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帷幄运筹,暗室不欺
银珠刚制定完短期与中长期规划,电话铃声便再次响起,打破了夜晚书房的宁静。她看了一眼座钟,时针已指向九点。会是谁呢?她心中微感诧异,拿起了听筒。
“喂,您好?”
“银珠啊,是我,阿爸。”电话那头传来郑汉采温和而略显疲惫的声音。
“阿爸!”银珠立刻放下笔,调整了一下坐姿,语气变得轻快而关切,“您还没休息?在赶稿子吗?听起来有点累。”
“呵呵,刚写完一个章节,起来活动一下,泡杯茶,想着你这个时间可能刚从图书馆回来,就打个电话问问。”郑汉采的声音里带着笑意,能听出他对女儿的牵挂,“最近怎么样?家教、功课,还有你那个翻译的活儿,忙得过来吗?别太辛苦,身体最重要。”
“我挺好的,阿爸别担心。”银珠心里一暖,详细地汇报起来,“家教很顺利,秀彬那孩子很用功,进步也快。金教授那边的文献翻译初稿已经交了,教授挺满意的,说以后有类似的活儿可能还会找我。另外,还有个好消息,《文学思想》的金编辑刚来过电话,我那篇《微光》被留用了,下一期就能刊登。”
“真的?太好了!”郑汉采的声音顿时提高了八度,充满了由衷的喜悦,仿佛是自己得了大奖一样,“我们银珠真是了不起!学业没落下,写作也没丢,还能靠翻译赚钱!阿爸真为你骄傲!”激动之余,他忍不住轻轻咳嗽了几声。
“阿爸,您才要注意身体,听您咳嗽,是不是又熬夜了?”银珠的关切溢于言表,“写作虽然重要,但也得张弛有度。茶泡得浓不浓?晚上喝太浓的茶影响睡眠。”
“没事没事,就是一点点,可能是刚才说话太急了。”郑汉采连忙解释,心里为女儿的细心感到妥帖,转而问道,“对了,金编辑打电话来,就为说留用的事?”
“哦,不止。他还给了我一个新的工作机会。”银珠将文学翻译项目的事情向父亲说了一遍,“……大概就是这样,我觉得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虽然时间紧点,但我想挑战一下自己。”
郑汉采认真听完,沉吟道:“文学翻译……这确实不容易,比创作有时更考验功力,既要吃透原文,还要在韩文里找到最贴切的表达,尤其是要传达出神韵。我们银珠有信心是好事,但也要量力而行,别把自己逼得太紧。稿费方面,杂志社应该还算公道吧?”
“金编辑说按千字算,价格比普通投稿优厚不少。我觉得主要是机会难得。”银珠回答,然后顺势将话题引向更深层的思考,“说起来,阿爸,通过做翻译,接触不同领域的资讯,我越发觉得,开阔眼界、获取高质量的信息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很快。”
郑汉采表示赞同:“是啊。就像我写东西,也不能总闭门造车,需要了解社会百态,读者在想什么。你欧妈……唉,她倒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听到的净是些捕风捉影、急功近利的东西。”他的语气里透出一丝无奈。
银珠心中一动,知道切入正题的机会来了。她放慢语速,用一种探讨而非说教的语气说:“阿爸,说到这个,我最近在图书馆看一些经济类的报刊和学术期刊,不只是为了翻译,自己也有些兴趣。我发现很多学者和分析师都在讨论一个现象,觉得挺有道理的,想跟您聊聊。”
“哦?什么现象?你说说看。”郑汉采来了兴趣。他深知女儿早慧且思虑周密,她的看法往往有其见地。
“就是关于‘过热’和‘泡沫’。”银珠选择着词汇,力求清晰易懂,“您看啊,从八十年代末到现在,特别是汉城奥运会之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确实很快,股市、房地产都很热,很多人赚了钱。这就像……就像烧一壶水,水开的时候,蒸汽顶得壶盖噗噗响,看起来热气腾腾,很有声势。”
“这个比喻形象。”郑汉采点头,喝了口茶,“然后呢?”
“但有些学者担心,炉子里的火是不是烧得太旺、太急了?或者说,壶里的水本身并没有增加那么多,但蒸汽(也就是表面的繁荣)却显得过于夸张。”银珠继续深入,“他们指出,很多公司的股价涨得非常高,但仔细看它们的实际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并不足以支撑这么高的价格。还有很多资金涌入了房地产,导致地价、房价飞涨,普通人买房越来越难。这种依靠债务和投机吹起来的繁荣,被他们称为‘泡沫’。”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郑汉采似乎在消化女儿的话。“泡沫……意思是,看起来很美,但很脆弱,随时可能破掉?”
“是的,阿爸。就像吹肥皂泡,吹得越大,越容易‘啪’一下碎掉,留下一地水渍。”银珠肯定道,“这些学者警告说,目前这种高增长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企业负债率过高、银行不良贷款可能增加、国际收支失衡……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投资者信心动摇,泡沫就可能被刺破,引发连锁反应,比如股价暴跌、企业倒闭、失业增加等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