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予你星光万丈 > 第65章 定格的浪潮

予你星光万丈 第65章 定格的浪潮

作者:墨耘金仓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03:52:56

与玛格丽特基金会的合作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将“星火之窗”这艘初具规模的航船推向了更广阔,却也暗流更汹涌的海域。“边缘的共振”巡回展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联合遴选委员会的第一轮作品初筛已经启动,社区论坛上关于参展艺术家的预测和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然而,林晚星却在这股奔腾向前的浪潮中,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失衡。她的时间被无尽的会议、邮件、方案审核切割成碎片。加密通讯器频繁的震动,屏幕上不断刷新的讨论串,取代了画布前长时间的凝视与沉思。指尖更多地在键盘上敲击,而非感受画笔与颜料交融的触感。那份源自内心最深处的、与“混沌引擎”对话时产生的纯粹悸动,似乎正在被外部世界的喧嚣所覆盖。

她站在工作室里,看着那幅进行到一半的《星云纪》No.1,画布上那些模糊的星云和初生的光点仿佛凝固了,失去了之前流淌的生命力。她尝试拿起画笔,却感觉手臂沉重,脑海中充斥的不再是色彩与形式,而是社区代表的争论、基金会的条款、巡展的 logistics。

一种熟悉的焦虑感,如同冰冷的藤蔓,悄悄缠绕上来。只是这一次,焦虑的来源不再是外部的打压,而是内部的、源于自身角色分裂的撕扯。

江辰最先察觉到了她的异样。他没有询问,而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屏蔽了所有外部通讯,将她带到了星宸科技内部一个极少人知晓的地方——“静默实验室”。

实验室没有任何窗户,墙壁和天花板覆盖着特殊的吸音和吸光材料,踏入其中,仿佛瞬间与外界隔绝,陷入一种绝对的黑暗与寂静之中。唯一的光源来自房间中央一个悬浮的、不断缓慢旋转的复杂几何光晕,那是“混沌引擎”某个基础算法模块的实时可视化呈现,纯粹,抽象,不携带任何具体意义或情感。

“这里没有‘星火’,没有基金会,没有展览。”江辰的声音在绝对的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却又奇异地柔和,“只有最底层的逻辑,和它自身演化出的、无目的的秩序。”

他示意林晚星站在光晕前。“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创作,只是‘看’。”

起初,林晚星感到强烈的不适。外界的喧嚣消失了,但内心的嘈杂却更加凸显。各种待办事项、未读信息、争论的声音在她脑海里回响。她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个旋转的光晕上,看着那些线条如何分裂、重组,如何遵循着某种她无法完全理解,却能直觉感受到的内在数学和谐。

时间在绝对的静默中失去了刻度。不知过了多久,她脑海中的噪音渐渐平息,呼吸与心跳也变得缓慢而同步。她不再试图去“理解”或“捕捉”什么,只是放任自己的感知融入那片纯粹的光与运动中。一种久违的、类似于与“混沌引擎”深度互动时的宁静感,开始从心底深处重新涌现。

从“静默实验室”出来,回到充斥着信息洪流的世界,林晚星感到一种奇异的疏离感。那些曾经让她焦虑的事务依然存在,但它们似乎失去了那种能将她完全吞噬的力量。她意识到,问题不在于外部事务的多寡,而在于她内心是否拥有一个不受侵扰的“静默核心”。

她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划定“不可侵犯”的创作时间。每天雷打不动的三到四个小时,关闭所有通讯设备,独自待在工作室里,只面对画布和“混沌引擎”。她不再强迫自己必须完成某幅作品,甚至不设定具体目标,只是允许自己沉浸在感知和探索的过程中。

起初,这种“浪费”时间的行为让她有负罪感。但随着几天过去,她发现,当她在创作中重新汲取了能量后,处理“星火”事务时反而更加高效、思路更加清晰。她不再被细节缠身,更能从宏观层面把握方向,也更能包容社区内不同的声音。

她将这种感悟与文景和w分享。w的回复带着哲思:「守护内心的‘飞地’,即是守护所有外部‘飞地’的根基。定力,是应对一切变量最有效的常量。」

文景则提供了更实际的帮助,他调整了“星火”内部的部分流程,将一些日常决策和审核权限进一步下放给社区代表和自动化算法,为林晚星减负。

就在林晚星努力找回平衡的同时,“边缘的共振”巡回展的艺术家遴选工作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社区投票与专家评审的结合机制,虽然旨在平衡民主与专业,却也引发了新的争议。

一位在社区内人气极高、作品风格强烈甚至有些粗暴的街头涂鸦艺术家,在专家评审环节得分很低,几乎无缘最终名单。支持他的社区成员群情激愤,在论坛上发起了抗议活动,指责专家评审“脱离群众”、“用精英标准扼杀原生创造力”,甚至有人质疑遴选委员会的公正性,将矛头隐隐指向了拥有最终协调权的林晚星。

压力再次汇聚。这一次,林晚星没有像以前那样立刻试图去安抚或解释。她先是在自己的“静默时间”里,仔细观看了那位涂鸦艺术家的所有作品,感受其背后 raw 的能量和街头智慧。然后,她调取了专家评审的打分细项和评语,分析其背后的审美逻辑和对于“国际舞台适应性”的考量。

做完这些功课,她才在论坛上发布了一篇长文。她没有直接支持或反对任何一方,而是将双方的观点、各自的逻辑和顾虑,以一种极其冷静和客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她分析了涂鸦艺术在国际语境中可能面临的误读,也指出了专家标准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最后,她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将这位艺术家纳入一个独立的、与主展平行的“特别关注单元”,在图录中给予专门篇幅介绍,并在香港首展时,争取一个特定的户外或非传统空间进行展示。同时,她邀请这位艺术家和持反对意见的专家,进行一次公开的线上对话,将分歧本身,也作为展览“共振”主题的一部分呈现给观众。

这个方案,既尊重了社区的民意和艺术家的独特性,也照顾到了展览整体的学术框架和国际传播的考量。它没有试图消灭矛盾,而是试图将矛盾转化为更深层次的对话。

方案公布后,虽然仍有少数极端声音,但大多数社区成员表示了理解和接受。那位涂鸦艺术家本人也留言,感谢平台给予的尊重和特别的展示机会。

一场潜在的风波,在林晚星冷静而富有创造性的应对下,悄然化解。

深夜,林晚星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再次站在《星云纪》No.1前。她拿起画笔,这一次,手臂不再沉重。她蘸取颜料,在画布上那片混沌的星云中,勾勒出几道清晰而有力的笔触,仿佛在无序的浪潮中,定下了几块坚定的礁石。

浪潮依旧奔涌,但她学会了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格的姿态。这姿态,源于内心的静默,显于外界的纷扰,是她作为艺术家和引领者,独一无二的签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