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我悟性逆天,在雪中修仙无敌 > 第25章 我以我道撼天门

徽山,并非一座雄奇险峻的山峰,而是江南水乡中一片起伏的丘陵,山势平缓,林木葱茏,溪流环绕。然而,其名声之盛,却远超许多名山大岳。无他,只因那座闻名天下的上阴学宫,便坐落于此。

学宫并非宗门,不授武艺,只传圣贤文章,明经义,辨道理。但千百年来,自这里走出的读书人,或入朝为官,辅佐君王;或着书立说,教化万民;更有那以胸中浩然气,养出无双剑意、言出法随的儒道大家。可以说,离阳王朝的文脉气运,有相当一部分系于此地。

李长青行至徽山地界时,已是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雨水并未阻挡学子文士们的热情,通往学宫的青石路上,依旧可见撑着油纸伞、身着儒衫的身影匆匆而行,或独自吟哦,或三五成群,辩论之声不绝于耳。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郁到化不开的文运之气,以及无数读书人念头交织形成的独特“场域”。这股力量,不同于武道的刚猛,也不同于道法的自然,更不同于佛门的慈悲,它中正平和,却又带着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大愿力与规则约束感。

“不愧是文脉汇聚之地。”李长青撑着一把路上随手买的普通油纸伞,漫步雨中,感受着这股独特的气息。他的金丹在这文运之气的浸润下,并未被压制,反而微微震颤,似乎在与这股迥异的力量进行着某种深层次的交流与印证。

他的神识悄然蔓延,覆盖了整个徽山区域。他“看”到了学宫之内,一座座藏书楼阁,无数典籍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看到了讲堂之上,白发大儒引经据典,台下学子如痴如醉;也看到了学宫深处,几股尤为浩大精纯的浩然之气,如同定海神针般,支撑着这片文运天地。

其中一股,气息最为奇特。它并非最强,却最为纯粹,带着一种“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圆满意蕴,隐然已触摸到了此方世界儒道的极致。其源头,就在学宫后山,一座简朴的草庐之中。

“轩辕敬城……”李长青心中了然。那位被誉为儒家圣人,却因家族牵绊、情义所困,最终选择与老祖轩辕大磐同归于尽的悲情人物。

他对此人倒是存有几分敬意。能以儒道修为,强行叩开天门,虽功亏一篑,但其心志之坚,对“道”的追求之纯粹,实属罕见。

李长青并未直接前往学宫,也未去打扰那位草庐圣人。他如同一个真正的游学士子,在徽山脚下的集镇住了下来,每日里或是流连于书肆,翻阅那些流传广泛的经史子集;或是寻一处临水的茶馆,听着周围的学子们高谈阔论,争论经义。

他虽不言不语,但偶尔流露出的见解,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也往往能直指核心,发人深省,引得周围学子侧目。只是他气质普通,衣着朴素,众人也只当他是某个家境贫寒却颇有才思的寒门士子,并未过多联想。

这一日,学宫举办一场大型的“经筵辩难”,由几位德高望重的大儒主持,各方学子皆可登台阐述自家学问,相互诘难。这是上阴学宫的传统,意在碰撞思想,砥砺学问。

李长青也随着人流,来到了学宫前的巨大广场。广场之上,早已人山人海,高台之上,几位大儒正襟危坐,台下学子们摩拳擦掌,气氛热烈。

辩难很快开始,各方学子引经据典,唇枪舌剑,围绕着“性善性恶”、“王道霸道”、“理气之争”等经典议题展开激烈辩论。台上大儒时而点评,时而发问,将气氛不断推向**。

李长青站在人群外围,静静听着。这些辩论,在他听来,大多拘泥于文字表面,纠缠于先贤语录,虽不乏真知灼见,但终究未能跳出固有的框架。

直到一位身着洗得发白儒衫、面容清癯的中年士子登台。他并未引用太多经典,只是从自身所见所闻、从百姓疾苦出发,阐述了一套“经世致用”、“民贵君轻”的理念,言辞朴实,却直指时弊,充满了对苍生的悲悯与对现实的批判。

他的观点,与学宫主流推崇的“存天理、灭人欲”、“恪守礼法”的朱理学派格格不入,顿时引来了众多守旧学子的围攻。

“荒谬!圣人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乃天地伦常!岂可妄言民贵君轻?”

“尔等之言,近乎异端邪说,动摇国本!”

面对如潮的抨击,那中年士子虽势单力薄,却毫无惧色,据理力争,言辞愈发犀利。

高台之上,几位大儒眉头微皱,显然对此等“离经叛道”之言也有所不满。

李长青看着台上那孤身奋战的身影,又看了看周围那些满脸义愤、却大多只是人云亦云的学子,轻轻摇了摇头。

学问之道,贵在求真,贵在践行。若只知死守章句,脱离实际,那与刻舟求剑何异?

就在这时,一名显然出身权贵、气焰嚣张的年轻学子,见说理不过,竟开始进行人身攻击,讥讽那中年士子出身寒微,不识礼数,所言皆是“穷酸迂腐之见”。

中年士子脸色涨红,气得浑身发抖,却因不善口舌之争,一时语塞。

场下响起一阵哄笑。

那权贵学子愈发得意。

李长青眉头微蹙。

他本不欲插手这凡俗学问之争,但见此情景,心中亦生出一丝不悦。

学问高低,岂能以出身论?这般行径,已失读书人本心。

他并未出声,只是目光平静地看向那名权贵学子。

就在他目光落下的瞬间,那正趾高气扬的权贵学子,忽然感觉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重压力笼罩全身!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他,有无数的声音在拷问着他的内心!

他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自己平日欺男霸女、不学无术的种种行径,一股强烈的羞愧、惶恐、自我怀疑的情绪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

“我……我……”他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却发现自己那些引以为傲的家世、财富,在此时显得如此苍白可笑!在真正的道理面前,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赤身**的小丑!

“噗通!”

众目睽睽之下,那权贵学子竟双腿一软,直接瘫跪在地,脸色煞白,汗出如浆,嘴唇哆嗦着,再也说不出一个字来!

全场哗然!

所有人都莫名其妙,不明白这嚣张的纨绔子弟为何突然如此失态?

只有高台之上,那几位修为精深的大儒,以及学宫后山草庐中的轩辕敬城,似有所觉,目光骤然变得锐利,齐齐望向人群外围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布衣少年!

是他!

虽然没有任何气机波动,但那种直指本心、引动他人内心善恶之念的玄妙力量,绝非寻常!

轩辕敬城更是心中剧震!他钻研儒道一生,追求那“诚意正心”、“知行合一”的至高境界,深知要做到如此不着痕迹、直指人心的地步,是何等艰难!此子对“心性”的把握,已然超乎了他的理解!

李长青并未理会那些投来的惊疑目光。他看了一眼台上那名因对手突然崩溃而有些茫然的中年士子,微微颔首,随即转身,撑伞离去。

经筵辩难,因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暂时中断。

而关于一个神秘布衣少年,仅凭一个眼神便让权贵学子心防崩溃、当众出丑的传闻,迅速在徽山学子间流传开来,为其本就神秘的形象,再添一抹传奇色彩。

是夜,月明星稀。

李长青并未回客栈,而是信步登上了徽山一处僻静的山崖。从此处望去,整个上阴学宫尽收眼底,灯火零星,书声隐约,文运之气在月光下如同氤氲的紫气,缓缓流淌。

他负手而立,感受着这汇聚了千年文运的磅礴力量。

他的金丹,在这文运长河的冲刷下,光芒流转,其上的道纹似乎变得更加清晰、复杂。儒家的“秩序”、“规则”、“浩然”之意,与他金丹大道追求的“自在”、“超脱”、“永恒”看似相悖,实则又有相通之处。

万法同源,皆是对“道”的探索,只是路径不同。

“道,可道,非常道……”他轻声吟诵着道德真言,周身气息与这文运之气、与这天地自然,渐渐融为一体。

就在他心神沉浸于这种玄妙感悟之时。

一个温和而苍老的声音,在他身后不远处响起:

“小友观此山河文运,心中可有道?”

李长青并未回头,已知来人是谁。

他依旧望着远方,淡然回道:“道在脚下,亦在心中。何须观,何须问?”

来人正是轩辕敬城。他不知何时已来到山崖,身着普通布衣,如同一个寻常的老儒生。他走到李长青身旁,与他并肩而立,望向同样的方向。

“好一个‘何须观,何须问’。”轩辕敬城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一丝感慨与沧桑,“老夫在此守了半生文运,读了万卷诗书,却始终未能真正‘得道’。可见,道,并非在外,而是在内。”

李长青转头,看向这位儒家圣人。他能看到对方体内那精纯浩瀚的浩然之气,已臻至大成,却也看到了那气息深处,缠绕着无数沉重的因果丝线,有家族的,有情感的,有责任的……这些丝线,如同一道道枷锁,将他牢牢束缚在此地,让他无法真正超脱。

“道在内,亦需行在外。”李长青平静道,“前辈心有牵挂,故道有滞碍。”

轩辕敬城闻言,浑身一震,眼中露出复杂之色。他沉默良久,才长叹一声:“是啊,心有牵挂……终究是放不下。”

他看向李长青,目光深邃:“小友之道,圆融自在,超然物外,令老夫羡慕。不知小友之道,可能……撼动那天门?”

他所说的天门,并非实指,而是那冥冥之中,束缚此方世界生灵,难以真正超脱飞升的无形壁垒。

李长青闻言,抬头望向那无尽星空,眸中仿佛有金色道纹一闪而逝。

他并未直接回答,只是淡淡一笑。

“我有一粒金丹,藏于紫府。”

“我有一缕神念,可游太虚。”

“我自红尘来,欲往青冥去。”

“何须撼天门?我道……自成天。”

话音落下,他周身气息陡然一变!不再是之前的平淡内敛,而是一种凌驾于万物之上、俯瞰众生的超然与威严!虽然只是一闪而逝,却让身旁的轩辕敬城心神俱震,仿佛看到了一尊端坐于九天之上的道尊!

那并非力量的压迫,而是生命层次、是“道”的层面的绝对差距!

轩辕敬城呆立原地,脑海中不断回荡着“我道自成天”五个字,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自成天!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境界!

他追求一生,不过是想叩开天门,求得一线超脱之机。而眼前这少年,竟已走上了自成天地、不假外求的道路!

良久,轩辕敬城才从震撼中回过神来,对着李长青,郑重地躬身一礼。

“听君一席话,胜读百年书。老夫……受教了。”

这一礼,并非因为力量,而是因为“道”。

李长青坦然受之,随即气息恢复平淡,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

“前辈之道,在于守护,在于承担。亦是大道一种,无需妄自菲薄。”他平静说道。

轩辕敬城直起身,脸上露出一丝释然的笑容。他知道,自己的路已定,无法更改,也无须更改。能在最后时刻,得见如此超脱之道,已是幸事。

“多谢小友。”他再次道谢,随即转身,步履蹒跚地走下出崖,身影消失在夜色之中,仿佛了却了一桩最大的心事。

李长青望着他离去的背影,知道这位儒家圣人,恐怕离那最终兵解、强行叩天门的日子,不远了。

他收回目光,再次望向星空。

金丹在体内缓缓旋转,与周天星辰隐隐呼应。

徽山文运,轩辕之道,皆已印证。

此行不虚。

接下来,该去那太安城看一看了。

看看那离阳的国运,那赵家的天子,又是何等光景。

他一步踏出,身影自山崖消失,融于夜风之中。

我以我道撼天门?不,我道即是天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