将越国特产的美女、珍宝源源不断送往梅里,甚至将自己的妹妹献给阖闾为妾。

暗地里,勾践与文种、范蠡的谋划却从未停止。

“吴国监国,已在我掌握之中。”文种低声道,“其好酒色,贪财货,我已投其所好,其所报回吴国之情状,尽在我意。”

范蠡则负责军事:“死士营已扩至八百人,皆能于山林水泽间搏杀。另,按太子之策,于沿海隐秘之处,督造可与吴军楼船抗衡之战船,虽粗糙,然突袭可奏奇效。”

勾践面无表情地听着,淡淡道:“很好。继续麻痹他们。吴人愈是骄狂,我越国崛起之机便愈近。告诉所有人,忍下去。我们等的,是一个一击必杀的机会。”

晋国绛都,太史令董狐的竹简上,又添了新的一卷。他记录了赵盾定策西征、镇压政变后的清算、以及朝堂之上一言九鼎的权威。

他的笔法依旧冷静,不掺杂个人情感,只是将事实铺陈开来。然而,在卷末,他再次留下了判词般的短句,较之以往,更为直指核心:

“政由盾出,祭则寡人。晋室之鼎,其足已蚀。”

这寥寥数字,道尽了晋国公室被彻底架空,国家权柄尽归赵氏的现实。那象征着国家权力的巨鼎,其支撑的足部已然被腐蚀,倾覆似乎只是时间问题。董狐的史笔,如同悬于赵盾头顶的无形利剑,记录着他权倾朝野的每一步,也预判着那盛大权力之下,潜藏的无尽深渊。

晋国的阴影笼罩着中原,秦楚的博弈仍在继续,吴越的暗棋悄然落下。权臣的意志驱动着历史的车轮,在血与火的征途上,碾压过无数的野心与牺牲,奔向那未知而必然充满动荡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