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阙:夜半绣声
民国三年,秋雨连绵。
苏州城外三十里,有座荒废多年的沈家绣楼。此楼建于明末,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本是当地望族沈家的宅邸。沈家世代以刺绣为业,尤以独门绝技阴阳绣闻名江南。传闻此绣法能沟通阴阳,预知吉凶,一幅绣品可值千金。
然而自光绪年间沈家最后一位传人沈绣娘暴毙后,绣楼便荒废下来。更诡异的是,每到子夜时分,楼内便会传出幽幽的绣花声,那声音细密绵长,针脚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偶尔还夹杂着女子低低的啜泣,如泣如诉,令人毛骨悚然。
当地村民都说,那是沈绣娘的鬼魂在作祟。更有人说,曾在雨夜看见绣楼窗纸上映出一个正在刺绣的女子剪影,身姿曼妙,手法娴熟。可当好奇者推门而入,楼内却空无一人,只有绣架上未完成的绣品,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光泽。
这夜,秋雨淅沥,两道人影出现在绣楼外的老槐树下。
宁哥哥,你听这雨声里,夹杂着针线穿过绸缎的声音。阿翎竖起耳朵,她今日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月白色的襦裙,发间别着一支银簪,在雨幕中宛如画中仙子。
宁瑜凝神细听,果然在淅沥的雨声中,捕捉到了一缕极细微的声,像是绣花针在布料间穿梭,那声音时断时续,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这不是人间的绣法。宁瑜眉头微蹙,针脚太过均匀,均匀得不似活人所为。而且这绣声中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怨气,怕是有什么未了的心愿。
二人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踏入绣楼。楼内蛛网密布,尘埃满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陈腐的气息。然而令人诧异的是,通往二楼的楼梯却异常洁净,仿佛经常有人走动。
登上二楼,一间绣房出现在眼前。这间绣房与其他房间截然不同,一尘不染,窗明几净。正中摆放着一个紫檀木绣架,上面绷着一幅未完成的《百鸟朝凤图》。丝线色泽鲜艳如新,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莹莹光泽,仿佛昨日才刚刚停针。
好重的怨气。阿翎轻抚绣架,指尖传来刺骨的寒意,这绣品里,锁着一个魂魄。而且...是个修为不浅的魂魄。
突然,绣房内的烛台无火自燃,幽蓝色的火苗跳跃不定,将整个房间映照得鬼气森森。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绣架上的丝线开始自动穿梭,银针上下翻飞,绣的却是一只泣血的杜鹃。那杜鹃眼中滴血,羽毛凌乱,栩栩如生,仿佛随时会从绣品中飞出来。
你们...终于来了...
一个幽幽的女声在房中响起,绣架前渐渐凝聚出一个半透明的女子身影。她约莫二八年华,穿着清末的服饰,面色苍白如纸,手中执着绣花针,每一针落下,都带着深深的哀怨。她的眼神空洞,却透着一股执念。
小女子沈绣娘,在此等候有缘人,已经三十年了。
原来,这沈绣娘是光绪年间苏州最有名的绣女,三岁学绣,七岁成名,十五岁便被选入宫中为慈禧太后绣制寿礼。她最擅长的便是家传绝学阴阳绣,这种绣法传闻能够沟通阴阳,绣出的图案能显吉凶、断生死。
那幅《龙凤呈祥》,我绣到龙眼时,针下的丝线突然变成了黑色。沈绣娘的鬼魂泣诉道,声音凄婉动人,我知这是大凶之兆,但圣命难违,不敢停针。果然,绣成之日,便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之时。
太后震怒,认为是沈绣娘的绣品带来了厄运,赐下毒酒。沈绣娘含冤而死,魂魄不散,依附在她生前最爱的绣品上。这三十年来,她一直在等一个能帮她完成遗愿的人。
我要绣一幅《太平春晓图》,沈绣娘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用这幅绣品镇住这乱世的煞气。此图需以五色灵丝绣制,可调和阴阳,净化怨气。但我一人之力不足,需要二位相助。
就在这时,楼外突然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和犬吠声,火把的光芒透过窗纸映了进来。
快!那妖女肯定躲在里面!一个粗犷的男声吼道,今晚一定要把她拿下!
中阙:阴阳绣谱
十几个举着火把的村民冲进绣楼,为首的是个穿着道袍的老者,手持桃木剑,面色凶狠。他约莫六十岁年纪,三角眼,鹰钩鼻,一看就不是善类。
妖女!还不现形!老道大喝一声,将一道符纸射向沈绣娘。那符纸带着破空之声,显然注入了法力。
宁瑜袖袍一拂,符纸在空中化作飞灰。
这位道长,何必赶尽杀绝。宁瑜淡淡道,目光如电,直视老道。
老道见状,脸色微变:二位是外地人吧?这妖女在此作祟多年,害得附近村落的女子接连暴毙,死时手中都握着绣花针!你们可不要被她蒙蔽了!
沈绣娘的鬼魂凄然道:她们都是想学阴阳绣,却被绣谱反噬而亡。我多次现身劝阻,她们却不听,非要修习那害人的下卷...
阿翎凝神观察老道,忽然道:宁哥哥,这道长身上有股血腥气,不像正道人士。而且他腰间挂着的那个锦囊,里面装的是...人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