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仙侠 > 民间场 > 第九十二话 :货郎的担子

民间场 第九十二话 :货郎的担子

作者:喜欢千瓣莲的龙君府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5-11-20 01:14:48

上阙:沉默的货郎

出了静水村,宁瑜和阿翎继续向南。这一日,行至一处三岔路口,路旁有个简陋的茶棚,供往来行人歇脚。时近正午,日头毒辣,两人便走进茶棚,要了两碗大叶茶,稍作休息。

茶棚里人不多,除了他们,只有一个埋头吃面的行脚商人,以及一个蹲在角落里的货郎。

那货郎看起来年纪不大,约莫二十出头,皮肤黝黑,身材精瘦,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褂,头上戴着顶破草帽。他面前放着一副担子,两头是竹编的货筐,用粗布盖着,看不清里面具体是什么。货郎既不吆喝,也不主动招揽客人,只是默默地蹲在那里,双手抱着膝盖,眼神直勾勾地盯着地面,仿佛有很重的心事。

阿翎好奇地多看了那货郎几眼,又看了看他的担子,轻轻碰了碰宁瑜的胳膊,递过一个询问的眼神。她能感觉到,那货郎身上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难以化开的悲伤,而那副担子里,似乎也藏着某种不寻常的气息。

宁瑜微微颔首,他也注意到了这个沉默得有些异常的年轻货郎。寻常走街串巷的货郎,哪个不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嘴巴伶俐地招揽生意?像这般死气沉沉的,着实少见。

这时,那行脚商人吃完了面,抹了把嘴,走到货郎面前,粗声问道:“喂,卖货的,你这筐里都有些什么?有针线顶针吗?走了远路,裤脚开了线。”

货郎像是被惊醒,猛地抬起头,露出一张带着几分稚气却写满疲惫的脸。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喉咙里只发出几声沙哑的“嗬嗬”声,最终只是慌乱地摇了摇头,又把头埋了下去。

行脚商人皱了皱眉,觉得这货郎古怪,嘟囔了一句“哑巴还出来卖什么货”,便付了茶钱走了。

茶棚老板是个热心肠的老汉,一边收拾碗筷,一边对宁瑜低声叹道:“这后生,可怜呐。在这路口蹲了快三天了,水米不进的样子,问他什么也不说,要不是昨天我硬塞给他半个馍,怕是早就饿晕了。看他那担子,也不像空着,可就是不卖,也不知是咋回事。”

宁瑜心中一动,端起茶碗,走到货郎旁边的条凳上坐下,将另一碗没动过的茶递了过去,温和地说道:“小兄弟,天热,喝碗茶吧。”

货郎身体微微一颤,抬起头,看到宁瑜清澈平和的目光,不像是坏人,又看了看那碗冒着热气的粗茶,喉结滚动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渴望,但最终还是迟疑地摇了摇头。

“放心,没毒。”宁瑜笑了笑,自己先喝了一口,“我看你在这里待了几天了,是遇到什么难处了吗?或许,我可以帮帮你。”

货郎看着宁瑜,嘴唇哆嗦着,眼圈突然就红了。他猛地低下头,肩膀开始轻微地耸动,压抑的、如同受伤小兽般的呜咽声从喉间溢出。他依旧没有去碰那碗茶。

宁瑜没有催促,只是静静地坐着,等待着他情绪平复。

过了好一会儿,货郎才止住哭泣,用袖子狠狠擦了把脸。他似乎下定了某种决心,抬起头,看着宁瑜,用极其沙哑、几乎难以听清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我……我不是哑巴……我……我叫石娃……来自……白石沟……”

在他的叙述和宁瑜后续耐心的引导下,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慢慢呈现出来。

石娃确实是白石沟人。白石沟是个偏僻的小山村,土地贫瘠,村民们大多靠山吃山,或者像石娃这样,农闲时挑着担子走村串乡,卖些针头线脑、火柴肥皂之类的小物件,贴补家用。

石娃家里穷,爹娘早逝,是奶奶一手把他拉扯大的。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石娃就想着多挣点钱,给奶奶买点好吃的,扯块新布做件衣裳。他为人老实勤快,虽然不像有些货郎那样能说会道,但货真价实,童叟无欺,附近村子的人都认得他。

这次出门前,奶奶咳得厉害,石娃把家里仅有的几个铜板都给奶奶抓了药,自己则挑着担子,想着多跑几个村子,多卖点货。担子一头是些杂货,另一头,则放着奶奶熬夜给他纳的几双厚底布鞋,还有一小罐奶奶亲手腌的、他最爱吃的咸菜。奶奶送他出门时,还念叨着:“娃啊,早点回来,奶奶等着你。”

然而,就在三天前,石娃挑着担子,走在一条荒僻的山路上时,遭遇了山洪暴发。那雨来得又急又猛,瞬间山洪裹挟着泥石冲泻而下。石娃拼了命地往高处跑,人是侥幸逃过一劫,但……他那副视若生命的货郎担子,却被汹涌的洪水卷走了!

他眼睁睁看着担子消失在浑浊的洪流中,只觉得天都塌了。那担子里,不仅有他赖以生存的本钱,更有奶奶给他做的鞋,腌的咸菜……那是奶奶的心血,是他的念想!

他在洪水退去的泥泞里疯了似的寻找,找了整整一天一夜,双手刨得鲜血淋漓,最终只找到了一个货筐——就是他现在身边这个。另一个货筐,以及里面的东西,全都不知所踪。

身无分文,货物尽失,石娃觉得没脸回去见奶奶。他不敢想象,奶奶得知消息后该有多伤心,多失望。他觉得自己没用,是个废物。他就这么失魂落魄地走着,不知怎么就走到了这个三岔路口,然后,就再也走不动了。

“我……我没用……我把奶奶的心血都丢了……我没脸回去……”石娃说着,又哽咽起来,双手死死地抓着那只仅存的、空荡荡的货筐,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宁瑜静静地听着,他能感受到石娃那份沉甸甸的自责与绝望。对于这个贫苦的年轻人来说,那副担子不仅仅是一份营生,更是他与奶奶之间情感的纽带,是他对未来的全部希望。担子丢了,仿佛他的人生也失去了重心。

阿翎不知何时也走了过来,她看着悲痛的石娃,眼中充满了同情。她轻轻蹲下身,从随身的包袱里拿出一个还带着体温的馍,递到石娃面前。

石娃看着阿翎纯净的眼神,和她手中那个白生生的馍,愣了一下,眼泪流得更凶了。他颤抖着手,接过馍,低声道:“谢……谢谢……”

宁瑜等他情绪稍微稳定,才开口道:“石娃,担子丢了,固然可惜。但你真的觉得,你奶奶希望你为了这副担子,连家都不回,甚至饿死在外面吗?”

石娃猛地抬起头,茫然地看着宁瑜。

“你奶奶最在乎的,是你这个孙子,平平安安地回到她身边。”宁瑜的声音温和而有力,“钱财货物,都是身外之物,丢了可以再挣。但人若没了,就真的什么都没了。你在这里自责、逃避,让你奶奶在家中日日夜夜担惊受怕,这难道不是更大的不孝吗?”

这番话,如同当头棒喝,让石娃僵住了。他从未从这个角度想过问题。他一直沉浸在丢失担子的痛苦和自责中,却忘了,家里还有一位望眼欲穿的老人在等着他。

“我……我……”石娃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回去吧,石娃。”宁瑜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你奶奶发生了什么,她不会怪你的。家人,就是在你遇到困难时,最能包容你、支持你的人。比起那副担子,你的平安,才是给她最好的礼物。”

石娃怔怔地听着,眼中的绝望和迷茫,渐渐被一种复杂的情感取代,有羞愧,有醒悟,也有了一丝……想要回家的渴望。

中阙:归途的重量

在宁瑜的劝解和茶棚老汉、阿翎的关心下,石娃终于吃下了几天来的第一口食物,喝下了那碗茶。他不再像之前那样死气沉沉,虽然依旧沉默,但眼神里多了些活气。

他决定回家。

宁瑜和阿翎正好也要往那个方向去,便邀他同行。石娃感激地答应了,他收拾起那仅存的一只空货筐,准备背上。

“等等。”宁瑜叫住了他。他走到茶棚外,折了几根粗细均匀的树枝,又向茶棚老汉要了些结实的麻绳。在石娃和阿翎疑惑的目光中,宁瑜手法熟练地将树枝捆绑、固定,竟然在短时间内,仿照着货郎担子的样式,做出了另一头“货筐”的骨架,虽然简陋,但足够结实。

然后,宁瑜从自己的行囊里,取出了一些东西——几包常用的金疮药、一小瓶提神醒脑的清凉油、几块干净的纱布,还有一些耐存放的干粮。他将这些东西,以及一些散碎铜钱,放进了那个新做的“货筐”里。

“这……先生,这使不得!太贵重了!”石娃连连摆手,急得脸都红了。那些药材和铜钱,对他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收下吧,”宁瑜将“货筐”递到他面前,微笑道,“这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你不能空着手回去见你奶奶。这些药材,或许能缓解她的咳嗽;这些铜钱,可以暂时应急。就当是……你这次出门,没有白跑一趟。”

石娃看着宁瑜真诚的目光,又看了看那只被填满的“货筐”,眼圈再次红了。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就要给宁瑜磕头:“恩公!谢谢恩公!石娃……石娃以后做牛做马……”

宁瑜连忙将他扶起:“男儿膝下有黄金,不必如此。记住,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难处,首先要想的是如何解决,而不是逃避。只要人在,希望就在。”

石娃用力地点着头,将这份恩情牢牢刻在心里。他将那只空筐和这只装满心意的“货筐”重新挑在肩上。虽然担子一轻一重,显得有些怪异,但他的腰杆,却比之前挺直了许多。

三人一同上路了。

回白石沟的路,并不好走。有些路段被前几日的山洪冲毁,泥泞难行。石娃熟悉路径,在前面带路,遇到难走的地方,还会回头提醒宁瑜和阿翎小心。

一路上,宁瑜并没有过多地安慰石娃,而是时不时地和他聊些家常,问问他村里的情况,奶奶的身体,或者他平时走村串乡遇到的趣事。起初石娃还有些拘谨,回答得简短。渐渐地,在宁瑜平和的态度引导下,他的话也多了起来。

他说起奶奶纳的鞋底有多结实,说起村里孩子们看到他货郎担子时的欢呼,说起有一次他冒着大雨给一个孤寡老人送去急需的火柴,老人硬塞给他两个热乎乎的鸡蛋……

说起这些的时候,石娃的脸上,会不自觉地露出一丝单纯的笑容。那是对生活的热爱,是人性中朴素的善良在闪光。

阿翎安静地跟在旁边,听着石娃的讲述,看着他的笑容,她也感到很开心。她虽然不能说话,但会用行动表达关心,比如看到石娃额头出汗,会递过去一块干净的手帕;看到路旁有野果,会摘一些洗干净分给大家。

宁瑜看着石娃的变化,心中欣慰。这个年轻人,本质是淳朴善良的,只是一时被巨大的挫折打懵了。只要有人拉他一把,给他一点光和温暖,他就能重新站起来。

途中,他们经过一个小村落。有几个村民认出了石娃,热情地跟他打招呼:“石娃!好些天没见你来了!这次有啥新货色没?”

若是以前,石娃肯定会羞愧地低下头。但这一次,他看了看肩上一轻一重的担子,又看了看身旁的宁瑜和阿翎,鼓起勇气,如实相告:“李婶,王叔……我……我前几天遇到山洪,担子被冲跑了,货……都没了……”

村民们一听,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表示同情。

“哎呀!人没事吧?”

“人没事就好!货没了再置办!”

“石娃你别急,下次来,婶子多买你点东西!”

甚至有人跑回家,拿来了几个鸡蛋、一把青菜,非要塞给石娃。“拿着,回去给你奶奶补补身子!”

石娃捧着这些带着乡邻体温的东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原本以为会遭到嘲笑和嫌弃,没想到得到的却是真诚的关心和帮助。

宁瑜在一旁默默看着,对石娃说:“你看,这世间,还是好人多。你平日与人为善,大家也都记着你的好。所以,不要轻易就被困难打倒。”

石娃重重地“嗯”了一声,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经过一天的跋涉,在夕阳西下之时,远远的,已经能看到白石沟那袅袅的炊烟了。村口那棵熟悉的老槐树,也渐渐清晰。

越是靠近村子,石娃的脚步反而越慢,心情也越发复杂。近乡情怯,他既渴望立刻见到奶奶,又害怕看到奶奶失望的眼神。

就在这时,村口老槐树下,一个佝偻的身影,正拄着拐杖,翘首以盼。花白的头发在晚风中飘动。

是奶奶!

石娃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他再也忍不住,扔下担子,像个小孩子一样,哭着飞奔过去,扑倒在奶奶脚下。

“奶奶!奶奶!我回来了!我对不起您……我把担子弄丢了……”他泣不成声,把这些天的委屈、恐惧和自责都哭了出来。

奶奶用枯瘦的手,颤抖着抚摸着孙子的头,老泪纵横:“傻孩子……傻孩子……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担子丢了就丢了,只要你人平安回来,比什么都强……奶奶就怕你……就怕你出什么事啊……”

祖孙俩抱头痛哭,那场面,让一旁的宁瑜和阿翎也为之动容。

周围的邻居们听到动静,也纷纷围了过来,得知情况后,都是唏嘘不已,但也纷纷安慰石娃。

哭过之后,石娃扶着奶奶,想起了宁瑜和阿翎,连忙向奶奶和乡亲们介绍:“奶奶,是这位宁先生和阿翎姑娘帮了我,要不是他们,我……我可能就回不来了……”

奶奶闻言,就要给宁瑜下跪道谢,被宁瑜赶紧拦住。

“老人家,使不得。石娃是个好孩子,只是一时想岔了。您把他教育得很好,知错能改,懂得感恩,这就比什么都珍贵。”

下阙:新的担子

宁瑜和阿翎被石娃和热情的村民们邀请到家里做客。石娃家果然如他所说,十分清贫,两间低矮的土屋,屋里没什么像样的家具,但收拾得干干净净。

奶奶拉着宁瑜的手,千恩万谢,又要去把家里唯一一只下蛋的老母鸡杀了招待客人,被宁瑜坚决阻止了。

晚上,就着昏暗的油灯,奶奶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她说石娃爹娘去得早,留下这苦命的娃,从小懂事,知道心疼人。说他每次出门,她都提心吊胆,生怕他出事。这次石娃逾期未归,她急得几天几夜没合眼,天天到村口去等。

“东西没了就没了,人回来,我这心里就踏实了。”奶奶反复说着这句话,浑浊的眼睛里,满是失而复得的庆幸。

宁瑜将石娃担子被冲走,以及他们相遇的经过,详细告诉了奶奶,也说了石娃这几日的痛苦和挣扎。

奶奶听着,心疼地直抹眼泪:“这傻孩子……跟他爹一样,死心眼……钻牛角尖……”

第二天,宁瑜和阿翎准备告辞离开。石娃和奶奶,还有不少村民都来送行。

石娃看着宁瑜,眼神坚定地说:“恩公,您的话,我都记住了。我不会再钻牛角尖了。担子丢了,我就再想办法!我有手有脚,总能挣口饭吃,养活奶奶!”

宁瑜欣慰地点点头:“很好。记住,真正的担子,不是肩上那副竹筐,而是心里的责任和担当。只要扛起这份责任,脚下就一定有路。”

他想了想,又从行囊中取出一个小布包,递给石娃:“这里面是一些常见的草药种子,还有简单的种植法子。我看你们村子后面山坡地还算肥沃,光照也好,或许可以尝试种一些。就算不成,也损失不大;若是成了,也算多一条活路。”

石娃接过布包,如同接过一份沉甸甸的希望。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几颗种子,更是恩公对他未来的期许和指引。

“谢谢恩公!我一定好好干!”石娃紧紧攥着布包,用力说道。

离开白石沟,走出一段距离后,阿翎回头望去,还能看到村口那棵老槐树下,石娃搀扶着奶奶,以及那些淳朴的村民,依旧在向他们挥手道别。

阿翎以心念对宁瑜说:“宁哥哥,石娃会好起来的,对吗?”

“会的。”宁瑜肯定地点点头,“经历了这次磨难,他会比以前更加坚强。你看他最后的眼神,那里面已经有了光。只要心里那口气不散,希望就永远不会熄灭。”

他顿了顿,一边走一边对阿翎说道:“这次的事情,看似只是帮助一个落魄的货郎回家,实则也在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人这一生,难免会遇到像山洪一样突如其来的打击,可能会失去重要的东西,可能会陷入绝望。但越是这种时候,越要记得,家是永远的港湾,亲情是最坚实的依靠。逃避和自责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关心你的人更痛苦。”

“其次,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帮助,就像黑暗中的灯火,哪怕再微弱,也能给人带来力量和方向。我们今日帮了石娃,或许明日,他也会用他的方式去帮助别人。这世间的温暖,便是这样传递下去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责任和希望。石娃找回了对奶奶的责任,也就找到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力量。而那包种子,代表的便是未来的希望。只要心怀希望,脚踏实地,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阿翎认真地听着,将这些话都记在心里。她看着走在前面的宁瑜,背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挺拔。她知道,宁哥哥不仅仅是在救人,更是在渡心,用他的方式和智慧,引导着迷途的人找到方向。

阳光洒在乡间土路上,暖洋洋的。路旁的野草挂着露珠,闪烁着晶莹的光。前方的路还很长,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第九十二话 《货郎的担子》 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