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104章 独夫之心(公元前623年 春)

凛冬已过,春意并未给晋国带来多少暖意,反而将去岁积累的肃杀与血腥,融化成更加粘稠、弥漫于朝野上下的恐惧。赵盾凭借其铁腕与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勉强稳住了风雨飘摇的局势,但也将自身推向了权力孤独的巅峰。他不再仅仅是执政的司寇,更是一个凭借个人意志强行扭转国运的“独夫”。他的意志,便是晋国的律法;他的判断,不容任何质疑。

春日大朝,商议今年应对秦楚之策及赋税征收。经历了连番清洗、刺杀与外部压力,如今的晋国朝堂,已不复往日众卿议论、甚至激烈争辩的景象。大多数官员垂首屏息,唯恐引起赵盾的注意。

赵盾立于丹墀之下,身形依旧挺拔,但眉宇间那股凌厉之气,已化为一种深沉的、不容置喙的威压。他直接陈述方略,语气平淡,却带着最终决定的意味:

“西线,赵穿之‘猎骑’已初见成效,然秦骑未退,河西之地仍需严加防范。今岁西线赋税,加征三成,全部用于扩编猎骑,加固城防。”

“南线,栾枝坚守有功,然楚军骚扰不断,耗费巨大。今岁南线诸城,除正常赋税外,另征‘防捐’,按户等摊派,用以犒军、修缮壁垒。”

“国内,去岁秋收受损,国库空虚。除上述加征外,所有卿大夫封邑,按其爵秩高低,贡献‘助国金’,以充军资。”

这一系列加征命令,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向本已困顿的晋国百姓和贵族。尤其是“助国金”,直接触及了卿大夫们的根本利益。然而,殿内一片寂静,无人敢出声反对。连狐偃都紧闭双目,仿佛神游物外,不再发一言。

一片死寂中,一个略显稚嫩却强作镇定的声音响起,是年仅十余岁的晋襄公。

“司寇……连年征战,百姓困苦,再加赋税,恐……恐生民变……是否,可稍缓……”

赵盾甚至没有转身,只是微微侧首,目光如冰冷的箭矢般掠过御座上的年轻国君,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君上仁德,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民变,可镇压;然国若亡,则万民皆为奴隶。孰轻孰重,望君上明察。”

晋襄公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嘴唇嗫嚅了几下,终究没能再说出一个字,颓然靠回了椅背。君权在绝对的权臣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赵盾转回身,面向群臣:“诸公若无异议,便照此施行。”他不是在征求意见,而是在下达最终指令。

朝会在一片压抑得令人窒息的气氛中结束。赵盾率先大步走出殿门,阳光照在他玄色的官袍上,却泛不起一丝暖意。群臣这才仿佛重新学会呼吸,面面相觑,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恐惧与无奈。赵盾,已彻底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国君与公议之上。

并非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

下朝后,一位以刚直敢言着称的老大夫——史黯(假定人物),并未回府,而是沐浴更衣,身着整齐的朝服,手持一份早已写好的绢书,来到了司寇府门前。

他没有求见,而是直接跪倒在府门前的石阶下,将绢书高举过顶,朗声道:“司寇!老臣史黯,冒死进谏!今国势维艰,然治国当以养民为本,固本方能培元!司寇峻法重税,虽解一时之急,实乃竭泽而渔,动摇国本!外患未平,内乱将起,晋国危矣!望司寇暂息雷霆之怒,垂听逆耳之言,宽刑减赋,与民休息,则社稷幸甚,晋国幸甚!”

他的声音苍老而悲怆,在寂静的街道上传出很远。司寇府的守卫面面相觑,不敢擅动。

很快,赵盾的身影出现在府门口。他居高临下地看着跪在石阶下的史黯,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无愤怒,也无动容。

“史大夫,此言差矣。”赵盾的声音冰冷如铁,“国难当头,非常手段,方是存国之道。汝所谓‘养民’,在强敌环伺之下,无异于坐以待毙。汝之谏,迂腐误国。”

史黯抬起头,老泪纵横:“司寇!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啊!老臣今日拼却一死,也要……”

“拖下去。”赵盾不等他说完,漠然转身,只留下三个字。

如狼似虎的甲士上前,捂住史黯的嘴,将其强行拖走。那卷浸染着老臣血泪的谏书,飘落在地,被一只军靴无情地踏过。

次日,便传出史黯在狱中“忧愤成疾,暴病而亡”的消息。朝野上下,为之噤声。血谏的失败,彻底堵住了所有试图劝谏的渠道。赵盾的“独夫”之路,已无人能阻。

楚国,令尹子文亲率八万大军,号称二十万,浩浩荡荡,沿淮水东进,直扑吴国控制区域。楚王给予了子文极大的权限,要求务必彻底解决吴患。

子文用兵,依旧稳健。他并未急于寻找吴军主力决战,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大军所至,首先修复被吴军破坏的城防,清理河道,建立稳固的补给线和前进基地。同时,派出大量斥候,侦查吴军动向,尤其是孙武主力的位置。

他深知孙武用兵诡谲,决意以雄厚国力为后盾,用堂堂正正之师,层层推进,挤压吴军的活动空间,迫使其要么决战,要么退出淮水流域。

吴国方面,吴王阖闾拒绝了孙武“避其锋芒,诱敌深入”的建议,坚持要与子文正面较量。他调集全国精锐,约五万人,由孙武统一指挥,伍子胥辅佐,前出至州来(今安徽凤台)一带,依托淮水支流和丘陵地形,构筑防线,摆出了迎战的姿态。

孙武虽不赞成硬拼,但君命难违。他只能竭尽所能,利用地形优势,精心布置防线,设置多重埋伏,并派出小股部队不断骚扰楚军前锋,延缓其进军速度,试图在楚军漫长的补给线上寻找战机。

楚吴之间,自吴国崛起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场决战,已然箭在弦上。淮水两岸,战云密布,空气中弥漫着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息。

越国使团再次抵达吴国梅里,进献的贡品规模空前,甚至包括了一批越地特有的、善于在山林沼泽地带作战的矮种马。

使臣匍匐在吴王阖闾殿前,言辞极尽谄媚:“听闻天朝上国即将与楚蛮决战,我王允常寝食难安,特献上此‘山越马’百匹,或可助大王大军在山林地带有用。另,我越国虽贫弱,愿倾尽国力,再助军资,并征集三千敢死之士,听候大王调遣,以供前锋驱策,万死不辞!”

阖闾看着殿下谦卑得几乎将头埋进地里的越使,再听闻越国竟主动要求派兵助战,心中那点对越国的疑虑彻底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志得意满。

“越王忠心可嘉!待寡人击败子文,扫平楚国,必不负越国!”阖闾大手一挥,慷慨地给予了越使大量赏赐。

退朝后,伍子胥眉头微蹙,对阖闾道:“大王,越人如此恭顺,甚至主动派兵,其心难测。这三千士卒,放在军中,恐是隐患。”

阖闾不以为然地笑道:“子胥多虑了!越人畏我兵威,欲借此表功,以求保全罢了。区区三千人,置于后军,命人严加看管,能掀起什么风浪?正好让他们去填壕沟,试试楚军的箭矢利否!”

他完全沉浸在即将到来的大战和万邦来朝的虚幻荣耀中,忽视了那贡品背后可能隐藏的锋芒,以及那三千“敢死之士”眼中,或许与勾践如出一辙的、冰冷隐忍的光芒。

晋国太史令董狐,在自己的斗室中,就着昏黄的油灯,再次展开了竹简。他的脸色比以往更加苍白,但握笔的手却异常稳定。

他在史册上记录下今日朝会赵盾独断加税、以及史黯血谏被囚身亡的始末。他的笔法依旧客观,只陈述事实,不掺杂个人评论。然而,在记录的最后,他添上了一行小字,如同一声沉重的叹息,又似一道冰冷的判词:

“盾秉国政,刑赏由心,朝议绝响,道路以目。史黯死,莫敢言。晋室之衰,自此始矣。”

写罢,他放下笔,吹熄油灯,独坐于黑暗之中。窗外,是绛都沉寂的夜,仿佛一头被扼住喉咙的巨兽,在无声地喘息。董狐知道,他记录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一个时代走向独裁的冰冷轨迹,以及一个古老邦国在强权下逐渐失落的魂魄。这史笔之重,重逾千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