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仙侠 > 民间场 > 第一百四十五话 :茶障失心

民间场 第一百四十五话 :茶障失心

作者:喜欢千瓣莲的龙君府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5-11-20 01:14:48

上阙:禅茶失韵

时值谷雨,正是新茶上市的时节。宁瑜行至素有之称的武夷府,此地盛产岩茶,茶山连绵,茶坊林立。然而宁瑜甫一入城,便察觉一股异样的茶息在空气中流转——那并非往日的清雅茶香,而是一股焦躁浮华之气,仿佛有无数未尽的**在茶汤中翻滚。

这日午后,宁瑜信步走入城中最大的天心茶庄。但见茶客盈门,喧哗鼎沸,本该是清心品茗的雅处,此刻却如同市井酒肆。几位茶商模样的客人正在高声竞价,为一斤大红袍争得面红耳赤。

这茶香虽浓,茶气虽足,却总觉得少了些韵味。

李兄所言极是,近来武夷的茶都透着股浮躁,难见真味。

莫非是制茶工艺出了问题?可武夷的制茶手艺向来是天下第一啊!

宁瑜缓步上前,执礼问道:诸位茶友,在下途经此地,见诸位对茶道颇有见解,不知可否请教一二?

几位茶商见宁瑜气度清雅,连忙还礼。其中一位青衫茶商叹道:公子有所不知,我们武夷府向来以茶道精深着称,茶禅一味,自古传承。可这半年来,不知为何,城中茶品都失了往日的韵味,连几位茶艺大家的作品都显得浮华浅薄。

另一人指着茶案上的一杯茶汤道:公子请看,这茶汤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可就是让人觉得心神不宁,仿佛...仿佛少了茶魂。

宁瑜凝神细观,果然如茶商所言。茶汤色泽明亮,香气浓郁,茶叶舒展如生,偏偏缺少了岩茶应有的岩骨花香之韵。更奇特的是,在宁瑜的感知中,这茶汤中缠绕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燥火之气,与他在城中感受到的异样茶息如出一辙。

确实有些蹊跷。宁瑜点头,不知这武夷府中,可还有保持往日水准的茶人?

几位茶商相视苦笑。青衫茶商道:要说真正还保持着水准的,恐怕只有天心岩下的无尘禅师了。他是茶禅寺的住持,只是...只是近来也闭门谢客,据说是在参悟什么茶道至理。

正在说话间,茶庄外忽然传来一阵骚动。但见一个小沙弥急匆匆跑来,对着青衫茶商喊道:李施主,不好了!无尘禅师他...他又在茶室入定了!

众人闻言色变。青衫茶商急忙对宁瑜道:在下李清风,是无尘禅师的俗家弟子。既然公子精通此道,可否随我同去一看?

宁瑜颔首:正该如此。

众人匆匆赶往城外的茶禅寺。但见一座清幽的古寺坐落在天心岩下,寺中古木参天,茶香袅袅。然而本该是禅意盎然的寺院,此刻却笼罩在一片焦灼的气氛中。

禅室之内,一位白眉老僧闭目盘坐,面前茶具整齐,却有一炉茶汤已经煮得沸腾过度,茶香中带着焦糊之气。

师父这样入定已经三日了。小沙弥忧心道,每次醒来都说茶道已失,要重新参悟。可每次参悟,都会陷入更深的长定。

宁瑜上前细看,只见老僧眉宇间凝聚着一股茶气,呼吸微弱,显然心神损耗过度。更让宁瑜注意的是,老僧指尖沾染的茶渍中,竟隐隐透着一丝不祥的火气。

诸位请让开些。宁瑜示意众人退后,随即取出一张清心符,轻轻贴在老僧眉心。符箓触及皮肤的瞬间,竟泛起淡淡的红光。

这是...茶障?宁瑜微微蹙眉。

李清风急忙问道:公子,什么是茶障?

宁瑜凝声道:茶道通禅,若是执念过深,或是沾染了不净之念,便可能产生茶障。轻则损耗心神,重则迷失茶道。看禅师的情况,恐怕是长期接触了某种不祥的茶品。

这时,无尘禅师悠悠转醒,见到众人,虚弱地叹道:老衲无用,又劳诸位费心了。

宁瑜温声道:禅师可是在参悟什么茶道至理?

无尘禅师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异:公子如何得知?

宁瑜指向茶案上摊开的一卷古籍:此卷茶气异常,隐隐有火气流转,想必就是根源所在。

无尘禅师长叹一声,在弟子搀扶下坐起:公子慧眼。此卷乃是我寺祖传的《茶禅一味录》,据说记载着古代茶道的真谛。可惜年深日久,奥义难明。老衲本想将其参透,谁知每每研读,便觉心神焦灼,仿佛有股力量在阻止我...

宁瑜细观那古籍,但见纸质古旧,墨迹斑驳,确实年代久远。然而在那些深奥的文字和图案间,他感知到一股极其古老的意志在流动,那并非邪气,却带着某种警示与考验。

可否让在下一观?宁瑜问道。

无尘禅师点头应允。宁瑜小心展开古籍,指尖轻触墨迹,闭目感应。片刻后,他睁眼道:此卷中蕴含的,是古代茶人对纯正茶道的执念。这些文字本身并无恶意,却因承载了太过纯粹的意念,形成了独特的茶灵。心性不纯者贸然接触,难免被其反噬。

李清风急道:那该如何是好?总不能任由这古籍蒙尘啊!

宁瑜沉思片刻,忽然问道:无尘禅师,您参悟此卷时,用的是何种茶叶?

无尘禅师指向茶罐中的茶叶:这是天心岩特产的大红袍,据说与此卷同出一源。

宁瑜仔细观察那茶叶,只见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确实是上等岩茶。然而...

茶虽好,却多了些东西。宁瑜轻声道,敢问禅师,近来武夷府制茶可有什么变故?

无尘禅师与弟子们相视一眼,都露出诧异之色。李清风答道:公子真是料事如神。说来也怪,这半年来,城中各茶坊所制的茶,虽然外形、香气都与往常无异,可茶道大家们品起来,总觉得多了些火气。

另一弟子补充道:最奇怪的是天心岩上的那株千年茶王树,据说近来都不发新芽了。

宁瑜眼中闪过明悟之色:原来如此。茶道失和,茶灵不显,茶品自然失了真味。要解此局,恐怕得往天心岩走一遭了。

中阙:岩骨花香

天心岩位于武夷山深处,是武夷岩茶的发源地。传说这里的岩石受天地灵气滋养,所产茶叶独具岩骨花香之韵。

宁瑜与无尘禅师、李清风等人来到天心岩下,但见奇峰耸立,云雾缭绕,岩壁上刻着历代茶人留下的题咏。然而本该是灵气充沛的圣地,此刻却笼罩在一片燥热之气中。

半年前开始,茶王树就停止生长了。守山的老茶农叹道,以往这时候,茶王树早已新芽满枝,现在却...唉!

宁瑜仔细观察茶王树,发现这株千年古茶树虽然枝叶茂盛,但新芽确实稀少。更让他注意的是,茶树周围弥漫着一股与古籍中相似的燥火之气,只是更加浓烈。

茶王树不是不生长,而是灵气受阻。宁瑜断言,武夷府的茶道流转出了问题,连带着茶王的灵气也被阻滞。

无尘禅师忧心道:这可如何是好?茶王树可是我们武夷茶道的根本啊!

宁瑜在茶王树下缓步踱行,忽然驻足在一块石碑前。碑上刻着古代茶人陆羽的《茶经》摘录,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他的注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无尘禅师,您可知道古代制茶,除了工艺、火候外,还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无尘禅师沉思片刻,忽然眼睛一亮:公子这一问,倒是提醒了老衲。祖辈相传,古代制茶讲究天地人合——采天地灵气,融制茶人心。要在特定的时辰,怀着特定的心境,还要...还要以茶人之魂与茶叶相通。

正是如此。宁瑜点头,现代制茶只重技艺,却忘了与茶灵沟通的心法。久而久之,茶道自然失和。

他转向众人:要重振茶道,唤醒茶王,必须按照古法,重新制作一批能够贯通天地灵气的茶叶。

李清风为难道:可是古法失传已久,如何重现?

宁瑜微微一笑,取出寺中的《茶禅一味录》:古法就在其中,只是需要有人能够领悟。

接下来的三日,宁瑜与无尘禅师等人闭门研读古籍。这卷《茶禅一味录》果然玄妙,不仅记载了各种制茶秘法,更暗含禅茶至理。只是其中关键之处多有玄机,需要用心参悟。

采茶于晨露未曦之时,制茶于心如止水之境,融天地灵气,通茶人之魂...无尘禅师念着古籍上的文字,眉头深锁,这些要求实在太过玄妙。

宁瑜却道:既然古人有成例,必有其道理。我们不妨一试。

第一关是采茶。按照古法,必须在寅时阴阳交替之时,选取茶王树上最鲜嫩的一芽一叶,且不能见日光。这夜寅时,众人提着特制的竹篮,登上天心岩。但见月华如水,云雾缭绕,正是采茶的好时辰。

然而就在采茶将成之时,忽然狂风大作,茶枝乱颤,好不容易选定的茶芽险些被吹落。

这是...无尘禅师大惊。

宁瑜凝神感应,沉声道:是茶灵在考验我们。古法制茶,必先得茶灵认可。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玉瓶,将月下采集的百花露水洒向空中,同时朗声吟诵古籍上记载的《请茶灵偈》。说也神奇,露水洒出后,狂风立止,茶芽竟然自行落入竹篮之中。

第二关是萎凋。古法要求必须在竹筛上自然萎凋,不能见强光,不能遇浊气。众人在茶室中小心伺候,调节温度湿度。待到茶叶软化,正好达到最佳状态。

最难的第三关是融通心魂。按照古籍记载,制茶者必须将自身的精神意念融入茶叶,与茶灵相通。这一步无人能够代劳,只能由主制者完成。

无尘禅师年事已高,连日劳累已显不支。李清风等弟子修为尚浅,难以胜任。正在为难之际,宁瑜忽然道:或许可以借古籍之力。

他让无尘禅师将古籍摊在案上,众人围坐四周。宁瑜则取出一方素净的茶盘,将采摘的茶青一一摆放。

诸位请静心凝神,回想茶道之妙,感受茶禅之韵。宁瑜说着,双手轻按古籍,开始吟诵一段古老的茶偈。

随着茶偈的响起,古籍上的文字竟然开始发光,一道道茶韵如清泉般从书中流出,汇入茶青。更神奇的是,在场的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的心神与那茶青产生了奇妙的联系,仿佛能够感知到茶叶在萎凋、杀青、揉捻、烘焙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七个时辰后,茶偈声止。茶盘中的茶叶已经制成,条索紧结,色泽乌润,散发着淡淡的兰花香。

成了!无尘禅师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祖辈记载的通灵茶

然而宁瑜却微微摇头:还差最后一步——开汤见性。

下阙:茶禅一味

开汤见性,是古法制茶最玄妙的一步。按照古籍记载,必须在月圆之夜的子时,以通灵茶冲泡一壶茶禅一味汤,引动天地灵气,为茶叶开光。

月圆之夜,茶禅寺中烛火通明。宁瑜等人沐浴更衣,肃立在茶王树下。寺外,闻讯而来的武夷茶人挤满了庭院,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这个重要时刻。

子时将至,宁瑜取出新制的通灵茶,在李清风煮水的同时,无尘禅师摆开茶具。

时辰到!宁瑜执壶在手,注入恰到好处的山泉,开始在茶海中冲泡。

茶叶入水的瞬间,奇异的事情发生了——茶香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空中流转生辉,仿佛自有生命。宁瑜手法如行云流水,时而高冲,时而低斟,茶香间隐隐有风雷之声。

更让人惊叹的是,随着茶艺的进行,寺中的茶王树竟然开始泛出淡淡的光华。那光芒越来越盛,最终化作一道光柱,直冲云霄。

就在这时,异变突生!一道红光忽然从古籍中冲出,直扑宁瑜而来!

是茶障!无尘禅师惊呼。

原来这茶障是古籍中积存的执念所化,一直潜伏在侧,等待时机。此刻见通灵茶将成,便要作最后一搏。

宁瑜却不慌不忙,茶壶一转,冲出一道玄妙的茶汤。水柱在空中化作清泉,将红光牢牢罩住。

执念成障,终究是镜花水月。不如皈依正道,助成茶道。宁瑜朗声道。

那红光在清泉中挣扎片刻,终于化作一缕青烟,融入茶汤。说来也怪,得了这缕青烟,茶汤顿时更加澄澈,仿佛活了过来。

当最后一滴茶汤斟入茶盏,整壶茶禅一味汤大放光明。盏中的茶汤竟然呈现出七彩光华,茶香弥漫整个寺院,连院外的茶人都闻到了这异香。

茶王显灵了!守山老茶农激动地跪拜。

在众人惊叹的目光中,茶王树上的新芽竟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瞬间满枝新绿。更神奇的是,所有在场的人都感觉心神一清,往日品茶时的浮躁感一扫而空。

无尘禅师老泪纵横,对着茶王树深深叩拜:多谢茶王点拨,弟子明白了!茶道之妙,贵在通灵。茶叶不过是媒介,真正的韵味来自天地,来自禅心啊!

宁瑜放下茶壶,微笑道:茶道已通,从此武夷府的茶品当更上一层楼。

次日,无尘禅师用通灵茶重新参悟《茶禅一味录》。说也神奇,这一次研读如有神助,不但将古籍参透,更领悟了许多失传的茶道。

而李清风等年轻一辈的茶人,在用通灵茶品茗时,也都感觉心境如洗,对茶道的理解比往日深刻了许多。

一月后,武夷府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茶会。与会的茶品全部是用通灵茶制作,每一泡都灵气盎然,品者无不叹为观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宁瑜与无尘禅师合作的一泡岩骨花香,茶汤变化万千,意境深远,被誉为此生难得一见的仙品。

临别之日,无尘禅师将参悟完整的《茶禅一味录》抄录了一份赠予宁瑜:公子大恩,无以为报。这卷古籍记载的不仅是制茶之法,更是通天达地之道,望公子善加利用。

宁瑜郑重接过,忽然心有所感,问道:无尘禅师可知道这古籍的作者是谁?

无尘禅师摇头:寺中只说是古代一位茶仙,具体名讳却是不知。

这时,守山老茶农忽然插话:老朽听祖辈说过,这位茶仙好像姓卢,名仝,是唐代的一位高人。

宁瑜闻言一震:可是那位七碗茶歌的卢仝?

正是。老者点头,传说他不仅是诗人,更是茶道大家。晚年在此地得道,留下这卷古籍。

宁瑜恍然。原来这武夷府的渊源,竟与那位着名的茶仙有关。诗茶相通,难怪此地的茶道如此特殊。

离开武夷府时,正值谷雨。满山茶树与云雾交织,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宁瑜行出很远,还能闻到风中传来的淡淡茶香,听到茶寺中传来的朗朗诵经声。

他怀中那卷《茶禅一味录》微微发热,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那位茶仙诗人的智慧与超脱。

茶叶通灵,禅茶一味。这茶香中的天地至理,或许才是卢仝真正想要传达的真谛。而那片新绿的茶山,正在春雨中茁壮成长,预示着茶道的光明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