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18章 徐国沦陷的警示与临淄的拖延

南境的烽火并未因临淄朝堂的争吵与拖延而有丝毫停歇,反而愈烧愈旺。楚令尹子文精准地把握着进攻的节奏,如同一位老练的猎手,不断收紧套在齐国霸业脖颈上的绳索。

被楚国大军和淮夷叛军重重围困的徐国,终究未能等到齐国的援军。守城将士浴血奋战,但内外交困,粮尽援绝。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楚军借助恶劣天气的掩护,发动总攻。淮夷叛军作为先导,疯狂扑城,最终撕开了防线。

徐国都城陷落。 楚军入城后,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屠戮——子文要的是征服,而非一片焦土。他需要徐国作为一个样板,向淮泗流域乃至整个中原展示:齐国的保护已不可靠,顺楚者生,逆楚者亡。楚成王迅速下达王命,赦免徐君,允许其保留宗庙祭祀,但必须去王号,向楚国称臣纳贡,并开放国土供楚军通行。

徐国的陷落,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在整个东南方引起了剧烈的震荡。此前还在观望的莒、郯等小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遣使前往楚国章华台,表示归顺。蔡国在楚军的兵锋之下,彻底倒戈,成为楚国北进的桥头堡。一时间,齐国在淮泗地区经营多年的势力范围土崩瓦解,楚国的兵锋直接威胁到鲁国和宋国的南部边境。

消息传回临淄,朝野骇然。徐国是齐桓公早年“存亡继绝”政策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它的沦陷,不仅意味着战略要地的丧失,更象征着齐国王霸之业“信义”招牌的轰然倒塌。

徐国陷落的急报,终于穿透了竖貂、易牙等人精心构筑的信息帷幕,重重砸在桓公的案头。这位老迈的君主,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短暂地清醒了一些。他感到了一阵恐慌,召集重臣紧急议事。

朝堂之上,分歧巨大。 鲍叔牙须发皆张,力主立刻倾国之力南下,与楚军决战。“楚人欺我太甚!徐国既陷,若再不反击,淮泗尽失,鲁宋动摇,霸业崩颓矣!请大王尽发三军,老臣愿亲赴前敌,纵马革裹尸,亦要雪此国耻!”

隰朋则相对冷静,但语气同样焦急:“鲍子之言,乃为国本。然我军新丧元帅(指管仲),士气不振;粮秣转运,亦需时日。目下之急,当速派精锐之师,先稳住阵脚,助王子成父守住剩余据点,同时紧急联络宋、鲁,晓以唇亡齿寒之理,迫其出实兵助战,而非壁上观望!”

而以一些世袭贵族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则持反对意见。他们本就对连年对外用兵消耗家族财富不满,此刻更惧与强楚决战。“大王三思!楚国势大,兵锋正盛。我国新遭大丧,实不宜再启大战端。不若暂避其锋,固守本土,待休养生息后,再图后举。”言下之意,竟是主张放弃淮泗利益,龟缩自保。

桓公听着堂下争吵,头昏脑胀。他觉得鲍叔牙说得对,该打;又觉得隰朋说得稳,该稳妥地打;听到贵族们说固守,似乎也有道理,能免去风险……他再次陷入了巨大的犹豫和摇摆之中。

竖貂、易牙侍立一旁,见状悄声对桓公道:“大王,诸位大臣皆是为国着想,所言皆有理。只是这大军一动,耗费钱粮无数,万一有失……况且,鲍大夫年事已高,岂能再经沙场劳顿?隰司行亦已疲惫不堪。此事关系重大,不如……再详加斟酌?”

这番话,看似调和,实为拖延。桓公本就难以决断,闻言更是摆手:“容寡人再思之,再思之……”宝贵的决策时间,就在这“再思之”中飞速流逝。

朝堂上的争吵与拖延,给了公子无亏及其党羽绝佳的活动机会。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国难当前,正是攫取兵权、积累威望的天赐良机。

公子无亏一改往日或骄横或阴沉的姿态,穿上素服,每日入宫向桓公请安,言辞恳切地表达对父君身体的担忧和对国事的关切。他绝口不提争位之事,反而大肆宣扬“国难当头,父子同心,兄弟戮力”的论调。

在桓公又一次为南境兵事烦恼时,公子无亏突然跪地叩首,声泪俱下:“父王!儿臣见父王为国事如此忧劳,心如刀割!儿臣虽不才,亦愿效仿先贤,为父分忧!请父王允准儿臣,不必领大军,只求一偏师,南下助王子成父将军一臂之力!儿臣必身先士卒,扬我国威,纵然战死沙场,亦不负父王之子、姜姓之名!”

这番表演,极其精彩。在竖貂、易牙不失时机的帮腔下,深深打动了年老昏聩、渴望亲情慰藉的桓公。他看着这个“勇武孝悌”的长子,再对比那个整日跟在鲍叔牙身后、显得有些文弱的太子昭,心中的天平不禁又倾斜了几分。

“我儿有心了……甚好,甚好……”桓公抚须喃喃道,虽未立刻答应,但态度已然松动。

鲍叔牙闻听此事,大惊失色,立刻入宫强谏:“大王不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长公子虽勇,然未尝经历战阵,岂可骤然委以兵权?此非儿戏!若其有失,损兵折将事小,挫辱国威事大!统兵之任,当选宿将,万不可因私情而废公义!”

桓公被鲍叔牙如此直白的谏言顶撞,脸上顿时挂不住,不悦道:“鲍卿此言差矣!无亏乃寡人长子,素有勇力,为国效力,有何不可?岂可因其未曾征战便永弃不用?此事寡人自有分寸!”

鲍叔牙与桓公之间,因管仲去世本就脆弱的信任关系,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就在临淄为出兵与否、由谁领兵而争论不休时,又一个致命的打击从南方传来。

在楚国的持续压力和利诱下,加之看清了齐国内部的混乱与软弱,郑文公终于做出了最终选择。他不仅拒绝接见齐国的斥责使臣,更公然派遣使者携重礼前往郢都,朝见楚成王,正式表示郑国将背弃与齐的盟约,与楚国结为“兄弟之国”。

这意味着,中原腹地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彻底倒向楚国。齐国通往南方战场的陆路通道被完全切断,楚国北上的大门则彻底敞开。整个中原的战略格局,为之剧变。

隰朋接到消息时,面色惨白,仰天长叹:“郑伯背盟,大势去矣!南征之师,粮道、退路皆受威胁,未战已先处绝地!速援王子成父已非上策,当令其即刻收缩防线,固守等待时机!”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份旨在止损的紧急方案,递入宫中后,再次被竖貂以“大王已然安歇,不宜惊扰”为由,搁置了起来。

临淄的决策机制,在奸佞的刻意阻挠和君主的昏聩拖延下,已近乎瘫痪。南境的将士在苦苦支撑,等待来自都城的指令和援军,而他们等来的,只有无休止的争吵和令人绝望的沉默。齐国的霸业大厦,支柱已然朽坏,正在风雨飘摇中,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等待着最后倒塌的时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