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市区,阳光炽烈,车水马龙,仿佛老厂区那短暂而惊心动魄的遭遇只是一场幻梦。但脑海中清晰记录的影像、那神秘人冰冷的眼神、以及指尖仿佛还残留的异常金属颗粒的触感,都在提醒林风,那不是梦。
他没有立刻回家,而是在一家大型数码商城下了车。异能的觉醒和接连遇到的麻烦,让他意识到那台老旧的笔记本电脑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无论是运算速度、存储空间还是安全性。
凭借大脑中早已吸收对比的各型号硬件参数和市场价格信息,他目标明确,效率极高。不到半小时,就用之前攒下和母亲额外奖励的“学习经费”,购置了一台性能强悍的游戏本(散热和扩展性更佳)、一块大容量移动硬盘、以及一些必要的周边设备。
提着新装备回到自己的小屋,他立刻开始了工作。旧电脑的数据被高速迁移,新系统被迅速安装配置。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一行行代码如同拥有生命般流淌而出,操作系统底层设置被逐一修改优化,防火墙规则被重新定义,甚至还自行编写了几个用于加密和反追踪的小程序。
“硬件升级完成。系统安全等级提升至民用最高标准。初步匿名化网络接入环境搭建完毕。”
大脑反馈着进度。做完这些基础工作,时间已近傍晚。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投向了那深邃未知的网络世界——那个曾惊鸿一瞥的加密聊天室入口。
调取记忆中那短暂出现的骷髅头钥匙登录界面,每一个像素细节都被完美重现。分析其加密协议特征、可能的握手方式、以及需要规避的追踪陷阱。
“目标节点特征码分析中……协议为‘阴影低语’变种3.7(非公开,高度匿名,常用于地下信息交易与隐秘通讯)。破解直接访问权限:极难(需超级算力及漏洞库)。尝试被动监听或伪装接入:可行性17.3%。”
直接硬闯不行。林风并未气馁,而是转换思路。既然无法直接进入,那就从外围入手。
他开始以那个骷髅头标志和“阴影低语”协议为关键词,结合老厂区、异常能量、金属颗粒等信息,在全球范围的网络深海中撒下一张无形的大网。他的搜索不再局限于表层网络,而是利用某些特殊的技术和跳板,尝试触及那些被隐藏的数据库、废弃的服务器日志、甚至是一些黑客论坛的陈旧存档。
信息如同浩瀚的星尘,大部分是无用的垃圾。但他的大脑就是最强的过滤器和解码器。
数个小时的高强度搜索和分析,屏幕上的代码和数据流疯狂滚动。终于,在凌晨时分,几条被深埋的、几乎被遗忘的信息碎片,被他从庞大的数据垃圾中打捞了出来。
一条是六年前某个现已关闭的军事科技论坛的备份存档中,一个匿名帖子短暂讨论过一种“高频能量释放装置”的理论设计图,其能量特征描述与他感知到的残留频谱有微弱吻合,发帖人ID后缀有一个模糊的、类似三螺旋的图标(与骷髅头无关)。
另一条是三年前一次国际黑客马拉松的非正式记录,某个获奖团队曾演示过一个基于“阴影低语”协议早期版本的加密通讯工具,其介绍视频的背景里,一闪而过某个参赛者电脑贴纸上的骷髅头标志!
最关键的一条,来自于某个境外公共安全数据库的漏洞日志(早已被官方修补,但记录未被完全清除),记载了一次失败的入侵尝试,攻击源被模糊追踪到与本市的某个IP段相关(范围很大),使用的正是“阴影低语”协议,时间就在上周!入侵目标……竟然是市电力调度系统的历史故障记录库!
老厂区的雷雨夜、电路故障、异常能量、加密协议、电力系统……
这些分散的、看似不相关的点,在他的脑中被一条无形的线串联了起来!
“推论:存在一个(或多个)使用‘阴影低语’协议的神秘组织或个体。其活动可能与异常能量技术有关。上周曾试图入侵市电力系统,可能与老厂区事件存在关联(利用雷电掩护?)。老厂区出现的战斗人员,极可能为该组织成员。”
虽然依旧迷雾重重,但至少不再是毫无头绪。这个神秘组织,似乎对“能量”格外感兴趣,并且行事隐秘,技术高超。
他无法直接进入他们的聊天室,但或许……可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中形成。
他再次动用技术,小心翼翼地清理掉自己刚才所有搜索留下的痕迹,确保没有引起任何一方的注意。然后,他开始编写一段特殊的信息。
信息内容极其简短,使用了某种从黑客马拉松记录中破译出的、可能与该组织有关的旧版密语格式(存在被识破的风险),内容只有一句话:
“夜莺的歌谣,能在第三回声波中听见吗?”
这句话看似莫名其妙,实则暗藏玄机。“夜莺”可能指代老厂区事件(夜莺常象征隐秘),“歌谣”指能量信号或信息,“第三回”可能指时间(第三次异常?)或地点(老厂区第三货场?),“声波”则暗示了那种高频震动特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