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傍晚,金浦国际机场的抵达大厅灯火通明,人流熙攘。银珠提前半小时到达,与早已等候在此的金成焕及其父亲金医师会合。金医师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眼神温和中透着干练,穿着一身得体的深色西装,见到银珠,便微笑着点头致意。
“金医师,成焕学长,晚上好。”银珠上前一步,微微鞠躬问好,态度恭敬而不失大方。
“银珠同学,辛苦你跑一趟。”金医师声音温和,“这次接待,成焕主要负责行程协调和后勤,学术交流和语言沟通方面,就要多倚重你了。”
“您太客气了,我会尽力做好。”银珠沉稳地回答,目光扫过手中准备好的接机牌(上面用中韩文写着欢迎词和专家名字)以及日程表,确保万无一失。
金成焕在一旁补充道:“银珠,别紧张,林教授他们都很随和。主要是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专业性。”
“我明白。”银珠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将状态调整到最佳。
不久,来自台北的航班旅客开始陆续走出闸口。银珠眼尖,很快根据金成焕提供的照片,认出了走在队伍前面、气质儒雅的林教授一行五人。她立刻举起接机牌,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微笑。
金医师和金成焕也迎了上去。双方见面,一番热情的寒暄。银珠站在金医师侧后方半步的位置,在金医师用韩语表达欢迎后,立刻用清晰流利的中文进行翻译:
“林教授,各位专家,晚上好!欢迎来到汉城!这位是本次交流活动的主办方,金世焕医师。金医师代表诊所和汉城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对各位的远道而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她的翻译准确流畅,语速适中,瞬间吸引了林教授等人的注意力。林教授看起来六十岁左右,精神矍铄,他有些惊讶地看了看银珠,又看向金医师,用带着闽南口音的中文笑道:“金医师太客气了!感谢您的盛情邀请。这位小姑娘中文讲得很好啊!是贵诊所的翻译吗?”
金医师通过银珠的翻译听懂了大意,笑着回答道(由银珠转译):“林教授过奖了。这位是郑银珠同学,目前就读于汉城大学医学院一年级,在中医药和语言方面很有天赋,这次特意请她来协助我们的交流工作。”
银珠将金医师的话准确翻译给林教授,并补充了一句道:“林教授,您的航班还顺利吗?旅途劳累,我们已经准备了车辆,先送各位到下榻的酒店休息。”
“顺利,顺利!小姑娘安排得很周到。”林教授满意地点点头,对银珠的应变能力表示赞赏。
接下来的接机流程十分顺畅。银珠协助办理入住,简单介绍了未来三天的行程安排,并解答了专家们关于天气、饮食等琐碎问题。她表现得落落大方,言谈举止既专业又体贴,让金医师父子暗自点头。
周一一大早,交流活动正式拉开帷幕。第一站是参观金氏中医诊所。银珠全程陪同,在参观诊疗室、药房、煎药区时,负责将金医师的介绍精准地翻译给台湾专家,同时将专家们的提问和建议及时反馈。遇到一些非常专业的中医术语,她都能凭借之前的充分准备准确译出,甚至还能就某些药材的炮制方法或仪器原理进行简要的补充说明,展现出扎实的知识储备。
“郑同学,”休息间隙,一位相对年轻的台湾专家,姓陈的博士好奇地问银珠,“你还在读医学院一年级,怎么会对中医,特别是中文的专业术语掌握得这么熟练?”
银珠礼貌地回答:“陈博士,我从小对语言和医学都比较感兴趣。之前有幸为金医师的诊所做过一些文献翻译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而且,我认为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并非对立,了解不同医学体系的思想,对拓宽临床思路很有帮助。”
“很有见地!”陈博士赞叹道,“现在像你这样有想法的年轻医学生不多见了。”
林教授也在一旁听到了,对金医师说:“金医师,您这位‘编外员工’可是个宝贝啊!汉城大学医学院的高材生,又能贯通中西,未来不可限量。”
金医师脸上有光,谦虚了几句,但看向银珠的眼神更加满意。
周二的学术研讨会是重头戏。会议在汉城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的一间会议室举行,规模不大,但与会者都是业内资深人士。银珠坐在会场一侧的翻译席上,面前放着笔记本和术语表。专家们报告时,她专注地听着,快速浏览着幻灯片上的韩文摘要,同时大脑飞速运转,记忆关键点和逻辑链条。
到了自由讨论环节,真正的挑战开始了。各位专家思维碰撞,提问和回答都非常迅速,涉及的概念也更加深入。银珠全神贯注,耳朵捕捉着每一句话,大脑如同高速处理器,瞬间完成语言转换和意义重构,然后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进行交替传译。她偶尔会遇到一两个极其生僻的术语,会迅速瞥一眼手边的资料或凭借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确保交流的顺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