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山雨欲来风满楼
父亲入围白潮文学奖的喜悦,像一阵温暖强劲的春风,吹散了郑家持续数月的阴霾。接下来的几周,家里的气氛明显轻松了许多。郑汉采精神焕发,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朴贞子虽然对银珠仍有芥蒂,但面对丈夫即将到来的可能荣誉和实实在在已经改善的稿费条件,也不再轻易发作,转而热衷于对外炫耀“我们家作家”的成就;连带着银珠在学校的日子,也少了些来自家庭的后顾之忧。
时间悄然滑入深秋,校园里的银杏树已褪尽金黄,只剩下遒劲的枝干指向天空。银珠和李胜美都升入了大学五年级,课程相对减少,但临床实习和毕业课题的压力随之而来。明元也成了大三的学生,课业更加繁重。
一个周五的下午,银珠和胜美刚结束一堂关于心血管疾病前沿治疗的讲座,并肩从教学楼里走出来。天气阴沉,北风呼啸,卷起地上的落叶,带来刺骨的寒意。
“这天气,真是说变就变,感觉冬天一下子就来了。”胜美裹紧了驼色的羊绒大衣,呵出一口白气。自从家里度过那次破产危机后,胜美身上的傲气磨平了不少,待人接物多了几分沉稳,和银珠的关系也愈发自然亲近。
“是啊,今年冬天好像来得特别早,也特别冷。”银珠点头附和,她穿着件半旧的羽绒服,但身姿挺拔,并不显臃肿。她看了眼胜美,关切地问道:“你阿爸公司那边,最近怎么样?缓过来了吗?”
胜美轻轻叹了口气,眉头微蹙道:“算是暂时稳住阵脚了吧。那笔救命钱让公司避免了清算,但伤筋动骨是免不了的。裁掉了一些员工,业务也收缩了很多。我阿爸说,现在就像是重症病人刚抢救过来,还在ICU里观察,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再次恶化。” 她的语气里带着与这个年龄不符的忧虑,“而且,最近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听说又有很多中小企业撑不住了,银行催债催得紧,国际上的金融消息也越来越吓人。”
银珠心中一动,知道胜美口中的“坏消息”,正是97年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前兆。她前世模糊的记忆和今生的理性分析都告诉她,真正的风暴尚未开始。
“看来经济环境确实还在恶化。”银珠斟酌着词句,既不能显得未卜先知,也要提醒朋友,“这种时候,现金流最重要。家里尽量保持足够的现金储备,应对可能更困难的时期。”
“嗯,我阿爸也是这么说的。”胜美点点头,带着一丝感激看向银珠,“说起来,还要谢谢你上次提醒我关注那些政策信息,虽然最后是靠客户回款渡过的难关,但多了解些总没坏处。我现在也习惯每天看看财经新闻了,不像以前,只觉得这些离我很远。”
“我们能做的有限,但保持清醒,做好准备,总比盲目乐观要好。”银珠微笑道。她能感觉到胜美的成长,这种在逆境中的成熟,未必是坏事。
两人走到岔路口,胜美要去图书馆查资料,银珠则打算回公寓整理讲座笔记。分开前,胜美像是突然想起什么,说道:“对了,银珠,明元最近好像特别用功,我几次在法学院的自习室碰到他,他都在啃那些厚厚的经济学和商法书籍,还跑来问我们经管学院的同学问题。他说是兴趣,但我看他那劲头,可不像只是兴趣那么简单。”
银珠听了,心里明白。明元这是在为他和胜美的未来做更实际的准备。经历了胜美家的风波,他恐怕更坚定了要快速成长、拥有保护所爱人能力的决心。她笑了笑,为东森的担当感到欣慰:“明元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随他去吧,只要不影响主业就行。”
回到公寓,银珠打开台灯,温暖的光线驱散了室外的阴冷。她摊开笔记,却有些心绪不宁。胜美的话和最近新闻里日益密集的负面报道,让她无法忽视那股正在逼近的寒流。她起身,从书桌抽屉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文件夹,里面是她整理的关于国际金融市场、韩国外债状况、企业负债率等数据的剪报和分析笔记。
她仔细翻阅着,眉头越皱越紧。迹象越来越明显了:外汇储备消耗过快,短期外债比例过高,资产泡沫严重……“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古诗清晰地浮现在她脑海中。她知道,父亲文学奖带来的喜悦和暂时的经济改善,可能无法完全抵消这场即将到来的、席卷全国的风暴的冲击。尤其是欧妈朴贞子,她的乐观情绪是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上的,一旦外部环境剧烈恶化,她很可能会再次陷入恐慌,甚至变本加厉。
想到这里,银珠拿起笔,开始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财务计划。她之前已经将大部分高风险投资获利了结,转为定期存款、黄金和部分美元资产。现在,她考虑是否要进一步增加现金持有比例,进一步增加黄金储备,前面陆陆续续已经买了3000克了,甚至提前赎回一些短期内到期的、收益率较低的稳健型理财产品,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比如银行挤兑、市场流动性枯竭)。确保个人财务的绝对安全,是她能够从容面对一切变故的底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