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京城的夏日,雨水渐多。
连日的阴雨让运河水位上涨,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
这本是寻常事,但今年,情况似乎有些不同。
朝堂之上,一份来自江南道的八百里加急奏报,让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奏报称,因上游连降暴雨,江水暴涨,已有数处堤坝出现险情。
若再持续降雨,恐有溃堤之患,下游百万亩良田及数十万百姓危在旦夕。
龙椅上的皇帝眉头紧锁,将奏报传阅众臣。
“众卿家,有何良策?”
工部尚书率先出列,所言无非是加派人手加固堤防、疏散百姓等老生常谈。
户部尚书则面露难色,言及国库空虚,大规模征调民夫、加固堤防所需银钱甚巨。
几位阁老也是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却拿不出切实有效的应急良策。
皇帝的脸色愈发阴沉。
水患是历朝历代的心腹大患,一旦处理不当,不仅民生凋敝,更易引发动荡。
他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这些官僚式的推诿和空谈。
退朝后,消息灵通的官员和世家很快都得知了江南水患告急的消息。
一时间,永京城内议论纷纷,有担忧者,也有事不关己者。
沈府自然也听到了风声。
沈万三忧心忡忡,沈家在江南有大量田产和商铺,若真发生大水,损失不可估量。
沈妙青闻讯,心中却是一动。
她来自现代,虽非水利专家,但一些基本的水利原理和防洪抗旱的常识还是知道的。
比如,如何快速加固堤坝!
如何利用简易材料制作防汛沙袋。
甚至,一些关于疏导分流、水库调节的宏观思路。
这,或许是一个机会?
一个直接进入最高统治者视野的绝佳机会!
风险极大,若建议不当,可能引火烧身。
但收益也同样巨大,若能解决朝廷燃眉之急,获得的将不仅仅是赏赐,更是无可替代的声望和“简在帝心”的机遇!
她将自己关在书房,铺开纸张,结合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开始梳理脑海中那些零散的知识。
她不能提出过于超越时代的概念,必须用古人能理解、能操作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用竹篾、草席包裹沙石,制成“防汛草囊”,类似沙袋那样,比单纯堆土石更高效。
在堤坝薄弱处打下“排桩”,就是木桩阵,减缓水流冲击!
利用小船装载石块,在险情处“沉船固基”。
甚至,提出在险要河段预先储备这些物资的“常平仓”思路……
她写得极为谨慎,字斟句酌,力求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
写完后又反复推敲,确保没有犯常识性错误。
“爹,”
她找到沈万三,神色郑重。
“女儿或许有应对水患的些许浅见,想设法呈报上去。”
沈万三吓了一跳。
“青儿!这可不是儿戏!朝堂之上多少能臣干吏都束手无策,你一个女儿家……万一有差池,可是欺君之罪!”
“女儿明白。”
沈妙青目光坚定。
“正因事关重大,女儿才更觉应尽力一试。
这些法子虽简单,或可解燃眉之急。
即便不被采纳,我们也不过是尽一份心力,并无损失。
但若侥幸有用,便能救万千百姓于水火。”
她看着父亲,语气沉静却充满力量。
“况且,爹,我沈家如今看似风光,实则如履薄冰。
若能借此机会,让陛下看到沈家的价值,并非只会逐利,亦有心系天下之心,对我沈家未来,将是莫大助益。”
沈万三被女儿眼中的光芒和条理清晰的分析打动。
沉吟良久,终于一咬牙。
“好!爹支持你!只是…这奏报如何能上达天听?”
他一个商人,哪有直达天听的渠道?
沈妙青微微一笑。
“爹忘了?我们有萧煜。”
当夜,沈妙青将誊写工整、言辞恳切的“治水浅见”交给萧煜,并说明缘由。
萧煜仔细看完,深邃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讶与赞赏。
他看向沈妙青,目光复杂。
“小姐此法,虽质朴,却切中要害,尤以‘防汛草囊’与‘常平仓’之议,颇具远见。
属下…定当设法呈递。”
他没有问沈妙青从何得知这些,只是郑重地将文书收入怀中,消失在夜色里。
萧煜的渠道果然高效。
不过两日,这份署名“江南商贾沈万三敬呈”的治水条陈,便通过隐秘的途径,摆在了皇帝的书案上。
起初,皇帝对一介商贾的条陈并未在意,但随手翻阅后,神色却渐渐凝重起来。
条陈中所列方法,看似简单,却直指当前防洪抢险的痛点,尤其是那“防汛草囊”和就地取材、快速响应的思路,正是前线最需要的!
“传工部侍郎,还有将作大匠!”
皇帝立刻下令。
工部官员和工匠大师被紧急召来,仔细研读这份条陈后,亦是拍案叫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